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秉承 服务产业、服务行业、服务企业,坚持正能量宣传,杜绝一切非法网络公关行为!
综合新闻
所有栏目
您的位置:主页 > 综合新闻 > 国内新闻 >

生物质能开发助力中国减排承诺

时间:2015-12-14 17:23来源: 未知作者:admin

字号:TT
      习近平主席在巴黎气候大会上提出,中国将于2030年左右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20%左右。这一“中国承诺”,赢得了国际赞誉,也提振了国内生物质开发企业的信心。同期参会的国内生物质开发标杆企业凯迪生态环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凯迪公司”)董事长李林芝向记者表示,生物质能是替代化石能源的关键新型能源,助力实现减排承诺责无旁贷。
      在巴黎气候变化大会官方边会——“中欧气候对话暨可持续城市与企业绿色发展论坛”上,凯迪公司获封“资源高效与可持续发展创新先锋”称号。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可持续城市、生活方式与产业部司长阿拉布·霍巴拉(Arab Hoballah)为其颁奖并对凯迪公司取得的成就表示祝贺和肯定。
      据了解,生物质燃烧过程中产生的硫氧化物、氮氧化物少,二氧化碳净排放量近似于零,可再生,低污染。在目前的非化石能源中,生物质能是排在主要的化石能源煤、油、气之后的第四位能源,属于可再生清洁能源。
      市场估算,我国可收集并能源化利用的生物质资源约7.15 亿吨标准煤,相当于我国能源消费总量的20%左右,国家发改委在《国家应对气候变化规划(2014-2020年)》中特别指出发展生物质能,2020年实现生物质发电装机容量达到3000万千瓦, 该政策对生物质能产业重大利好。

凯迪公司获封“资源高效与可持续发展创新先锋”称号,图为李林芝董事长(右四)上台领奖。联合国环境署可持续城市、生活方式与产业部司长阿拉布·霍巴拉,环境署国际技术顾问菲利普·阿诺德,SUC项目执行主任李响,共同为企业授牌。
      但长期以来,上游原料采购管理和发电设备影响能源转化效率,制约着生物质行业发展。生物质行业发展需要解决原料管理环节中收购难、存储难的问题。同时设计应用能源转化效率更高的锅炉设备也已经成为行业发展的关键要素之一。
      在我国经济步入新常态的背景下,加速生物质行业发展,助力减排,凯迪公司建议同行从战略和技术上做出相应政策调整。
      凯迪公司开创了燃料收集公司锁定燃料成本这一商业模式。早在2008年,凯迪公司就开始了圈林运动,目标直指上游原材料的储备及产业链整合,打造循环经济一体化的运作模式。
      公司通过独立开发和与国际、内顶级林业研究机构合作的方式,采用世界最前沿植物生工程技术,开发选育出适宜于特殊地理环境、生长速度快燃烧热值高的能源林新品种,采取高度集约化的管理技术对大量闲置荒山、地及江河涨落带沿湖湿地、沿海滩涂盐碱等特殊土进行综合开发利用,建设生物质能源林基地,为公司的生物质能源项目提供燃料。目前公司在全国已流转的能源林基地达1003.79万亩。
      为确保电厂正常生产,保障充足的燃料供应量,提出了“去中间商,走村级收购模式直购”的新思路。公司按“四个依靠”即依靠政府提高量,依靠模式提高质,依靠流程化、标准化、机械化和信息化降低成本,依靠企业文化提高执行力的燃料收购指导方针,建立了“村级收购”为主、“大客户”收购为辅的燃料收购网络保障体系。除实现燃料收购的网络化覆盖外,在燃料收购上,公司还实行了全面的网络化调度,确保了燃料收购成本最低化、效率最高化。
      技术方面,凯迪公司采用自主研发、已达世界领先水平的高温超高压循环流化床锅炉燃烧技术,以农林废弃物为原料,实现了发电、供热和灰渣综合利用一体化。
      在生物质合成油领域申请的发明专利与实用新型专利有110余项,形成的专有技术超过1000项,其中核心技术生物质气化液化自主研发集成工艺系统技术,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第五代生物质能源利用技术,领先欧美等发达国家10年以上。
      李林芝董事长表示,生物质能源产业是一个能自主创新又带动全局性发展的战略兴产业,不仅在减少雾霾、环境保护、节能减排方面有着显着贡献,同时对破解我国能源危机、解困“三农问题”、 推进城镇化程、促社会公平与正义方面有重要现实意。生物质能源产业具有产业链长、 带动力强特点,可同时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发展,可带动我国GDP 实现十万亿甚至数十万亿的增量,对我国经济转型将起到强大支撑作用。
(责任编辑:admin)
  • 新浪微博

    新浪微博中华环境新浪微博
  • 腾讯微博

    腾讯微博中华环境腾讯微博
  • 公众微信账号

    公众微信账号公众微信账号
标签:
分享到:

中华环境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站原创或中华环境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华环境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授权转载,需注明“来源:中华环境网”。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华环境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邮箱:acef_jlg@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