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秉承 服务产业、服务行业、服务企业,坚持正能量宣传,杜绝一切非法网络公关行为!
综合新闻
所有栏目
您的位置:主页 > 综合新闻 > 国内新闻 >

绿色证券2期报告在京发布 上市公司的雾霾风险

时间:2014-12-11 11:16来源: 未知作者:admin

字号:TT
    2014年12月9日,公众环境研究中心与绿色江南、绿色潇湘三家机构共同发布绿色证券2期报告,指出一批屡屡超标违规排放的重化工上市公司已成为雾霾风险源,同时呼吁投资者关注雾霾重点行业正在累积的投资风险。
    今年,为了配合北京APEC会议期间的大气质量,北京市7省市实施了严格的大气质量保障措施。 绿色证券2期报告认为, 7省市APEC大气质量保障的实践证明,当前的大气污染呈现出明显的区域性特征。而区域内燃煤和工业排放正是当前重点区域排放的主体。环保组织在SEE等基金会资助开展的调研中发现,在废气污染源中,一批火电、钢铁、水泥、有色金属冶炼、化工上市公司的下属企业排放量大,且违规超标比例高于其它行业上市企业。
    公众环境研究中心的绿色证券数据库显示上千家上市公司存在不良环境违规记录,占上市公司总数近四成。而2014年以来开启的在线监测数据实时公开,进一步凸显部分雾霾重点行业上市公司企业频繁超标排放。报告显示在2014年8-10月期间,迁安中化煤化工、山东海龙股份、东营华泰化工、陕西渭河发电等上市公司下属企业在线监测数据超标尤其严重。

公众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报告发布
    在雾霾重点行业中,焦化、电解铝、钢铁等行业不但排放量巨大,部分工艺环节还涉及有毒有害污染物质的排放。报告中对建滔化工、中国铝业、包钢钢联股份等上市公司的违规超标案例进行了分析研究。其中位于雾霾影响最重地区的建滔化工下属企业建滔(河北)焦化有限公司,竟出现恶意偷排、超排、在线监测数据造假等多种严重违法行为。
    本地环保组织还对华菱钢铁和中化国际下属关联方的废气污染进行了实地调研。绿色潇湘的志愿者在对华菱钢铁下属企业华菱涟源钢铁的调研中看到:“硕大的烟囱从来不会离开你的视野,数不清的大小烟囱都在排出各种青白灰黑的烟尘,漫天蔽日。”在线监测数据进一步显示,涟钢多个排放口的二氧化硫日均值浓度长期超标,其中焦化一号排口9-10月期间超标天数达54天。调研中当地社区居民也反映健康受到了影响。

公众环境研究中心绿色证券项目经理顾蓓蓓报告发布
    绿色江南于2012年8月、2014年7月两次探访中化国际下属的中化镇江焦化有限公司,目睹厂区多个烟囱排放的黄色、黑色、灰色烟气,尤其熄焦塔排放量最大。而附近村民反映在中化镇江焦化有限公司搬来后的七八年中,村民们每天都要面临着粉尘、气味、噪音的污染,不仅家里含有焦油的灰尘很难清洗,村里的河道水面都会浮着一层黑焦油,蔬菜都长不起来。调研中当地居民也反映健康受到影响。

清华大学教授李盾答记者问
    报告还认为,多数雾霾重点行业的上市企业并非没有治理污染的基本能力。当雾霾已经影响数以亿计人群的生活和健康,作为公共持有的上市企业,原本更应该承担起基本的环境责任。然而,在环保组织调研沟通的34家上市公司中,多数公司未能对其严重废气排放作出实质回复,仅有三家作出了正面回应。而一家位于雾霾影响严重地区的钢铁上市公司甚至明确拒绝回应对其超标排放的质疑,称“雾霾问题对我们来说不是很重要”。
    如此严重的环境和健康危害正促使中国政府和社会各界行动起来,环境执法和社会监督正在强化,对于作为废气排放大户的上市公司的压力将会增加。即将于2015年1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写入了按日计罚等强力措施。
    同时,环境信息公开的扩展,也意味着屡屡超标违规的排污大户,其既有和新建的项目都有可能面临当地社区的“邻避”抵制。近期华电集团在湖南岳阳平江县建设大型火电厂的项目因当地民众集体反对而被停止,就凸显了这样的风险。    
    上述报告建议,只有让屡屡超标排放的上市公司感受到风险,才能在法治基础上激发雾霾重点行业上市企业的规模减排,这也有助于通过优胜劣汰,解决相关行业严重的产能过剩问题。报告还建议,环境主管部门加强执法,同时继续扩大信息公开,以社会监督促进按日计罚等强力措施的落实;同时,雾霾下的上市公司认清严峻形势,从环境守法迈向规模减排;投资者关注上市公司的排放状况和应对能力,规避雾霾风险,并通过责任投资推动中国的雾霾治理。
相关链接:绿色证券1期报告
    2013年6月18日,公众环境研究中心与绿色江南、绿色潇湘、商道纵横等多家机构共同发布绿色证券首期报告,指17家水泥上市公司屡屡违规排放废气污染物,同时回避履行披露义务,呼吁公众推动上市公司和它们的中外投资者承担责任,控制严重的大气污染问题。
(责任编辑:admin)
  • 新浪微博

    新浪微博中华环境新浪微博
  • 腾讯微博

    腾讯微博中华环境腾讯微博
  • 公众微信账号

    公众微信账号公众微信账号
标签:
分享到:

中华环境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站原创或中华环境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华环境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授权转载,需注明“来源:中华环境网”。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华环境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邮箱:acef_jlg@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