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间:2014-09-02 16:49来源: 科技日报作者:科技日报
据《法制日报》近日报道,随着环境治理力度的不断加大,国家环保专项资金也呈现增长之势。令人忧心的是,在少数地方,不符合国家申报要求的企业通过层层审批,数以百万计的国家环保专项资金被装到了私人口袋里。一项旨在改善环境污染的惠民政策,越过层层监管,沦为了权力自肥的敛财工具。
时代在发展,我们的环保却面临着日益严峻的挑战。近年来,国家对环保领域的政策性补贴力度不断加大,每年通过财政转移支付下拨的专项补贴资金数额庞大,可是,这本应用于环境治理的专项资金,却早就被一些人打起了歪脑筋,成了一块块又肥又鲜的“唐僧肉”。
2011年5月,审计署公布了河北、山西、内蒙古等20个省、区、市有关企业节能减排情况审计调查结果。长沙绿铱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等11户企业挤占、挪用专项资金5700万元,用于企业经营等支出;徐州中科玻璃有限公司等14户企业采取编造虚假申报资料、多头重复申报等手段,套取专项资金8600万元;陕西渭河煤化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等15户企业因有关部门审核把关不严,多得节能减排专项资金6200万元。
几千万、几千万的环保专项资金,就这样被打了“牙祭“,环保专项资金的申报、使用,为何漏洞如此之大?环保补贴成“唐僧肉”,又怎来青山绿水?这几年,随着国家对环保事业的重视,资金扶持力度越来越大,但污染问题却不见好转,大有愈演愈烈之势,大量环保专项资金被打了“水漂”,显然是一个关键的因素。
环保专项资金屡屡成为“唐僧肉”,无疑,说明其申报、审批、验收等环节的监管几乎是形同虚设。根据相关规定,对于国家专项资金项目的全程监管由各级环保部门负责,这意味着,环保局集项目实施监管权与验收权于一体。但是,随着这几年“环保腐败”的加剧,在环保领域窝案、串案不断的背景下,环保专项资金的“安全网”,显然是毫无安全可言。环保官员甚至和虚假申报者狼狈为奸,联手骗取专项资金,又谈何监管?
环保补贴屡成“唐僧肉”,关键在于申报、审批、验收等一系列环节都是在“暗箱操作”下完成,缺乏公开、透明的运行、监督机制。如果把所有环节都暴晒在阳光下,从申报到发放,都一律在媒体公开公示,接受公众的监督,不符合条件的、虚假申报的、里应外合的,还能屡屡得逞吗?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公众微信账号
1、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站原创或中华环境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华环境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授权转载,需注明“来源:中华环境网”。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华环境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邮箱:acef_jlg@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