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秉承 服务产业、服务行业、服务企业,坚持正能量宣传,杜绝一切非法网络公关行为!
河北频道
所有栏目
您的位置:主页 > 河北频道 > 各地舆情 >

探访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重要水源地汉中、安康和商洛

时间:2015-03-30 09:06来源: 河北新闻网作者:点击: 次

字号:TT
    河北新闻网讯(河北日报、河北新闻网记者马彦铭)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已经通水3个多月,清澈甘甜的汉江水顺渠北上,润泽着受水区的土地和人民。河北省保定、石家庄等地的市民,也喝上了期盼已久的汉江水。
    饮水思源。水从哪里涌来,那里的人们为一江清水北送做出了哪些努力和牺牲,河北省受水区民众十分关心。近日,河北日报、河北新闻网记者参加了“京津冀豫陕全媒体问水行”主题采访活动,来到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重要水源地陕西省南部的汉中、安康和商洛三市,对这些地区为南水北调水源水质保护作出的贡献进行了深入采访。
    生活方式更“绿”——沿汉江农村干净整洁,污水和垃圾得到无害化处理
    3月的陕南,绿意融融,春雨绵绵,气候与江南无异。21日下午,记者来到汉江的发源地,汉中市宁强县汉源镇马家河村,潺潺流水就是从这个山村的崖隙中出发,逐渐汇成一条清泉,一条大江,最终汇入丹江口水库,再经总干渠奔流向北。
    马家河村75岁的村民张邦贵,被称为汉水源头第一户,十多年来,他一直义务捡拾沿河垃圾,守护着汉江源头不受污染。“3个多月前,我从电视里看到,我家门前的河水竟然流到北京和河北,心里特别激动。”张邦贵说,作为江水源头的住户,他有责任保护这股河水,让其干干净净地流出家乡。马家河村党支部书记王光俊说,如今在马家河,250户村民户户整洁,他们像呵护孩子一样守护着河水,成为不拿工资的水源地义务宣传员和守护者。
    为了保护汉江水质,确保一江清水北送,宁强县开展了治理流域污染、清除城乡垃圾活动,全县居民的生活方式更加绿色环保。宁强县环保部门负责人介绍,仅2014年该县就投入4000多万元建设美丽乡村,累计清洁家园、田园3.5万处,河道、水沟1071条,塘库、水源276处,实施改厕、改厨、改圈1.8万户,清除城乡垃圾1798吨。
家家户户门口设有垃圾桶,生活垃圾由保洁员定时处理,这是记者在汉中市汉台区汉王镇看到的景象。从2010年开始,汉中市就以实施清洁田园、清洁家园、清洁水源为主线开展农村清洁工程,近年来已累计投入农村清洁资金30多亿元,硬化村庄道路5590公里,整治污水管渠3532公里,修建垃圾池8431座。
    建设污水处理厂、垃圾填埋场,是陕南三市为保护汉江水质推出的有力举措。距汉江不到5公里的汉中市南郑县圣水镇庄房村,去年新建成了污水处理厂,在该村污水处理厂的污水站,记者看到汩汩清水从排水渠流出。圣水镇镇长肖志强说,污水处理厂能处理村子里5000人的生活污水,处理后的污泥可以用作肥料,经过处理的污水可以用来浇地。建在大山深处的安康市石泉县垃圾填埋场去年投入使用,目前每天能处理生活垃圾100吨,填埋厂负责人说,填埋场总库容68万立方米,至少能够使用15年。
    陕南三市沿汉江的重点乡镇都在加快污水垃圾“两场(厂)”建设,农村生活污水、垃圾处理能力大大提高。
    产业结构更“绿”——小流域治理管住了水土流失,“飞地经济”让工业集中发展
    八山一水一分田,九山半水半分田。采访中,陕南三市有关负责人常常这样形容当地的地形地貌。山区众多、降水丰沛,水土流失成为这些地方发展农业和保护水质必须面对的问题,而小流域治理也顺理成章成为重点工作。
    在宁强县熊家沟小流域肖家坝水土保持工程现场,记者看到梯田状的茶园,在排水渠的连接下,一个个水塘点缀其间,一派和谐景象。“以前这里下大雨时经常造成水土流失,现在统一改成了梯田,种植更加方便,下雨也不再害怕了。水塘能起到调蓄作用,涝能排、旱能灌。”宁强县水土保持工作站的陈文章说。
在安康市石泉县杨柳水土保持生态清洁示范流域,池塘、耕田、人工湿地呈梯状分布,坡上农户排放的污水通过人工湿地层层过滤,既防止了水土流失,又能对污染物进行吸纳和净化。杨柳社区属浅山丘陵,高低落差约500米,高低错落,是典型的秦巴山地,小流域治理拓宽了这里的农业前景。
