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秉承 服务产业、服务行业、服务企业,坚持正能量宣传,杜绝一切非法网络公关行为!
河北频道
所有栏目
您的位置:主页 > 河北频道 > 环保公益 >

老人开山栽树托起乡村公益书屋

时间:2015-01-30 10:57来源: 河北新闻网作者:李雪杰点击: 次

字号:TT
    他只是一位普通的农民,甚至没有念完初中,但他读过的书有上万册。他没有多少钱,唯一的收入来源就是脚下的土地,但他把全部收入都用来买书、开书屋。1986年,迁西新庄子村村民王立银把自己多年积累的3000多册图书分门别类整理好,在本村开办起公益书屋,这一开都快30年啦。
    书屋免费对村民开放,谁家想学种植技术,谁家想学创业知识,村里的孩子们想看课外书,都会到王立银的家中借书。从1986年到现在,公益书屋的藏书从3000册增加到了10000多册,王立银也从壮年变成72岁的老人。期间书屋曾多次因经费紧张而关门,但一旦条件允许,王立银就把书屋重新开办起来,独自一人承担起租房、买书的费用。为了将公益书屋办得更好,2006年,王立银决定开山栽树,用所得收入来支撑书屋。从那以后,王立银和老伴在山脚小屋一住就是9年。
    住在山脚下 凌晨四点上山干活
    近日,记者在迁西县城东部七八里地远的山脚下见到了王立银老人。空旷的山区,只有山脚这一户人家,四周静谧,只听见鸟叫的声音。老人身穿一身蓝布衣服,戴一副棕色边框眼镜,记者见到他时,老人正在山上整理枯枝。今年72岁的王立银身体很硬朗,只是由于多年用眼过度,患上了青光眼。“这些年我和老伴住在山脚下,这里不通水电,晚上也没有电灯,只能点蜡烛。我又爱晚上看书看报,眼睛因此落下了病根。”王立银告诉记者。
    再过几天他就要忙活着给果树剪枝了,这对明年挂果有很大影响。“这山上一共4000多棵果树,一半栗子树,一半枣树,剪枝需要大半个月才能弄完。”山脚下的小屋有些简陋,除了几床棉被、一口大锅和翻地的农具,就没有什么了。王立银告诉记者,这里的条件已经比刚住进来时好了很多。“刚来时屋里又阴又潮,蛇虫鼠蚁的到处都是。老伴不愿意跟我过来,我自己在山上住了8个月,老伴拗不过我才过来的。儿子也不愿意我到这里包山栽树,怕我在这受苦。但是我执意要来,为了把书屋开起来,吃点苦不算什么。”
    记者跟随老人从山脚走到山腰,一排排果树整齐有序,果树旁几乎没有荒草,看得出来老人花了不少心思。王立银告诉记者,2006年他刚刚上山时,这里完全是另外一副样子。“那时候山上有一些果树,但好几年没人打理,常年不结果,山上的草一人多高。”老人决定要把这座荒山变成致富的果山,每天凌晨四点钟,老人就拿着锄头上山干活。“老伴看我实在辛苦,就上山来帮我。刚刚嫁接过的果树枝条比较脆弱,为了防止大风把树枝吹断,我和老伴每天凌晨四点就上山,用布条绑树枝,4000多棵果树,全都绑得牢牢的。”
    书屋被盗 五千册藏书洗劫一空
    年轻时,王立银就爱读书,只要手里有些钱,他就用来买书。改革开放后,王立银每年都会订阅大量书刊杂志,这种爱好坚持了30多年。说到创办公益书屋,王立银告诉记者,这与他自己的一次读书经历有关。“我所买的书,多半都是关于农业知识的。有一次在书上学到一种新种植方法,就是将大豆和玉米种在一起来增加产量,我在自家田里试验了一年,当年就多收了几百斤大豆。这让我明白,知识可以带来财富,对我们这个小山村来说,这些知识就更宝贵了,所以我希望积累的这些书籍让更多村民看到。”
    村民们都知道王立银家里书多,因此在农闲时节,常有村民到王立银家中来借书。为了方便村民,王立银就在家里建起了公益书屋。“那年是1986年,我积累了3000多本书,有农业养殖、种植类的,还有法律、科普科技、教育类,分门别类整理好之后,就有了一间农家书屋。”
