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2日,MyH2O三周年活动在京举行。来自MyH2O的任晓媛、黄淑玲,青年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网络(CYCAN)理事、跨境环保关注协会(CECA)联合创始人魏翰扬,(美国)国家地理学会中国区主管孙庆伟,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环境所研究员尚琪,镜朗生态科技总经理闻丞,自然保护学者林吴颖,思援环境科技有限公司蓝祎虹,数据酷&奇点公益创始人李昂达,北京师范大学全球环境变化专业硕士研究生杨淇淇和东南大学环境工程专业本科三年级学生孟祥晖等嘉宾出席。
本次活动由MyH2O水信息平台主办,以“发声”为主题,借此三周年的机会,聆听来自环境和水领域NGO、高校团队和公众的对话,共同探讨在大数据、人工智能以及区块链飞速发展的今天,如何更好地将科学与健康、科技与环保、农村与发展相结合。
主题演讲环节,MyH2O创始人任晓媛通过南极之行与实地调研农村饮用水质的经历,讲述了MyH2O与参与式“公民”科学的故事;MyH2O第五期高校活动参与者孟祥辉分享了团队深入南疆喀什麦盖提县调研农村饮用水现状的经历;尚琪老师就《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阐述了制定饮用水的标准、日常生活中对待饮用水的心态等关注要点;李昂达在“创造一个公民科学社区的价值”话题上,结合自身的经历表达了自己的观点看法:在互联网+公民科学中,需要公民科学的机构创造更专业的互联网产品,让产品更好用,大众用户参与度更高,才能服务更多人。他还认为,公民科学社区的核心用户需要有公民责任感、科学素养和方法习惯、公益实践经验。
工作坊环节,参会者根据案例,选择MyH2O运营、传播和数据部门的角色,就农村实地调研的情景,展开如何进行净水方案对接的讨论。在协助者的帮助下,各小组顺利完成讨论,最终3个小组展示了讨论成果。
最后的圆桌论坛环节,任晓媛、杨淇淇、林吴颖、蓝祎虹、李昂达、闻丞等多位嘉宾就“我们离真正的公民科学有多远”话题,针对“公民科学”的定义、应用、落地本土化过程中的挑战、大数据使用价值等分享了自己的理解与观点。曾任山水自然保护中心的项目主任闻丞认为公民科学的未来是让其成为产品和制度,产品可以实现其数据库的联动,所需要的科学数据都是来自这个数据库。公民数据的互联互通,要有过硬的科学产品;另外也要注意民意和志愿者之间搭起桥梁,为公民赋能提供便利。
人类进入21世纪,在全球城市化进程加快的背景下,人们都想追求高质量的生活,水作为生命必不可少的生存条件之一,日渐显示出其重要地位。再者,当今社会也是信息爆炸而公益急速发展的时代,公民科学、参与式科学、去中心化的科学这样的公益共创模式,未来会如何,值得每一个人去思考。
(责任编辑:fyx)
中华环境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站原创或中华环境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华环境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授权转载,需注明“来源:中华环境网”。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华环境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邮箱:acef_jlg@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