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厕所,大民生。老乡小康不小康,能不能用上无害化卫生厕所是一个重要标志。经过一年努力,河北完成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改造174万座,103.2万座“连茅圈”全部消灭。
受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影响,2014年初,河北尚有103.2万座“连茅圈”、1000多万座旱厕,既是传染疾病的主要途径,又是农村脏乱差的源头之一。
“农村改厕是对传统观念、传统生活方式、环境建设的深刻革命,关系农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活品质与美丽乡村建设大局。”河北省委、省政府把改厕放在新农村建设的突出位置,作为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办好惠民实事的重要内容来抓,计划到2015年底,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50%,再利用3—5年时间,让农民群众全部用上无害化卫生厕所。
强化技术物资支撑,破解瓶颈难题。农村改厕实施多年,一些地方成效不明显,一个重要原因是面临一系列技术和成本难题。针对夏季厕具密闭不严、厕屋泛臭味的问题,在双瓮式、三格式化粪池安装排气管和防臭装置,有效消除臭味。针对冬天地下化粪池和过粪管冻结不能使用的问题,采取在冲水装置外面包裹保温材料、在双瓮瓮体上部加长脖颈使之深埋于冻土层之下、安装分体气压式防冻冲厕装置等方法,较好地达到了防冻效果。为了让农民群众对厕具有更多选择,省提升办组织对全省16家厕具生产企业进行调查备案,下发生产企业名单。指导部分企业研发防冻厕具,改进生产工艺,提高技术含量。目前,双瓮厕具生产企业年生产量已突破80万套。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拓宽筹资渠道。为突破资金紧张难题,采取“向上级部门争取一点、政府财政投入一点、乡镇村里挤出一点、帮扶单位支持一点、企业商户捐助一点、党员干部拿出一点、广大群众自筹一点、一事一议解决一点”的方式,建立了以财政投入为主、社会投入为辅的多元化资金筹措机制。去年,各级财政投入改厕资金共14.8亿元。
加强督导考核,建立奖惩机制。将改厕工作纳入各级党委政府重点考核项目,考核结果作为评价领导班子和干部的重要依据。市、县两级建立改厕工作台账,将任务落实到村、到户,倒排工期、挂图作战,同时逐县逐村全面普查,确保不漏一县一乡,不落一村一户,全面准确掌握“连茅圈”实有数量和改造进展状况。去年先后组织开展了4次全省农村厕所改造专项督查,两次将全省消除“连茅圈”工作进展情况直接通报给各设区市市委书记、市长和县(市、区)委书记、县长。
抓好长效机制建设,积极推广运用市场机制。针对改厕后粪渣粪液清掏困难的问题,一些地方组建粪渣粪液抽取和厕具维修队伍,统一清淘粪渣粪液,还有一些地方采取市场化运作方式,与当地有机肥厂联合,将粪渣粪液转化成高效有机肥料出售。
(责任编辑:linguobin)
中华环境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站原创或中华环境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华环境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授权转载,需注明“来源:中华环境网”。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华环境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邮箱:acef_jlg@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