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秉承 服务产业、服务行业、服务企业,坚持正能量宣传,杜绝一切非法网络公关行为!
河北频道
所有栏目
您的位置:主页 > 河北频道 > 各地舆情 >

冯骥才等专家与河北基层普查者共同探讨传统村落保护

时间:2015-06-03 09:16来源: 河北新闻网作者:点击: 次

字号:TT
6月1日,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协主席冯骥才考察沙河市王硇村,与村民对话交流。
    河北新闻网6月2日沙河电(记者张岩)全国传统村落立档调查工作现场经验交流会于6月1日至2日在沙河市召开。会议期间,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协主席冯骥才等着名专家与河北省基层普查者进行了面对面交流对话,解疑答难。同时,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传统村落普查工作者走进太行深处的沙河市王硇村等村落实地考察,为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建言献策。
    沙河退休干部自掏腰包下乡普查
    2014年,中国文联、中国民协、中国摄协启动“全国传统村落立档调查”工程以来,河北省全力推进这项工作,列支近200万元专项资金,组成360人的普查队伍,跋山涉水,走村入户,深入展开普查工作。据统计,河北省完成列入国家传统村落名录的39个村外,又完成新发现的160个传统村落的立档调查,成为全国瞩目的典范。对于这一成绩,冯骥才给予充分肯定:“河北做得非常到位,成绩卓着,表现出强大的文化责任感和对文化的情怀。”
    “丰硕的成果都是每一位普查者用汗水和心血铸造的。”中国民协顾问、河北省民协主席郑一民感慨道。在会议期间,他向大家讲述了普查过程中涌现出的一个又一个感人事迹。
    沙河市退休干部李自岐开了个摄影部,日子过得很滋润。省里部署普查任务后,他知道市里经济有限,自掏腰包20万组织志愿者普查,又花几万元买了航拍器,带着干粮、水和帐篷下乡开展普查。井陉县退休干部郭书生、民协主席陈生明、民俗学者傅振华等都是70岁左右的老人,甘当志愿者,与年轻人一样爬山涉水、寻古觅迹;一家文化公司老总得知普查队缺经费,派人派车出经费支持。
    “我曾与他们交谈,问是什么力量支持着他们,他们说,俺们世代守护的这些老祖宗留下的遗产,天天都在破损,遇到这样的好机会真是千载难逢呀!”郑一民说,传统村落普查工作在河北各地引起强烈反响,有的县领导亲自跑村,与普查队员们一块普查,还有一些古村落的村干部们主动找到普查队要求到他们村里去普查,“基层干部那种迫切保护古村落的愿望和场面真是很感人。”
传统村落保护:留住原住民才能留住“乡愁”
    抢救、保护传统村落无疑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文化工程,然而传统村落的保护并非一个简单的命题。
    “仅靠基层单位保护传统村落,确实是有心无力。”谈及传统村落保护现状,涉县文联主席李淑英坦言,现在基层的各级干部和群众保护村落的积极性很高,但还是有很多因素使得保护成为“鸡肋”、“空谈”,比如拆建问题、资金问题,都需要实实在在地落实到村、到户、到人。
    “立档之后,我们的保护工作才刚刚开始。”冯骥才表示,传统村落的保护涉及方方面面,离不开国家层面、地方政府、社会各界和村落老百姓等方面的共同努力。去年两会上他提出,保护古村落,国家要有所作为。他的建议得到了关注,中央财政计划用3年时间集中投入超过100亿元推动传统村落保护工作,首批纳入国家名录的646个传统村落将获得国家拨付的保护经费。“王碯村已经拿到150万元的经费了。”冯骥才特意向王碯村党支部书记王现增进行了确认。
    冯骥才说,物质文化遗产有《国家文物法》,非物质文化遗产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而传统村落是另一类文化遗产,也需要从立法层面建立科学的保护体系,“希望知识界、文化界人士共同努力,推动国家制订《村落法》。”同时他认为,在保护村落中有必要设立监督机制,并对传统村落进行有效规划。
    “村庄最后的问题还是留住人的问题,如果人不在里边住,所有的村庄都是没有生命的。”冯骥才说,保护传统村落并不是原封不动,老百姓也需要改善生活。“一是要有现代科技给人们提供的便利,二是解决生产问题,住在其中的人要有获取生活的来源。如果不解决生产来源问题,没有人在那儿住着,你什么也保不住,村规民俗,村里的历史记忆都消失。”
    “留住人才能留住乡愁”,这一观念已成为专家学者们的共识。“如果留不住人,光剩下空壳博物馆,没有人的交流,没有精神的交流,什么都是苍白无力的。”着名文学评论家常祥霖说。他走访过很多传统村落,见过有的村落只剩下留守的老人,而这些老人也渴望住上有暖气的现代房屋。他表示,要解决这个尴尬,就要用科学的理念保护村落的核心内容,合理改造非核心的内容。“住在石头房子里的居民,也有享受现代生活的权利。我们应该考虑在不破坏主体文化的前提下,把网络、煤气、卫生间等配套设施输入到这样的建筑里。如果具有了现代文明的种种元素,我想年轻人也会再回到这样的地方。”
(责任编辑:linguobin)
  • 新浪微博

    新浪微博中华环境新浪微博
  • 腾讯微博

    腾讯微博中华环境腾讯微博
  • 公众微信账号

    公众微信账号公众微信账号
标签:
分享到:

中华环境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站原创或中华环境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华环境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授权转载,需注明“来源:中华环境网”。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华环境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邮箱:acef_jlg@163.com

文章排行榜

  • 24小时点击
  • 每月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