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宝义
↑村民跪别王宝义。
↑村民自发打横幅怀念。
↑村民自买花圈送别。
-核心提示
他把前半辈子奉献给电影放映事业,受到毛主席接见。把后半辈子奉献给野三坡的旅游事业,逝世后数万人在30公里长路上,为其送别。他是保定野三坡的开拓者,野三坡人心中的“财神爷”,他被当地人亲切称为“王大吹”……他就是涞水旅游事业的“发起者”——王宝义!
5月10日,阴雨绵绵,在这个王宝义下葬的日子,天空一如野三坡人的心情。
从张石高速都衙口直至灵芝山墓地,30公里的道路上,打横幅、鸣哀乐、拦灵车,黑压压跪拜的人群,都是因为他。纵然,他已经84岁高龄;纵然,他已经退休20来年;纵然,他只是个基层干部……
但,野三坡人从未将他忘却。
野三坡旅游开拓者借130元钱考察野三坡旅游前景,差点掉下悬崖丢命
1951年,20岁的王宝义开始从事电影放映工作。靠着组织起来的“三姐妹放映队”,王宝义一天最多的时候放13场电影,一年能放映1360场,在当时闻名全国,并因此受到毛泽东主席接见。
到了1984年,时任涞水县文化局副局长的王宝义,准备开发家乡未被人识的旅游资源。只因在基层放映时,他感觉山里的农民过得太苦。带着让野三坡石头开花的梦想,当年7月,王宝义借了130元的活动资金,带人闯进了野三坡,踏遍了520平方公里的沟沟坎坎,亲自勘察72处重要景点。
有一天,考察大龙门村阳明山明代长城遗址。由于坡陡路险,王宝义抓住的荆条突然断了,他从10米多高的陡崖上掉了下来,幸亏被龙门村村长张洽印一把抱住,才幸免于难。事后,老伴孙雅玲埋怨说:“俺到你家30年了,前20年你在电影队,抓‘三姐妹’的典型,成天不着家。人家给咱编歌儿:有女不嫁放映郎,一年四季守空房,有朝一日见了面,补了袜子补裤裆。那阵子你年轻,这会儿已是胡子拉茬的人了,还是东跑西颠地爬山过梁,有个好歹怎么办?”王宝义听了哈哈一笑:“我坐不住呀,咱们山里穷,想给乡亲们找条致富的门路。”
当时,王宝义还不是党员,被人称为“白板干部”。
野三坡旅游创始人野三坡景观几乎都由他命名,人送外号“王大吹”
在考察过程中,王宝义根据山形山貌,给其命名,又通过故事,赋予山灵气。
如野三坡的由来就是王宝义根据《涿州志》内“上、中、下三坡”的记载,结合旅游开发登野山、观野景、食野味等“野趣”,命名了野三坡。
随着一处处景观被发掘,一个个故事被编出,王宝义请来众多媒体为野三坡旅游造势。《保定日报》来了,《北京晚报》来了,《光明日报》也来了……在1986年,野三坡旅游开发总公司成立,自告奋勇兼任公司总经理的王宝义将野三坡推向了世人。
由于能说会道,更能编出一个个故事,王宝义被人们起了个绰号——王大吹。这个外号,一直伴随他将野三坡吹出保定,吹出河北,吹向全国乃至全世界。
野三坡人的财神爷1986年夏天引来游客20万人次,2014年旅游总收入10.9亿元
纵然充满信心,但让王宝义没想到的是,在1986年的夏天,来野三坡的游客居然超过了20万人次。沉睡千载的穷山沟,就这样被打扮时髦的游客吵醒。
面对不知所措的村民,蜂拥而来的游客,王宝义挨家挨户动员村民开门迎客。据记载,当年下庄村270户人家,有187户开了旅馆,出动马车62辆,拖拉机10台接送宾客,旅游服务总收入近16万元。村里在当年最明显的变化是:小伙子头发留长了,姑娘们鞋跟增高了,西服有了,牛仔裤有了,时代的美就这样来到了曾经的穷山沟。当年62岁的老农丁连发,双手合十冲着王宝义说:“你就是财神爷。”
“光铁路部门车票收入就有七十二万余元……短短两个来月,农民收入六十万元,旅游公司也收入了十来万元。”在1986年10月23日的《保定日报》上,王宝义的奇迹被这样记录着。让他更为欣慰的是,在刚过去的2014年,野三坡景区共接待游客315万人次,景区收入1.35亿元,旅游总收入10.9亿元。难怪王宝义在世时常说这样一句话:“现在的三坡百姓,个个都是老板啦!”
天地之间有杆秤,那秤砣是老百姓。准星在哪里?老百姓的眼光是雪亮的。在晚报微信平台上,“喝水不忘挖井人”的评论,代表了众多野三坡人的心声,恰如横幅上那句颇为霸气的话“没有王宝义,谁知野三坡。”□首席记者邸志永通讯员王宏波
(责任编辑:linguob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