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位于中关村的创客空间里,有各式各样的技术高手,他们个个都有着“科技少年”的经历,到现在,年纪最大的也不过只有27岁;他们大部分都参加过美国数学建模大赛,夺得了比赛的大奖,在聊天中却从不以此为然。在他们中间,有的是14岁进入中国科技大学,成为中科大少年班中的佼佼者;有的曾从航天专业毕业后进入飞机制造企业,成为最年轻的试飞调试负责人;还有的从小就专注于各种神奇的电子创造,认为电子最能让他感受到真实的世界。
或许,很多人都以为这样的技术天才一定会“两耳不闻窗外事”。可事实上,他们中的大部分都关注社会、热爱生活,并拥有NGO梦想,因为在他们心中,公益组织可以承载他们的社会使命,可以慢慢改变一些不合理的事,而在他们进行公益的过程中,孩子们天真无邪的笑容是让他们感到最幸福的事。
王盛林:行走20国的80后
又是一个让王盛林彻夜不眠的夜晚。三个月前,他在新闻里看到微软总裁鲍威尔在办公室里有一个茶几一样大小的win8系统触摸桌,而他的家里其实在一年前就有这个东西了。现在,他觉得这个已经成形的“触屏茶几”已经不够超前了,新的研发和制作欲望足以让他忘记时间的脚步。接下来,他打算做一系列的智能家具。
王盛林,北京创客空间联合创始人,这个出生于1988年的大男孩有着同龄人难以匹敌的丰富成长经历。睡在机场火车站,在斯洛文尼亚和书店老板聊了几个小时,坐错火车没有钱被赶下车……在独自背包走过海外20多个国家的那段日子里,王盛林干过数不尽的疯狂事儿。
中国人民大学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后,他又在香港做过期货交易、拍微电影、在乌克兰的夜间大学教授MBA课。可如今,他的身上已经完全没有了商科男的影子,浓密的络腮胡、黑粗框眼镜和时尚项链,再加上脚上的一双黑色靴子,与西装革履的商界精英相比,倒更像是一个有着十足文艺气质的创意者。
没错,王盛林的确更喜欢被别人看做是一个创意的实践者,因为他信奉:“每个人都能成为实践创意想法的创造者,并为人们的生活带来改变。”他说,他喜欢自己以前做的事情,但并没有一种强烈的使命感,无法感受到更深的自我价值,当他觉得他能够开启一个激发创新,鼓舞所有人成为创造者和提供实践想法的平台的时候,便毫不犹豫的投入其中了。
创客空间诞生
2011年4月,他回国进入到了一个叫FlamingoEDA的开放空间,从此就和大家一起开始做创客的事情,并最终和肖文鹏二人联合创立了北京创客空间。当初,一切都是从零开始,就连大家一起工作的地方都有些狭小拥挤,但内容却十分丰富:制作3D眼镜,焊接工坊,做电子音乐,学习开源硬件……通过专业技术员的授课,一个零基础的人通过4至5周的参与,即可学会。慢慢的,空间吸引了电子机械工程师、建筑师、DJ、VJ也来到这个平台。短短一年间,从最初的6个会员发展到300多人,并最终举办了超过10个国家创客、70件作品的大型活动“创客嘉年华”。
成立创客空间并不是王盛林的突发奇想,而是他心中一直存在的一个梦。总怀着各种有趣想法的他一直以来都想找到一个“想法当实现”的地方,最终,在创客空间里,他提供了一个地方让大家去实现想法,一起工作并互相启发帮助。
“我们需要一种创新的自信”
但事实上,隐藏创意表象之下的,还有王盛林心底的“公益”之心。王盛林说,很多人都不认为中国是个有创新力的民族,可如果这样,这种创新的习惯和创新的行为又怎么会发生呢?创客空间能带来的就是通过开源的项目,让一个学金融到处玩的文艺小青年可以做一个多点触摸桌出来,一个大妈可以做一个水果钢琴出来,或者是带着自己的孩子,来这里花一下午的时间可以做一个类似于APP一样的东西,它可以控制家里所有的开关。
在王盛林眼中,人们原有的学习一直是一个从0到10的过程,即最早开始学基础、那些看似最无聊的东西,学到10的时候,再做出一个非常酷的东西。但事实上,在这个枯燥的过程中,很多人可能已经没有兴趣一直坚持到10了。
