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间:2015-03-18 13:33来源: 邯郸日报作者:点击: 次
来自邯郸市发改委的最新数据显示,2014年,全市单位GDP能耗降低率预计7%以上,提前一年完成“十二五”节能目标任务;全社会煤炭消费总量预计削减470万吨,煤炭削减量在全省仅次于唐山、石家庄,位列第三。
2014年,煤炭消费量作为能耗否决性指标,首次纳入全省节能考核体系,全省对各市能源消费实行能效水平与能耗总量“双重”管控,这对于邯郸市以煤炭消费为主要能源支撑的经济增长模式构成巨大压力。为此,邯郸市紧紧围绕省下达邯郸市节能削煤任务指标,认真谋划、周密部署、严格督导,全力推进全市节能削煤工作。
强化节能削煤目标责任管理。根据省下达邯郸市节能削煤目标任务,结合邯郸市实际,按照“总量控制、区别对待、合理分解”的原则,制定了《邯郸市2014年节能削煤降碳目标分解方案》,科学分解下达全年节能削煤降碳目标任务,具体落实到各县(市、区)、重点企业和重点工程,形成目标明确、层层负责、协调联动的节能削煤工作目标责任推进机制。
强力实施削煤工程专项行动。邯郸市去年通过“化解钢铁过剩产能第二次集中行动”、“拆锅炉拔烟囱百日攻坚行动”,共压减生铁产能390万吨、水泥熟料产能150万吨、淘汰各型燃煤锅炉955台,41家外来煤洗选企业停产转产,全面完成省下达邯郸市的削煤工程任务目标。
坚持节能削煤联合会商机制。坚持由发改、工信、统计等部门参加的节能削煤工作会商机制,对节能削煤工作进展情况实行月会商、季报告、季预警制度,及时协调解决实际工作中出现的异常情况和重大问题。特别是进入四季度以后,为预防年底由于工业运行释放产能和冬季供暖等问题造成全市煤炭消耗大幅反弹,多次组织召开全市削煤调度会,制定调控计划并督导落实,平衡使用指标余量,精准调控节能削煤指标如期完成。
严格涉煤项目评审监控。严把涉煤项目准入关口,全年未审批一列涉煤用煤项目。严格执行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审查制度,从严控制全市能耗总量。对新上高耗能项目,严格评审标准,对新增耗煤项目或能耗水平不达标的项目坚决予以否决,对事关社会民生及重大产业结构调整项目实行耗煤等量或减量替换。
统筹协调削煤与保增长的关系。密切关注、及时分析工业运行和煤炭消费的变化趋势,在全市范围内统筹协调削煤与工业经济运行、统计指标匹配关系,引入吨煤产出率指标,科学安排、用足用好煤炭消费指标,最大限度保障我市重点区域、重点行业经济增长对煤炭消耗的需求,将削煤对工业生产的约束影响降到最低。
实施一批重大节能项目投运达效。2014年,全市共有92个节能项目实现竣工投运,预计可形成节能量62.74万吨标准煤,回收利用各类废弃物1263万吨,年减排污染物4.62万吨。其中,列入省级四大行业攻坚行动的15个节能项目竣工投运后可形成33.4万吨标准煤的节能能力,对完成全年节能目标任务提供了重要支撑。
扎实推进循环经济试点示范市建设。全市推进“6123”循环经济示范工程建设取得显着成效,6个示范县共实施循环经济项目28个,已竣工24个;10个示范园区共实施循环经济项目42个,已竣工34个;20家示范企业,2014年实现销售收入349.84亿元;33个示范项目,已开工项目27个,已竣工项目14个。同年,我市顺利通过国家发改委等七部委组织的国家循环经济试点示范单位验收,成为全省唯一一个国家循环经济试点示范市,魏县也被国家发改委确定为国家第二批资源综合利用“双百工程”示范基地,为我市循环经济在全省乃至国家层面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积极培育发展壮大节能环保产业。制定出台《关于支持节能环保产业加快发展的十五项措施》,明确我市节能产业、环保产业、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和节能环保服务业等四大领域重点支持和发展方向,确定5个节能环保产业园区(基地),21家骨干企业,滚动实施41个节能环保产业重点推进项目。2014年,全市21家重点示范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8.65亿元,同比增长27.95%;全市41个节能环保产业重点项目,已开工项目33个,已竣工项目13个;谋划的24个节能环保重点项目被筛选列入省《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的实施方案》重点实施项目。
推进节约能源法制化建设。依据国家、省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在广泛调研、征求有关部门和企业意见的基础上,起草完成了《邯郸市节约能源条例(草案)》,2014年5月,经河北省人大批准,自7月1日正式发布实施。该《条例》的施行标志着我市节能工作在法制化建设方面走在全省前列。
功夫不负有心人。2014年,邯郸市扎实推进节能降耗、削减煤炭各项工作措施,全面完成省下达的节能削煤目标任务,并首次实现煤炭消费总量在持续多年攀升后由升转降的重大突破。(记者任琳娟)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公众微信账号
1、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站原创或中华环境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华环境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授权转载,需注明“来源:中华环境网”。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华环境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邮箱:acef_jlg@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