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6日,清华大学迎来第104个校庆日,百花争芳、万木逢春的清华园里随处可见从天南海北返回母校的昔日学子。在环境学院院馆中意环境节能楼,一场特别的活动在上午10:00拉开帷幕——王继明先生百岁华诞贺寿会。环境学院师生,各界校友,王继明先生的朋友、学生、同事,环境保护与建筑给排水等领域的相关单位代表共 200余人欢聚一堂,共祝我国着名给水排水与市政工程科学家和教育家王继明先生百岁华诞。贺寿会前,环保部部长陈吉宁23日专程前往王继明先生家中看望了王先生与夫人张兰英女士。
百岁老人王继明先生在亲友的陪同下来到祝寿会现场。原全国人大环资委主任委员、原国家环保局局长曲格平,环保部副部长李干杰,清华大学党委副书记邓卫,清华大学吴良镛院士,西南联大校友会副会长李晓,校友代表刘洪亮院士,王继明先生学生代表赵世明,环境学院教师代表钱易院士分别致辞,对王先生为我国建筑给排水事业做出的开创性重大贡献表示深深的敬意,并为这位百岁老人送上真挚的祝福。环境学院郝吉明院士代表学院向王继明先生赠送了由环境学院本科生亲自编制的《王继明先生百岁寿庆纪念册》与纪念光盘。随后,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建筑给水排水专业委员会和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水工业分会建筑给水排水委员会宣布授予王继明先生终身成就奖。环境学院院长贺克斌宣布授予王继明先生环境学院终身贡献奖。祝寿会由环境学院党委书记刘毅主持。
王继明先生1916年2月生于河北滦县,1941年7月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土木系市政及卫生工程组。后任云南抗疟委员会工程师、清华服务社工程师、水工实验室助理研究员;1946年后先后在清华大学土木系、建筑系、环境系任教员、副教授、教授。先后兼任给水排水实验室主任、校环境保护办公室主任等职务;曾兼任全国建筑给水排水工程协会顾问及名誉委员、中国建筑给水排水标准化委员会顾问和名誉委员、中国消防协会常务理事、北京消防协会常务理事、北京医院污水污物处理技术协会顾问、《卫生工程》杂志顾问及华北环境卫生情报网顾问等。
王继明先生在给水排水工程、市政工程的教学和科研岗位上辛勤耕耘几十载,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的科技人才,获得多项重要科研成果,以其严谨的治学态度,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和丰硕的学术成就,在我国给水排水和市政工程界享有极高声望。王先生为我国建筑给排水事业的发展和技术进步做出了开创性的重大贡献,是中国建筑给水排水学科的奠基人,被业内人士誉为最具威望的专家。在教书育人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堪称育人楷模。
1953年,王继明先生根据当时国家的建设需要,在国内高校首次开设了《房屋卫生设备》课,并编写了第一本《房屋卫生设备》教材,为日后我国建筑给排水学科的创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此外,他先后开设《给水排水工程》、《建筑设备》、《给水排水管道工程》等多门课程,并编写相应教材及参考书,对我国的建筑给水排水工程专业的建设起到了引导作用。1980年代,清华给排水专业开始招收研究生,王继明先生为我国培养出第一位建筑给排水专业的研究生。
作为给排水管道工程的专家,王继明先生在教书育人的同时一直投身于国家的市政建设和建筑给排水事业。1970年代,王继明负责国家建委房屋雨水排除的研究项目,在艰苦的科研条件下,带领研究组解决了当时困扰80%厂房的雨水排除难题,为国家《建筑给排水设计规范GB15-1988》提供了设计措施,填补了此前《室内给水排水和热水供应规范》TJ15-74规范中雨水计算的空白,成果得到推广应用后,基本杜绝了屋面泛水、地面冒水的事故。1980年代,王继明在国内首次提出排水立管内的压力是影响其通水能力的决定因素,该研究成果非常具有前瞻性,为以后该领域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也引领了该领域的发展方向,多年后我国《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也开始采用这一方法。王继明先生投入了大量精力参编与修订我国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他主审了《全国民用建筑设计技术措施》和《建筑给水排水设计手册》,并根据他的科研成果撰写了其中的雨水设计部分。王继明还于1983年首次将建筑中水技术引入我国,对以后我国中水技术的研究和发展起到引导作用。
1986年离休后,王继明先生仍受聘于清华环境系,担任研究生的授课及设计院工作。同时参加了很多学会工作,还获得了建筑给排水和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建筑给水排水委员会两会突出贡献一等奖。2008年,92岁高龄的王继明还设计出了补水卫生地漏,解决了几十年来钟罩式地漏干涸冒腐气的问题,并获得国家专利。王继明先生辛勤耕耘的一生,远远超过了清华人“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的目标。
平易近人,谦和包容,不计名利,作风严谨,这是祝寿会来宾谈到王继明先生为人时最普遍说法,这些词生动地勾勒出一位谦和诚恳、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学者形象。作为一个为给水排水专业开路的先锋,一个为教书育人奉献一生的园丁,王继明先生是为我们国家建设做出重大贡献的老一辈教育和科学工作者的代表,值得我们致以深深的敬意。祝愿百岁寿星王先生身体健康,幸福快乐。
文:马金,高晓娟
(责任编辑:ljz)
中华环境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站原创或中华环境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华环境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授权转载,需注明“来源:中华环境网”。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华环境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邮箱:acef_jlg@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