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秉承 服务产业、服务行业、服务企业,坚持正能量宣传,杜绝一切非法网络公关行为!
环境经济
所有栏目
您的位置:主页 > 环境经济 > 产业观察 >

除尘防爆到底难不难?

时间:2014-08-15 15:07来源: 中国环境报作者:叶明强点击: 次

字号:TT
    8月2日,江苏省昆山开发区中荣金属制品有限公司汽车轮毂抛光车间在生产过程中发生爆炸,事故原因为:空气中浓度过高的粉尘遇明火爆炸。图为发生爆炸的车间外景。中国日报图片网供图
  ◆叶明强
  江苏省昆山市开发区中荣金属制品有限公司汽车轮毂抛光车间近日发生爆炸,原因是粉尘浓度超标,遇到火源,发生爆炸。
  在我国,由可燃性粉尘引发的燃烧、爆炸事故多次发生,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仅2014年就已经发生过5起重大粉尘爆炸事故。而几乎每次重大事故发生,都会进行强化安全生产责任制教育,都要处分一批主要责任者,但是为什么事故还屡屡发生呢?
  粉尘是引发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的重要隐患,对此,国家早就制定了《粉尘防爆安全规程》。2012年,国务院安委会曾发出通知,在全国开展铝镁制品机加工企业安全生产专项治理。如果不是发生这么严重的安全事故,昆山这家工厂的工作环境,恐怕也不会引起关注。
  其实,企业只要在日常经营中做好除尘防爆措施,就完全可以避免这场灾难:采用有效的通风和除尘措施,严禁吸烟及明火作业,在设备外壳设泄压活门或其他装置,采用爆炸遏制系统;对有粉尘爆炸危险的厂房,严格按照防爆技术等级进行设计,并单独设置通风、排尘系统;采用湿式打扫车间地面的设备,防止粉尘飞扬和聚集;保证系统有很好的密闭性,必要时对密闭容器或管道中的可燃性粉尘充入氮气、二氧化碳等气体,以减少氧气的含量,抑制粉尘的爆炸。
  现实中,很多企业安全生产责任制文件内容很丰富,但只是搁在桌上、贴在墙上;在容易产生粉尘的生产车间,没有适当地装置通风、除尘设备;不能为员工配备完善的防护设备,职工罹患尘肺病的很多;对本企业的安全生产不认真检查,对政府部门的检查是应付敷衍;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对象量多面广,面临检查不认真、不彻底的情况;或者搞专项整治行动,或者搞安全生产大检查,安全生产检查运动化,没能形成常态;遇到事故发生,对于责任人的处罚很轻:对企业经营者处以罚款、追究刑事责任,而对官员的处罚往往是记过、警告、免职等。
  当前还有很多企业对工厂环境、工人的职业病风险漠不关心,只要不发生突发事故,就会被认为是安全的。痛定思痛,监管部门的反思也不能只是停留于爆炸,而要真正关注那些平时看似危害不大的粉尘,督促工厂改善环境。
  其实,国内不乏公司从事工业厂房粉尘的治理,像凯天环保拥有通风除尘、除尘防爆、整体除尘等100多项专利技术,拥有工业厂房空气治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并还将建成国家级的工业厂房超细颗粒物治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此外,还研发了专业防爆的除尘系统,具有火星监测、温度监测、压力监测、泄爆、抑爆、隔爆等功能,除尘器本体耐压能力强、符合压力容器设计标准,使用了防静电、高耐磨的过滤材料,能高效、安全地清除车间粉尘。
  目前,全国范围内已开展粉尘治理专项检查行动,深入开展“六打六治”打非治违专项行动,促进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好转。仅苏州市各地已对排查出存在金属粉尘爆炸危险的135家企业,实施停产停业整顿,对整改不到位的一律不得复工生产。同时对粮食、饲料、纺织、木器加工等可能存在粉尘爆炸风险的企业和作业场所,进行严格检查,逐一排除事故隐患,防止此类事件的发生。
  后续分析
  钢圈加工产业链面临断裂危机?
  昆山“8.2”事件引起巨大震动,台湾中荣金属董事长吴基滔、总经理林伯昌、经理吴升等3名台商,因涉嫌重大劳动安全事故罪被刑事拘留。
  此外,继昆山和苏州启动专项整治行动的检查后,整治更进一步由江苏省扩及上海、浙江及北京等地,“专项排查”更全面锁定铝镁合金金属打磨、抛光加工厂。截至目前为止,至少有268家工厂因此停工。
  根据中国汽协委员会统计,我国铝镁合金钢圈出口量达6.38万吨,出口额有3.16亿美元,光苏州一地就占了4成。因此,在这波大整顿中,苏州成了停工风暴的焦点,受到影响最大。苏州安监局统计,至少有135家企业被列入停产、停业大排查的黑名单。
  据悉,近几年苏州已成为台湾汽车零组件大本营,铝合金卷生产线,几乎像面粉加工厂一样,“工人们一个个都是灰头土脸,生产环境太差了,出事故是迟早的”。
  本机构认为,昆山“8.2”事故是“世界工厂1.0”时代的多发现象,中国将掀起一轮安全生产大检查,甚至有可能是一轮拉网式的排查,这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相关企业的生产和经营,部分行业如钢圈加工产业链将面临断裂的危机。 
(责任编辑:sch)
  • 新浪微博

    新浪微博中华环境新浪微博
  • 腾讯微博

    腾讯微博中华环境腾讯微博
  • 公众微信账号

    公众微信账号公众微信账号
标签:
分享到:

中华环境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站原创或中华环境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华环境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授权转载,需注明“来源:中华环境网”。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华环境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邮箱:acef_jlg@163.com

文章排行榜

  • 24小时点击
  • 每月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