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投礁填海的资料,王老收集了一柜子
燕赵都市报冀东版记者 栾云鹏 李淑丽 实习生 赵杉杉 文/图
“恶浪翻腾风萧萧,精卫填海人投礁。冷水灌透渔人体,征衣步履结成壳。吾为大海还生态,链条连起时不遥。了此一生雄心志,甘愿身做海中礁。”2003年5月,秦皇岛的一位退休美术老师在北戴河育花路小白楼的一间简陋的画室中,激情满怀地写下了这首《投礁人之歌》,他就是为改善北戴河海洋生态环境,18年间出资300万元投礁填海的王惠远。这位今年已经80岁的“北戴河怪老头”,誓将余生献给与他从小相伴的这片大海,投礁填海只愿大海越来越干净。
大海空了,老人心急如焚决定自费投礁
王惠远老人自幼便生活在风景秀美的北戴河海滨,他曾拜国画大师徐悲鸿的大弟子苇江帆为师,并于1981年为中日友好交流奉献国画30余幅。“我从小以海为伴,那时候海洋格外的丰富。我在大海里边真是像条小鱼儿似的,天天到海里嬉戏,太美了!”提起故乡的海,王惠远总是一脸眷恋自豪的笑容,他挂在嘴边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大海就是抚育一切的生灵,我们没有理由不热爱大海,不去保护大海。”然而,随着人们对大海的利用越来越广,索取越来越多,王惠远心疼地发现,故乡的海在悄然发生着变化。1996年的一份调查数据显示:北戴河地区的洄游鱼类因为灭绝性捕捞已经“失踪”了26种,大海几乎变成了空海!这让爱海如命的王惠远老人看在眼里,急在心头。
“当时我就知道,大海的情况不好了,已经被污染,被恶性捕捞,海里边的物产也越来越枯竭了。渔民也经常唉声叹气,一网下去经常什么都捞不上来。这可怎么办呢?”对大海有着深厚感情的王惠远毅然决定,为了身边这片海,他要做点实实在在的事情。悉心查阅了大量资料后,王惠远了解到,近几十年人工鱼礁已经在世界各地迅速发展起来,其原理是将石头投入海里后层层叠起,形成海底的突出物,既能使海水在这里产生涡流,还能因阻流作用形成上升流,将海底的营养物带到中上层,为浮游物的繁殖创造良好的条件,也使石块的表面和空隙间滋生大量的藻类、贝类和甲壳类等小动物,为鱼类提供丰富的饵料,营造繁衍生息的场所。看到人工鱼礁能带来这么多好处,王惠远产生了自费人工投礁的想法。他说:“大海养育了我们这么多年,现在是我们回报大海的时候了,我要拿出我的全部精力、全部财产来挽救大海,能挽救一分是一分。”
奋不顾身,鱼礁带来鱼满船、蟹满仓
人工投礁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却远非想像的那么容易。1997年冬天,王惠远开始了第一次试验性投礁。然而,由于缺乏经验,选址不佳而且投礁量小,第一次投进去的400多立方米的石头第二天就被四条外地大船给破坏了,第一次投礁就这样失败了,所花费的3万多元钱也打了水漂。那个时候,王惠远的心里别提多难受了,但他却强打起精神鼓励伙伴说,“失败了不要紧,咬咬牙咱还接着干!”随后,王惠远拿出了家里全部的36万元积蓄,与另外5位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凑了60万元,开始了第二次投礁。1998年冬天,王惠远又投礁建立第二个礁场。有一天,他雇的投礁船在作业时,海上突然掀起了风浪。狂风巨浪中,他们乘坐的木船就像一片树叶一样被刮过来卷过去,王惠远也被刮得站不住脚,眼看就要被甩入海中。危急时刻,他喊来同伴把自己紧紧地绑在船帮上,继续呼喊着指挥投礁,冷不防一个大浪打来,冰冷的海水从他的脖领子里直灌而下,顿时全身都结成了一个冰壳。尽管如此,老人还是坚持着投完了礁。这次经历,成了他创作《投礁人之歌》时最鲜活的素材。
投礁需要大量的金钱,家里的积蓄没了,王惠远就靠卖画所得来继续自己的填海事业。1999年春天,王惠远又出钱投入了几千立方米礁石。令他欣慰的是,他的辛苦付出渐渐有了回报。就在2000年的夏天,王惠远惊喜地发现,礁石上长出了很多海藻,吸引了大量的海洋鱼种在这里争抢“地盘”,一度在北戴河不见了踪迹的冷板鱼和白眼鱼等稀有鱼种悄然现身,消失了十几年的梭子蟹也重新来到这里定居。到了秋季,当地的渔民都有了沉甸甸的收获。看到渔民打渔归来鱼满船、蟹满仓的情景,王惠远开心地笑了。
以画养海,惟愿大海越来越干净丰饶
曾经,有人看他花钱买石头成船地往海里扔,说他是傻子、疯子、怪老头,可王惠远浑不在意。18年间,他“以画养海”,用多年卖画所得以及多方筹资,向大海中投放了近2万立方米石料,为鱼儿建造了一个300亩的“产房”。每年5月,他都要带着他上一年积蓄所换来的海参、鱼、蟹苗驾船出海,为海洋牧场“增丁添口”。粗略算下来,他投入在改善海洋生态环境公益事业上的资金已逾300万元。
“不能让曾经的‘北戴河大螃蟹’成为一代人的记忆。”面对记者,王惠远感慨地说:“只要还拿得起画笔,我就不会停止为家乡的这片海创作。”老人与老伴和孩子们商量,百年后要用水泥裹体,沉入大海化作海礁,为鱼儿提供一个安全的庇护所,让更多的海洋生物在他的身旁繁衍后代。老人全家也都支持他“誓为大海献余生”的事业,不仅老伴每日在家陪着老人潜心创作,毕业于天津美院、在北京发展多年的儿子也回到北戴河与父亲并肩创作,“家乡的这片海给了我们创作的生命,保护好养育我们的这片海域,是我们的责任。我们的画笔离不开故土情。”父子俩如是说。
采访中,王惠远美滋滋地拿出了山东环保公益圈的朋友给他寄来的大虾,每只足有20厘米长,“他们说都是我的功劳”,老人笑得嘴都合不拢了。正是因为他的努力,使得在北戴河消失了16年的梭子蟹重新回到了这片海域,曾经在北戴河绝迹的26种洄游鱼有11种开始洄游。王惠远说,这是他对大海的一点回报,因为他是大海的孩子。说起自己的心愿,老人忧心冲冲地表示,目前海洋的污染问题日益严重,他希望从政府部门到市民个人,每个人都能重视和保护好我们身边珍贵的海洋资源,大家共同努力让家乡这片海越来越美丽,越来越丰饶。
(责任编辑:linguobin)
中华环境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站原创或中华环境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华环境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授权转载,需注明“来源:中华环境网”。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华环境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邮箱:acef_jlg@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