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秉承 服务产业、服务行业、服务企业,坚持正能量宣传,杜绝一切非法网络公关行为!
河北频道
所有栏目
您的位置:主页 > 河北频道 > 环保时评 >

车窗抛物成“夺命垃圾” 治理还需多措并举(图)

时间:2015-03-18 13:43来源: 河北新闻网作者:点击: 次

字号:TT


石家庄
桥西区环卫工在机动车车道上捡拾垃圾。原付川、杨帆摄

    河北日报、河北新闻网记者原付川 实习生安烨锋

    车窗抛物不仅增加环卫工工作量,还会使其身处危险之中

    “只要发现负责路段上有垃圾,无论来往车辆多少、车速快慢,我们都得在20分钟内捡拾完毕!”近日,笔者在省会建设大街见到44岁的环卫工齐秀丽时,她正拿着工具穿梭在机动车车道上,迎着自北向南奔驰而来的车辆捡拾一个矿泉水瓶。看着一辆辆汽车从她身边飞驰而过,笔者感到心惊肉跳。齐大姐告诉笔者,她从事环卫工作已有20多年,目前负责清扫建设大街裕华路至槐安路这一路段。

  “我最讨厌车窗抛物这种行为了,尤其是今年春节期间,路上垃圾比平时多得多,累得直不起腰。”老家是新乐的齐大姐很无奈地向笔者表示,由于工作任务异常繁重,她回家过年的计划泡汤了。据不完全统计,今年春节期间,省会像齐大姐这样坚守岗位的环卫工有6000多名,共清扫鞭炮皮纸屑105.6吨,生活垃圾1.5万吨,平均每天2000多吨。

  “工作苦点儿、累点儿、脏点儿都没什么,特别希望更多的市民理解我们,尊重我们的劳动成果!”齐秀丽说,她曾试着劝阻乱扔垃圾的市民,却时常换来白眼和讽刺,有人甚至嘲讽她:“我们不乱扔垃圾,你们不就失业了吗?”前不久,省会中山路上一辆大车遗撒混凝土长达2500多米,70余名环卫工在寒风中清理7个多小时才清理干净。对于类似不尊重环卫工劳动的行为,像齐秀丽一样的环卫工都很关注。

    车窗抛物、随手乱扔垃圾……我们不经意间的一个不文明“小动作”,不仅会污染城市环境、增加环卫工工作量,甚至会使环卫工身处危险之中。“即使我们都按要求穿戴作业服装、使用安全锥提示车辆,但还是防不胜防,经常遇到危险,有一次就差点被卷进车底了,还有一次我被撞成骨折。”齐大姐说。

    “车窗抛物造成的垃圾已成‘夺命垃圾’,环卫工不得不反复冲进车流捡拾垃圾,进而造成环卫工被撞事件屡有发生。”石家庄市桥西区环卫大队清扫四科科长杨帆说。去年12月25日凌晨,秦皇岛市71岁环卫工谢中兴在清扫路中央垃圾时被撞身亡。去年5月12日凌晨,石市环卫工白连连在运河桥附近路中央作业时,被一辆急速行驶的汽车撞伤。
   
     治理车窗抛物需多措并举

    近年来,我省各市对环卫工的安全教育培训不断加强。“我们每月都会进行一次安全教育,每周都对班长进行一次安全培训,再由班长去培训和引导班组成员。”杨帆说,通过日常培训,加强环卫工自身交通安全防护意识,提醒环卫工在作业时务必保证反光背心标识清楚、醒目、反光效果好,在清扫车上贴反光条,作业时安全锥摆放在适宜位置,随时注意周围车辆。

    在省社科院社会发展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王立源看来,这仍不是治本之策。他认为,治理车窗抛物需全社会共同努力,一方面软教育要跟上,一方面硬措施要建立。通过媒体的宣传引导和志愿者的教育劝导,在社会上营造一种尊敬环卫工劳动、为环卫工减负的氛围,让更多的人养成拒绝车窗抛物、不随手扔垃圾的好习惯。

    杨帆告诉笔者,前不久,他们和石家庄市公交总公司107路车队组织近百名职工和大学生志愿者,发起“杜绝车窗抛物倡导马路文明”活动,分组到公交站台和公交车厢内发放文明出行小册子,向乘客讲解车窗抛物对环卫工造成的安全隐患,并及时阻止乘客车窗抛物、乱扔垃圾、乱吐口香糖等行为。“从实践看,效果很不错。”杨帆说。

    “在硬措施方面,最好能针对车窗抛物等违法行为,出台惩罚实施细则。”河北英陆律师事务所律师马辉告诉笔者,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定,机动车乘车人不得向道路抛洒物品。然而在现实中,由于这一规定缺乏实施细则,可操作性不强,使这一规定成了一纸空文。目前,像哈尔滨等城市已经出台了类似细则。

    另外,马辉认为,有关部门最好能出台处罚措施,加大处罚力度,增设禁令标识、利用电子抓拍、信息跟踪定位、全面接受群众举报等,及时曝光车辆沿街撒落、随意倾卸垃圾、车窗抛物等不文明行为。比如可以借鉴福州、贵阳、武汉等地做法,车窗抛物行为可予以每次最高200元罚款,并对行为人车辆扣分等。

(责任编辑:linguobin)
  • 新浪微博

    新浪微博中华环境新浪微博
  • 腾讯微博

    腾讯微博中华环境腾讯微博
  • 公众微信账号

    公众微信账号公众微信账号
标签:
分享到:

中华环境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站原创或中华环境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华环境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授权转载,需注明“来源:中华环境网”。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华环境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邮箱:acef_jlg@163.com

文章排行榜

  • 24小时点击
  • 每月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