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秉承 服务产业、服务行业、服务企业,坚持正能量宣传,杜绝一切非法网络公关行为!
河北频道
所有栏目
您的位置:主页 > 河北频道 > 生态河北 >

石家庄连续五年促两个环境改善

时间:2015-05-26 09:07来源: 河北新闻网作者:点击: 次

字号:TT
    河北新闻网讯(河北日报、河北新闻网记者杨威力、王峻峰)2013年,全部财政收入重返全省第一,2014年,公共预算收入也在落后10年后重返全省第一,优化发展环境效果显现;2014年,共收获114个优良天,同比增加71天,大气质量正在改善……从2011年至今,石家庄市以“钉钉子”的精神和决战决胜的姿态,强力实施改善发展环境、生态环境两大攻坚战,效果不断显现。
    一锤接着一锤敲,一仗接着一仗打。两个环境建设力度如此之大,在石家庄史无前例。“发展环境和生态环境建设,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命门之穴’。没有好的发展环境和生态环境,就不可能建成全面小康。”基于这样的认识,石家庄市着眼长远,坚持不懈抓两个环境建设。
    发展环境是一个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核心。早在2011年,石家庄市委、市政府就清醒地认识到:石家庄的发展环境无论是和先进城市比,还是和基层、企业、群众的期望比,都还有很大差距。不少部门和干部有“官即管”的错误观念,服务意识不强、审批效率不高、工作被动应付、变相卡压企业、作风不扎实等问题严重存在。
    政风不改,民必有忧。2011年2月9日,春节后上班第一天,石家庄市召开了优化发展环境广播电视大会,誓以壮士断腕的勇气深化“效能革命”,向影响发展环境的关键环节和难点问题宣战。自此,每年春节后上班第一天,石家庄市都会召开优化环境大会,并以此作为年度奋进的“冲锋号”。
  把政务环境建设作为优化发展环境的突破口,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按照“环节最少、办理最快”的原则,对各部门内部工作流程、对外办事流程和部门之间审批流程进行优化,全力提高审批效率,力争实现在全省“审批项目最少、程序最简、办理最快、费用最低、服务最优”,把发展环境培育成石家庄的“名片”。经过治理,目前石家庄市级行政审批事项已由2011年的321项削减为113项。
    长期以来,一些服务单位“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是群众反映强烈的办事“四大难”。如何祛除作风顽疾?石家庄市从提升部门服务水平、方便群众办事入手,不断加强服务机制建设。重大项目全程帮办、涉企处罚备案听证、涉企收费“一费公示”等机制接连出台,为的就是让企业和百姓办事更加方便、更加顺畅。
    改变显而易见,改革还需深入。今年,该市将拿起改革这把“手术刀”,大力推进简政放权,加快建立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制度,清单之外的审批事项一律取消,厘清政府权力的边界,最大限度地给予市场主体空间。
发展环境是竞争力,也是生产力。去年,石家庄市引进市外资金1353亿元,同比增长61.8%;新增各类市场主体10.2万户,同比增长51.91%;继全部财政收入在2013年重返全省第一后,公共预算收入也在落后10年后重返全省第一,分别达到681.3亿元和343.5亿元。
    “生态环境也是发展环境。改善生态环境,既是发展问题也是民生问题。石家庄的环境污染治理已经到了背水一战、非抓不可的时候了,必须像抓发展环境一样抓生态环境,坚决甩掉重污染城市‘黑帽子’。”从2013年开始,石家庄春节后上班第一天召开的优化环境大会,又增加了生态环境方面的内容。
    改善生态环境,必须谋实招、见实效。以治理大气污染为重点,实行压煤、抑尘、控车、迁企、减排、增绿六大举措。据统计,2012年以来,该市拆改了主城区623台分散燃煤锅炉,取缔了市区餐饮单位的所有燃煤大灶。特别是近两年,投入45.8亿元财政资金,压减了700万吨燃煤、112万吨钢铁、1850万吨水泥产能,淘汰了17.87万辆黄标车,搬迁了6家企业,提前一年完成了“十二五”节能减排任务,造林绿化122万亩。
    一系列治理措施的实行,使得该市大气质量逐年改善。2014年,共收获114个优良天,同比增加71天,增幅全省最大,优良率提高了19.5个百分点。其中,一级天由2013年的“零”增加到12天;六项主要污染物平均浓度全面下降,PM2.5、PM10平均浓度分别下降19.5%、32.5%。
    铁腕治理大气污染的同时,加快改善水生态环境。曾经污水横流的滹沱河,如今水清岸绿,再现秀美景观;被污染了近半个世纪的洨河,如今重现碧水清流;汪洋沟综合整治工程也已基本完工。
(责任编辑:linguobin)
  • 新浪微博

    新浪微博中华环境新浪微博
  • 腾讯微博

    腾讯微博中华环境腾讯微博
  • 公众微信账号

    公众微信账号公众微信账号
标签:
分享到:

中华环境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站原创或中华环境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华环境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授权转载,需注明“来源:中华环境网”。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华环境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邮箱:acef_jlg@163.com

文章排行榜

  • 24小时点击
  • 每月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