“可如果我们可以从10学到0,这样,整个过程都会变得非常有意思。现在,我们拥有了一个从0到7的过程,这个7带来的结果就是所有领域的人能够以一个共同的平台和基础来交流。”王盛林所创办的创客空间,就是让核心的创客人员进行0至7的研发,形成模式,最终带动更多的创客加入这场建立创新自信的“创意大游戏”中,而创客空间也将由此掀起一场创造力革命。
蒋程宇:让每个哈利·波特都得到他的魔杖
今年刚刚25岁的创客空间成员蒋程宇同样是一个NGO人物,这从他的名片上就足以看出。“致力于公益性的科学与技术教育实践项目,让每一个哈利·波特都可以得到他的魔法杖”,在蒋程宇的名片上并没有他的名字,取而代之,字号最大的则是“一公斤电子”几个字,大字下方是这句颇具想象力的话,名片最下角附上了邮箱、微博和联系电话。
“一公斤电子”是蒋程宇去年夏天在创客空间发起的一个公益项目。其实,早在加入北京创客空间之前,蒋程宇就已是一个“创客”高手了。五六岁时,他开始对家中所有的电器以及各种电子元件产生兴趣,甚至自己动手对它们进行拆装。当物理老师的外婆和高压输配电设计师出身的外公都是他的启蒙老师,外婆曾手把手教他做的“毛发湿度计”令蒋程宇至今记忆犹新。
“我们小的时候做电池,在垃圾堆里就可以把零件和工具找到,然后用他们创造各种各样自己想要的东西,但很遗憾,现在的孩子没有了这样的机会。”蒋程宇说,他从小到大的生活中一直都有很浓的“电子气氛”,大学时更有很多疯狂的DIY举动。在哈尔滨工业大学读大一的时候,他曾一次性做了很多调频话筒,每一个都相当于一个小无线电台,大家在聊天的时候,隔壁寝室的同学随手拿了一个回去,“结果到了晚上,我们宿舍的调频话筒都没有关掉,隔壁的同学就通过调频接听到了我们宿舍的内部谈话,据说整整听了一个晚上,那场景几乎和电影《窃听风云》里的故事一样。”
“一公斤电子”带来的“自由王国”
正是这些丰富的电子制作经历让蒋程宇觉得,他应该让现在的孩子们也体会到“科技创造”的乐趣,让他们徜徉在神奇的“自由王国”中,并最终发起了“一公斤电子”公益项目。
“一公斤电子”的真正含义在于:希望通过一个一公斤左右,接近100元成本的“电子学工作包”提供一个从新手到中高级爱好者水平,完整的电子学实验室平台,并使该项目成为连接技术社区与社会公益的桥梁,将创造性的技术力量带给更多的人。在“电子学工作包”中,有电线、电阻、二极管、三极管、电磁铁、太阳能电池等一系列电子元件和器具,同时附有教材,或者学生自己上网查询学习使用方法。记者在一个名叫“尖叫铅笔”的小创造卡片上看到,卡片上贴附着这个创造所需要的整套零部件,孩子们按照卡片上指示的步骤和方法就可以制作出一根“会唱歌的铅笔”。
在蒋程宇心里,科技创造的“自由王国”就是他想给孩子们带来的东西,“一公斤电子”就好像是板凳上的电子实验室,在全世界任何地方、任何环境,无论是物质匮乏、信息匮乏或是特别丰富,只要有这么一公斤不算太贵的板凳实验室,这个孩子就可以从这里开始去创造任何东西。
“电子学是接触真实世界的方式”
今年4月,北京举行了一场盛大的“创客嘉年华2012”,活动中,蒋程宇和另外一位创客花两个晚上做成的“奔跑马里奥”一亮相就成了众多观众围堵的对象。人们再次玩起了经典的红白机游戏《超级马里奥》,但与以往不同的是,这一次,他们手中没有了惯常的游戏手柄,而是在一台跑步机上用奔跑、跳跃的动作来控制游戏中的马里奥。最近,他又在根据世界最早的电子乐器、非接触乐器之特雷门琴的制作原理进行各种奇特的发声创造。
其实,无论是“奔跑马里奥”,还是特雷门琴,都是蒋程宇进行电子创造的游戏方式,而在它们背后,还隐藏着他对于电子学和真实世界的哲学思考。蒋程宇从来不是一个只专注于技术的“学术宅”,他喜爱巴赫的音乐,曾看过上百部电影史上的经典作品,并阅读过种类繁多的哲学着作,而在他心里,真正可以碰触到真实世界的就是他所钟爱的“电子学”,他说,电子学是最无处不在而成本最低、制作最简单、理论最深刻的接触真实世界的方式,程序的世界只有通过它才能连接真实世界,灵巧的机器也只有通过它才拥有灵魂,它是这么的强大与有趣,而创造电子的成本又是这么低。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