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秉承 服务产业、服务行业、服务企业,坚持正能量宣传,杜绝一切非法网络公关行为!
河北频道
所有栏目
您的位置:主页 > 河北频道 > 旅游文化 >

变“送文化”为“种文化” 鄢陵县基层文化成群众幸福生活的“催化剂”

时间:2014-12-01 17:13来源: 中华环境网作者:徐喜杰 林立点击: 次

字号:TT
    眼下,虽是初冬时节,但河南省鄢陵县陶城镇张庄村58岁的刘大娘每晚都会准时来到村文化广场,和十几位熟识的姐妹一起加入到健身活动中去。音乐、舞步、笑脸,空气中都弥漫着一股欢乐的味道……这里仅仅是鄢陵县蓬勃发展的群众文化活动的一角。

    自家门前看演出,广场舞台展风采。鄢陵县群众文化生活正在悄然发生变化。无论城市还是农村,老百姓在家门口即可感受文化生活带来的愉悦。  

    近年来,该县通过着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打造文体广场,使大多数市民、农民都能找到一个满足求美、求乐要求的活动场所,在县城区建成多个文化活动场所,各乡镇都建立了文化广场,为群众开展文化活动提供了强有力的硬件支撑。  

    随着覆盖城乡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逐步完善,该县不断丰富文化活动形式和内容,目前,全县群众文化活动涵盖一年四季,基本覆盖城乡。不仅每年开展广场舞比赛、篮球赛、“鄢陵戏迷大舞台”等全县性活动,每年“三八”、“五一”、“七一”、“十一”等重要节庆日、纪念日,还组织发动社会各界举办不同形式的文化活动。

    红红火火的群众文化,已成为鄢陵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奖金是小事,关键是秧歌舞锻炼了身体,增进了乡亲们的感情。”说到比赛获特等奖,安陵镇西街社区秧歌舞队长程爱霞还和队友一样,沉浸在获奖的幸福之中,程爱霞说的这个奖是在刚刚结束的鄢陵县群众自编自演的基层文艺活动中获得的。据介绍,该活动围绕“三个体现”(即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体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原则,体现务实为民、勤俭节约原则)原则,进一步活跃和丰富全县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截止目前,全县已举办基层文艺活动36场次,受到了群众的欢迎和好评。

    以前,鄢陵县每年都开展送文化下乡活动,以满足基层群众的文化需求。但是,送文化是单向的暂时的,只会起到解一时之渴的作用,仅此不能满足群众对文化的渴求。“改‘送文化’为‘种文化’,把文化的“种子”植入基层土壤,使其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让群众由‘看客’变‘主角’。”鄢陵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韩宏涛表示。

    为使基层文化活动“枝繁叶茂”,该县坚持资源下移、重心下移、服务下移,采取组织集体传授、交流学习等方式,壮大基层文化“根基”。为此,该县每年举办各类文艺骨干培训班,采取到县里集中培训和到镇街、村居现场组织培训的形式,对全县基层文化骨干进行培训,每年举办各类专业培训班8期,培训农村文艺骨干1000多人次。

    如今,蓬勃发展的群众文化,成为鄢陵百姓精神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成了增进人们幸福感“催化剂”。“以前,农闲时常扎堆聊天、喝酒、打麻将。这两年县里、镇上、村里大小活动连续不断,工作之余、农闲时节,大家都会凑一块儿说说戏,跳跳舞,一天不来都好像缺点什么!”安陵镇南街社区居民彭长有对此深有感触,“过去几十个人到现在的近千人,参加文化活动的居民越来越多,而邻里间的矛盾越来越少,婆媳关系越来越融洽了。”

    目前,全县农村和社区群众性文体队伍总人数达到1万人以上,达到400余支,而且这支队伍还在不断壮大中,成为广大农村一支不走的文艺宣传队,他们通过寓教于乐的文艺演出活动把党的政策传递到千家万户。



(责任编辑:linguobin)
  • 新浪微博

    新浪微博中华环境新浪微博
  • 腾讯微博

    腾讯微博中华环境腾讯微博
  • 公众微信账号

    公众微信账号公众微信账号
标签:
分享到:

中华环境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站原创或中华环境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华环境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授权转载,需注明“来源:中华环境网”。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华环境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邮箱:acef_jlg@163.com

文章排行榜

  • 24小时点击
  • 每月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