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新常态下,环境保护工作面临新形势、新任务,要求我们要有新的精神状态,新的工作方法,准确把握身处的大局,准确判断面临的形势,准确抓住发力改革的重点,准确发现目前存在的问题,准确谋划切实有效的办法。
习近平总书记向来重视精准化做事方法,去年5月在河南省兰考县委常委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上他特别强调:“要从细节处着手,养成习惯。如果对工作、对事业仅仅满足于一般化、满足于过得去,大呼隆抓,眉毛胡子一把抓,那么问题就会被掩盖。”
面对经济发展的复杂形势、改善环境的艰巨任务,做好环境保护工作必须准确把握环保的定位和重点,立足全局,准确抓住主要矛盾和关键问题着力加以解决。
准确把握环保的定位和重点,就要准确把握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肩负起以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发展的政治责任
准确把握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才能抓住环保工作的大局,明确环保工作的方向,设计好环保工作的路线图与施工图。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就是要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互促共赢。在当前快速工业化、城镇化的大背景下,我们必须在发展中守住环境保护的底线、上线、红线,把环境保护作为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抓手,以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通过环境保护来保证发展的可持续性,通过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来创造更加优良的生态环境,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协调、融合与统一。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在本质上是息息相关、休戚与共的,推进环境保护离不开经济的增长,物质财富的积累;推动经济发展也离不开充足的环境要素供给,稳固的环境承载能力和坚强的环境管理保障,二者绝非对立的双方。环境保护是科学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是相互促进、相互统一和相互融合的。我国正处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的三期叠加状态。经济增长,转型升级的压力增大,一些地方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局部矛盾可能进一步加大,并由此带来对两者关系的片面认识和错误理解。在这种形势下,更需要我们牢牢把握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李克强总理回答中外记者提问时表示,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速调整为今年预期增长7%左右,“在这个过程中,如果能够注重质量、效益,促使中国经济由中低端向中高端升级,那就可以在较长时期保持中国经济在中高速水平增长。”
实现经济在中高速水平增长,环境保护作用强大。环境保护部部长陈吉宁强调,企业要做大做强,特别是做强,不能靠保护落后来实现,要依托提高生产效率,依托技术创新。其重要推手,就是提高环保要求。他认为,好的经济政策从来都是有利于环境保护的。违背自然规律,最终也要违背经济规律,受经济规律惩罚,环保本身也是当前和今后拉动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推动力。
“挑战也是机遇,应对今天危机,就是要避免明天更大的危机。抓住今天的机遇,是为了明天创造更好的发展机遇。”我们要着力找到发展与保护的平衡点,扩大环境容量,做强做实环境经济政策、环境产业政策,为经济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各级地方政府和环保工作者要通过环保手段的约束激励作用,进一步促进结构调整,努力保持经济合理稳定增长,积极发现和培育新的增长点,实现国家经济社会转型发展。
准确把握环保的定位和重点,就要准确把握核心目标,肩负起不断改善环境质量的历史使命
环境保护工作的核心就是要改善环境质量,让人民群众切实“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既是党中央、国务院对环境保护提出的明确要求,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期盼。抓住了这一核心目标,就精准把握了环保工作的奋斗方向和动力源泉。
改善环境质量,要准确把握方向,使环境质量改善与群众切身感受相契合。检验环境质量是否改善,有监测数据的变化,有专家的效果评估,方式多样,但最可靠最直接的方式莫过于群众满意。在实际工作中,环保工作绩效与群众感受有时存在差距,这一方面说明,虽然客观的数据表明环境质量变化趋势是向好的,但改善仍然缓慢,另一方面也表明,公众对环境质量的要求在进一步提高,对维系自身健康的环境公共产品的需求越来越高,公众的环境意识正在逐渐加强。基于此,需要我们把群众切身感受和监测数据一同作为衡量环境质量改善的标准,既要客观指标,也要主观认可。
改善环境质量,要准确把握方法,实行质量和总量双控制。要实现大气环境质量的明显好转,必须把污染物排放量从现在的千万吨级水平降到百万吨级水平。我们面临既要还清历史排污欠账,又要抑制新增污染排放量的双重压力,加强排污总量控制,任务艰巨却又刻不容缓。同时,改善环境质量需要精心编制好环境保护“十三五”规划,按照科学决策、系统治污,分区分类、分级分项,精细管理、精准发力的工作思路做好“十三五”顶层设计。此外,改善环境质量还需要推动环保改革创新,建立和完善严格监管所有污染物排放的环境保护管理制度,建立以空气质量改善为核心的目标责任考核体系。
改善环境质量,要准确抓住重点,以三大行动计划为抓手。空气、水、土壤,三者都是人类生存必不可缺的环境要素,环境质量改善的主攻方向,是抓好大气、水、土壤等重点领域的环境改善,深化大气污染防治,强化水污染防治,抓好土壤污染治理。目前,《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和《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均已出台,《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出台也正在加快推进,做好三大领域的污染防治工作,要以这三大行动计划为行动指南和路线图,深刻领会、实处着力、久久为功,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新期待。
准确把握环保的定位和重点,就要准确抓住突出环境问题,肩负起打击环境违法行为的履职担当
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实现环境质量不断改善,最基本也是最有力的手段就是推进环境守法新常态,准确有力地打击环境违法行为是最有效的切入点。
打击环境违法行为,是准确落实中央部署、践行全面依法治国方略的体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习近平总书记严肃告诫:“对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不能手软,不能下不为例。”李克强总理提出环境治理要抓住关键,今年的要害是要严格执行新出台的《环境保护法》。对违法违规排放的企业,不论是什么样的企业,坚决依法追究,甚至要让那些偷排偷放的企业承受付不起的代价。在依法治国大背景下,加强环境保护领域的依法治国,就要依法治污,依法严厉打击各类违法行为。
打击环境违法行为,要能精准发现问题。环境问题涉及面广、牵扯多方,环境执法如果大海捞针,难免力不从心,找到问题的症结才能精准打击。这要求执法者拥有敏锐的眼睛,深刻的洞察力,准确判断政府是否担负起了应有的环境责任,企业是否存在顶风作案突破环境底线的行为。要对偷排、数据造假等惯用环境违法伎俩准确了解掌握,对曾经存在过环境违法行为,以及有环境违法行为苗头的企业准确备案掌握。
打击环境违法行为,要能精准对症施策。环境违法变化多端,严厉打击要准要狠,才能打到痛处,打到要害。要根据具体情况,实行限产限排、停产整治、停业关闭、行政拘留、查封扣押等行政手段;实行公开“黑名单”等社会监督手段;实行按日计罚等行政处罚手段;采用自动监测、卫星和无人机航拍等科技手段。尤其要准确运用新环保法和《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环境监管执法的通知》以及“两高”司法解释等法律法规手段。
精准思维是对客观规律的准确把握,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谋篇布局破解难题的战略素养。在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背景下,各级环境保护工作者要善于运用精准思维的工作方法,处事、谋事、干事,抓住症结、精准发力,以环境质量的改善推动建设美丽中国。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