    1992年,村里提出为王立银的公益书屋提供一间专门的小房子,方便村民借阅,还将书屋确立为农村文化阵地。从书屋开起来之后,村里读书的村民就越来越多了,打牌、看风水、酗酒的越来越少了,大家都通过读书学习养殖、种植技术,这种改变让王立银觉得自己是在“做有意义的事”。“农闲时候,村民们都聚在一起讨论种植技术,谁家实验出了好办法,谁家用的种子好,都互相交流。村里养猪的农户,买来的几十头种猪都不繁殖,从书屋里学到了养猪技术,年收入达十万元;原本游手好闲的小青年在书屋里学习钳工操作技能,外出打工,顺利谋到一份工作;还有的村民种植核桃,也常常到书屋来学相关的技术。”说到书屋给村民带来的实惠,王立银很满足。
    除了将自己原有的书籍借给村民,王立银还征求大家意见,尽量补充书目。“哪位村民有想看的而我这里没有的书,我就到县里去买,县里没有,我就到市里买。几年下来,公益书屋的书目增加到5000多册。迁西县文化馆的工作人员也来关照书屋,帮我们把每本书都按照类别做了登记,方便村民检索查阅。”
    有了村民们的支持,王立银办好公益书屋的劲头更足了,他还帮每位村民做好借阅证,更好地管理图书。原本公益书屋可以顺利开下去,然而1996年夏天,王立银突然发现书屋被盗,里面的5000余册书全部被偷了,连书架都没有留下。“那一次书屋的损失太大了,那是我精心打理了10年才有的成果啊。”
    重开书屋做有意义的事
    尽管书屋被盗,但是这事没那么容易挫败王立银那颗书香之心,因为他从来没想过放弃,他要重开书屋。
    “重开书屋总要有书吧,但那时候我手里真的一本书都没有了。我也没有收入,不知道该怎么把书屋开起来。”重开书屋困难重重,王立银把手里仅有的积蓄也拿来买书了,为此老伴常常责备他“败家”。买完书,他穷得连饭都吃不起了。“同村有个好心人看我可怜,给我一千元钱让我买些粮食,结果我拿着这些钱又去买书了。”说起自己当时对开书屋的痴迷,老人自己也笑了起来。
    一次偶然机会,老人在杂志招聘广告上看到有人招管理果山的工人,他当时就打了电话应聘。“工作内容就是果树,剪枝、打药、除草、栽树。我就是想赚些钱,把书屋开起来,觉得这个工作自己也能做,就应承下来了。”老人自己也没想到,这一上山就是9年。“夏天除草喷药,冬天剪枝埋肥,每天早上走10多里巡山,给4000多棵树苗嫁接绑枝,这些活干了9年了。”而在这些艰辛劳动的背后,老人心心念念的,就是想把书屋开下去。
    老人开办公益书屋的信念感动了很多人,在老人的感染下,迁西县邮政局为王立银免费订了5份《河北科技报》,还赠送了各种期刊100多本,儿子也从县城买来1000多元的图书送给了老人家,迁西县文明办为他组织捐赠了5个书橱、1500余册图书以资鼓励。在老人的努力下,公益书屋的书越来越多。2010年4月,老人终于将公益书屋重新开起来了。
    老人管理的山位于迁西县城东部,为了方便,2013年初,老人在县城的市场里租了一间小房,就把公益书屋开在了那里。“在市场上,也常有人来看书,不论是在哪,公益书屋存在都是有意义的。农闲时候,我就在市场卖些菜籽,早上5点从山脚走到县城市场摆摆摊。”王立银说。(燕赵都市报冀东版记者 李雪杰)
(责任编辑:linguobin)
  • 新浪微博

    新浪微博中华环境新浪微博
  • 腾讯微博

    腾讯微博中华环境腾讯微博
  • 公众微信账号

    公众微信账号公众微信账号
标签:
分享到:

中华环境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站原创或中华环境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华环境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授权转载,需注明“来源:中华环境网”。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华环境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邮箱:acef_jlg@163.com

文章排行榜

  • 24小时点击
  • 每月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