本网站秉承 服务产业、服务行业、服务企业,坚持正能量宣传,杜绝一切非法网络公关行为!
法制园地
所有栏目
您的位置:主页 > 法制园地 > 理论探索 >

环评应该硬起来 发挥“防火墙”作用

时间:2014-07-11 10:46来源: 南方日报作者:刘茜点击: 次

字号:TT

     其实,环评机构的性质本应独立于企业与环保部门,作为一个公正的第三方,为施工单位、建设项目对环境的影响进行客观理性、实事求是的预测与分析,环评应该起到“防火墙”的作用。然而现实中,环评市场化了,机构的工作大多是纯粹的商业行为。不少环评机构面对建设单位,生怕建设单位不买账,只能对建设单位这位衣食父母的要求千依百顺。而更为严重的是大多数分到环评蛋糕的机构还是环保部门下属的事业机构。因此一些环评成了老板们花钱玩的一场“游戏”。

  广东省环保厅近日公布了159家环评机构2013年度的考核成绩单,6家环评机构因报告书编制质量差等原因获评“不合格”并被责令限期整改3个月。考核中发现,一些环评机构的文件编制质量差,甚至在没有提出任何合理可行的环保措施建议情况下,就得出了环境可行的结论。也许这只不过是环评市场冰山一角。

  其实,环评机构的性质本应独立于企业与环保部门,作为一个公正的第三方,为施工单位、建设项目对环境的影响进行客观理性、实事求是的预测与分析,环评应该起到“防火墙”的作用。然而现实中,环评市场化了,机构的工作大多是纯粹的商业行为。不少环评机构面对建设单位,生怕建设单位不买账,只能对建设单位这位衣食父母的要求千依百顺。而更为严重的是大多数分到环评蛋糕的机构还是环保部门下属的事业机构。因此一些环评成了老板们花钱玩的一场“游戏”。

  最典型的环评事件也许是广州大桥东拓工程。在众多反对声中,广州大桥东拓工程通过了环评审批,目前很快就要动工。在审议环节,当时市环保局环评处处长王瑛也说:“这个项目支持率这么低,是最近几年来都非常少见的。”

  会议讨论过程中提出了很多疑问,核心问题是噪音能不能解决?针对这些问题,环评报告通过一系列极其复杂的公式计算得出,如果采取相应措施,未来的噪音问题会比现在有改善。比如有市民质疑工程对社会造成不良影响,环评单位通过社会效益损益计算,得出这个项目是社会效益很好的项目。

  投票表决前,广州市环保局局长杨柳发表讲话,大意为是否对环境有影响主要的依据是环评单位做的环评报告。市环保局在审批前只能委托广州市环境技术中心组织专家,对环评报告进行审查,专家说靠谱,那就审批了。

  而我们看到,该项工程的环评机构是广东省环保厅下属的机构。送给市环保局的环评报告书中赫然列明:“广州大桥拓宽工程方案已于广州市人民政府第91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那么即便市环保局做出不予批复的意见,这个工程搞不搞,是听市环保局的还是按市政府常务会议的意见来办?

  根据我国法律规定,一个项目在上马之前,建设单位首先要找环评机构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环评结束后,由环保部门组织专家评审会,对环评报告书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进行审核,对项目存在的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只有经专家鉴定通过,才能开工建设。

  业内人士指出,在实际操作中,一些评审会专家本身就是企业聘用的环保专家,既帮企业做环评又帮政府做评审,可谓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此外,一些评审专家收取企业咨询费,滋生腐败,给政府公信力带来负面影响。

  如今,让人对环评制度更加担忧:经济面临下行压力,地方争抢大项目、大企业。在政府简政、审批提速名义下的“容缺预审”。环评报告作为可暂时跳过的“容缺件”,环保部门恐怕只能快快“点赞”。

  忽视环评,我们已经付出了惨痛代价。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防控污染的一道重要闸门。但在一些地方,这道闸门正面临失效的危险。前不久新修订的《环保法》提升了环评的地位,明确规定:“编制有关开发利用规划,建设对环境有影响的项目,应当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未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建设项目,不得开工建设。”

  环评旨在“事前预防,源头控制”,有专家指出,环评不能缺位,也不能成为走走过场、无关痛痒的“缓评”。如果环评等审批不严格、走过场,就会给将来埋下“地雷”,造成巨大损失。

  负责任的、实事求是的环评能够发现已经存在的或可能产生的污染问题,能够给出防治污染的对策和措施,能够把一些污染项目拒之门外。而如果环评走过场,甚至弄虚作假,那么,一些污染项目就会披着合法的外衣污染环境、伤害民众的健康权益。

  虽然环评时专家们也提出了各种解决污染的措施,然而,环评报告毕竟是对未来可能造成环境影响的预计,倘若最终污染比预计的严重,或采取的措施无法解决污染问题,那该怎么办?工程建完之后,治理方法可不可行,治不治,已是生米煮成熟饭,最终市民只能默默承受污染影响。为了对社会对人民负责,环评就应该硬起来发挥“防火墙”的作用。

(责任编辑:admin)
  • 新浪微博

    新浪微博中华环境新浪微博
  • 腾讯微博

    腾讯微博中华环境腾讯微博
  • 公众微信账号

    公众微信账号公众微信账号
标签:
分享到:

中华环境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站原创或中华环境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华环境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授权转载,需注明“来源:中华环境网”。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华环境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邮箱:acef_jlg@163.com

文章排行榜

  • 24小时点击
  • 每月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