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秉承 服务产业、服务行业、服务企业,坚持正能量宣传,杜绝一切非法网络公关行为!
环境教育
所有栏目
您的位置:主页 > 环境教育 > 绿色校园 >

将大生态融入小语文教育

时间:2014-07-11 09:26来源: 环境教育网作者:吴祥英 王志慧点击: 次

字号:TT

天地万物,生生不息,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在小小的语文世界里亦有自然的日出日没,潮起潮涨,在这里聆听百鸟啁啾,在这里细看鱼翔浅底,在这里品味蝉噪愈静,鸟鸣山更幽。一切那么生动有趣,一切又那么随性自然。感谢语文给我的审美享受,感谢语文让索然无味的课堂山花浪漫。

语文教育见诸于远古而来的鞺鞳之歌

《化石吟》之声仍缠绵于历史的长河之中,《被压扁的沙子》还在述说着自然界的变迁,《恐龙无处不在》又讲述着怎样的故事。每当讲此类文章之时,我便和同学一样兴趣盎然,我带领学生一起品味自然地雄奇力量,一起慨叹造物主的神奇。在短短的45分钟里,学生了解到的绝不是只有书本的知识,还有大千世界的沧海桑田,在这里我给予学生的是一份浓厚的爱,那是穿越时空的一种震撼,一种敬畏。将浩瀚的自然史融入语文课正是我教学中一贯坚持的环境教育原则。

语文教育见诸于现代文明与环境保护的矛盾。

不可否认,现代文明让我们的生活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为优渥,也不可否认的是,现代文明给自然界带来的深重灾难。如何将对二者的认识融入语文教学中,让学生认识到二者的关系,需要老师的巧构思、巧设计。在《喂——出来》一课中有这样一个片段:

当人们把所有的垃圾填入这个洞里后,周围清爽了,干净了,谁都愿意生活在这样一个环境中。面对突飞猛进的城市建设,我们欣喜,它让我们生活得更加美好。

(同学们会心地点头)

后来一个工人在工作之余,仰头望天,突然听到一个声音,接着,一颗小石块飞落而下。这些都是哪里来的?接着又会发生怎样的事情呢?

(同学们纷纷回答)

那大家认识到这个到底是什么了吗?

(同学们顿时有所醒悟)

一课的讲解结束,同学们很自然地想到,城市发展不可少,但在发展的同时切忌盲目,不要对环境造成无以复加的伤害,那时悔之晚矣。

再如《生物入侵者》一课也有涉及到了现代文明的发展,飞机、轮船让地球越来越小,地球村的称呼也早已不经而行。经济的发展,贸易的往来往往使一些不速之客有意无意地来到我们身边,生物入侵不可避免。在讲授这一课时,我既让同学认识到不能因噎废食,也让同学认识到一定要警惕生物入侵,当你身边莫名出现一种新的植物或一种昆虫时,那你需要警惕了。在学习中,我就这样润物无声地将环保观念融入学生的头脑,让他们从小就树立一种环保意识,保护家园的责任意识。

语文教育见诸于生存意识的觉醒

人类在这个星球上到底处于什么地位?有人曾说过,人类是最无用的生物链,但就是这最无用的生物链却祈求操控这个星球。不得不面对的问题是,人类无节制的繁衍已给这个星球带来不堪重负的压力,但人类往往还没有意识到这一点的严重性。

在讲述《旅鼠之谜》时,我将这种忧患意识融入到了语文的学习中。小小的南极旅鼠为了自身的生存,大量繁衍,在他们意识到这个恶果时,它们又会为了自身的可持续性发展,采取一种极端的方式,如毛色变红吸引天敌,再者集体投海来锐减种群的数量。一只小小的旅鼠尚有如此危机意识,那万物之长的人类又当如何?后来的讲课中,我又将其成了短剧,做成了公开课,并得到上级领导的认可。学生们经过加工文本,对于文本内容以及从中透露的环境环保观念体会的更深刻了,相信这种观念已经在学生意识中树立。

再者,我会利用语文第二课堂来丰富学生的视野,促使其思想意识更进一步发展。《家乡的连文化》一课,我利用家乡的地域优势来进行文化探究,学生从中体会到的不仅是连文化的魅力,在走访探究的过程中学生看到了家乡的昨天和今朝,不禁为家乡的环境忧心。《感受自然》一课中,学生认真品味了春、夏、秋的魅力,唯独对于北方人情有独钟的冬持不同意见,学生诧异于书中说写的白雪皑皑、积雪封门,他们说看到的是冬日融雪剂下的一滩泥泞。无形间的教育较之于深刻的说理更能打动学生,学生在向往之余,更是深深的反思,与之相似,还有如《我爱我家》《脚踏一方土》等第二课堂,我都会带领学生从身边出发,去发现自然,去关注环境,让孩子们从小就树立起一种环保意识,并自觉地践行这种观念。

教无定法,面对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相信很多教育工作者都会身体力行,用自己的一支粉笔来书写自己的华丽篇章,用自己的热情去感染一群孩子。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未来的天必会再现蔚蓝,未来的河流必是清波荡漾!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方正县第三中学校)

(责任编辑:admin)
  • 新浪微博

    新浪微博中华环境新浪微博
  • 腾讯微博

    腾讯微博中华环境腾讯微博
  • 公众微信账号

    公众微信账号公众微信账号
标签:
分享到:

中华环境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站原创或中华环境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华环境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授权转载,需注明“来源:中华环境网”。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华环境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邮箱:acef_jlg@163.com

文章排行榜

  • 24小时点击
  • 每月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