    与此同时,陕南三市加快经济结构调整,重点发展循环产业。安康市市长徐启方说,汉江干流20公里范围内严禁有污染的工业开发,在重点开发的1915平方公里区域发展“飞地经济”,大力培育装备制造、新型材料、电子信息、文化创意、健康养生等新兴产业,产业结构越来越“绿”。
    “飞地经济”,意味着企业发展可以打破县区行政区划限制,把飞出地的资金和项目放到行政上互不隶属的重点开发区域飞入地实施,通过规划建设管理和利益分配等机制,企业既能享受到一定优惠政策,又能找到发展的地域空间。安康市的白河县是国家重要生态功能区暨限制发展区,该县的安远鞋业有限公司年产300万双运动鞋项目,就落户于安康高新区的白河县飞地经济产业园区,能在白河县享受的优惠政策在这里都能享受,企业发展很顺利。目前,安康市已发展了10个县域循环产业集中区,各类园区总数达304个。
    滴滴汗水换来涓涓清流,数据显示,汉江出陕断面水质监测一直保持在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II类标准。
    发展思路更“绿”——发展与环保双赢,陕南三市连续6年经济增速超全省平均水平
    陕南是陕西重要的粮油基地,目前水稻、油菜产量均占全省70%以上,茶叶、柑橘、生猪三大产业规模产量居全省之首。作为南水北调中线水源涵养区和水质保障区,陕南三市经济发展受到很大限制,很多工业不能发展、就业压力增大、居民收入和财政收入减少,但在水污染防治、垃圾处理、水土保持、森林管护等方面还需要投入大量资金。
很多人担心,水源涵养、水质保护与经济发展是一对矛盾,鱼与熊掌不可兼得。“良好的水质既是南水北调的根本要求,也是实现陕南绿色发展的应有之义。”陕西省发改委副主任张西林介绍,为根治汉、丹江流域洪涝频发、水土流失严重、水生态恶化等问题,陕西计划投资280亿元,在汉江、丹江沿线实施生态环境治理、水资源配置和防洪设施一体化建设工程。目前已完成投资50.7亿元,建设堤防、护坡277.6公里。
    为解决水源区面源污染问题,提高垃圾污水集中处理率,陕西2011年开始实施以生态、避险和扶贫为目标的陕南移民搬迁工程,计划用十年时间,投资1139亿元,对60万户共240万人实施移民搬迁安置。截至2014年底,已累计完成投资469亿元,26万户88万余人实现搬迁。
    在开展水质保护的同时,经济发展也齐头并进。张西林说,陕西省级财政每年安排6亿元,培育和壮大陕南现代循环产业体系,推动工业项目向园区集中。目前,陕南三市循环产业核心区和县域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日趋完善,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绿色食品、中药材、旅游等“一县一产业”发展壮大,航空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和太阳能光伏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迅猛,现代循环产业体系初步形成“2014年,陕南三市实现生产总值2247.32亿元,增长11.4%,高于全省1.7个百分点,连续6年超过全省平均增速。”
    相关专家分析,陕南三市的青山绿水必将转化成经济效益,由保护环境带来的收入增长,也必然会催生新的产业形态。这是“一泓清水永续北上”的源泉,也是陕南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永久动力。
(责任编辑:linguobin)
  • 新浪微博

    新浪微博中华环境新浪微博
  • 腾讯微博

    腾讯微博中华环境腾讯微博
  • 公众微信账号

    公众微信账号公众微信账号
标签:
分享到:

中华环境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站原创或中华环境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华环境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授权转载,需注明“来源:中华环境网”。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华环境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邮箱:acef_jlg@163.com

文章排行榜

  • 24小时点击
  • 每月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