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国的垃圾该怎么分类
前不久,习大大发出 “普遍推行垃圾分类制度”的号召,引发业内热点,垃圾分类的微信博文铺天盖地。然而热度过去冷静下来我们还是要面对这些老问题
1为什么十多年的分类试点没有做好?
2垃圾分类到底该怎样做?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天天讲垃圾分类,我们是不是已经忘记了为什么要分类?根据“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基本原则,我们希望通过垃圾分类达到两个核心目标:
目标1:回收可再生资源
目标2:不同垃圾分别进行高效处置
社会达成普遍共识但一直是试点的分类方式是“四分法”:
可回收垃圾
塑料瓶、纸箱、印刷品等
有害垃圾
电池、灯管、过期药品等
对应危废终端处置
厨余垃圾
也叫湿垃圾
对应厌氧发酵终端处置
其他垃圾
也叫干垃圾
对应垃圾焚烧等终端处置
四分法的理想很丰满,但实际现状却令人沮丧!
毫无疑问,回收可再生资源是全社会的共识,实际上中国特有的废品回收体系及拾荒大军,使这项工作得到了最好的发挥。但近期受到大宗物品价格下降的冲击,大量低价值的可回收资源又进入了垃圾,而要想把这部分可回收资源重新拿回来,仅靠理想和市场、没有相应的政策支持或补贴是做不到的。
做好垃圾分类,是不同性质的垃圾分别进行高效处置的前提。有害垃圾产生量极小,社会已经逐步重视暂且按下不表,那么分类工作的核心就是垃圾的干、湿分类,即怎样把厨余湿垃圾分类单独收运成为最大难点和痛点!
1 ---由于生活习惯、发展水平的不同,我国的垃圾性状与国外差别很大,说我国的垃圾是地球上最复杂的物料也不为过,所以照搬国外方式难免会不适应。
2---垃圾分类收运处置是个系统工程,在配套终端处理设施还没有建起来的情况下就强推垃圾干、湿分类,是造成目前垃圾分类局面较为尴尬的原因之一。
3---人人都知道垃圾要分类,但具体该怎样分类恐怕业内专业人士也不一定能说清楚,这又让普通大众情何以堪?这说明垃圾分类的全员宣传教育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那么分类工作的核心就是垃圾的干、湿分类,即怎样把厨余湿垃圾分类单独收运成为最大难点和痛点!
如果有这样一种垃圾终端干、湿分离技术,可以帮助我们完美解决垃圾干、湿分类的难题,你相信吗?
是的,2015年中国确实出现了这样的技术,配合这样的技术还衍生出一种优化创新的垃圾终端干、湿分类模式,感觉中国的垃圾分类具备了弯道超车的能力!
干垃圾更干、湿垃圾更湿的新技术
这种定位于终端的垃圾干、湿分离技术,是一种全新理念的垃圾分选技术,通过液压产生的强大挤压力将湿垃圾从混合垃圾中分离出来,从而达到垃圾干、湿分离的效果,可以快速高效地将混合生活垃圾分选为干、湿两部分,分离后的干、湿垃圾性状明显优于源头分类收集的干、湿垃圾。
垃圾终端干、湿分离技术示范工程已经运行一年,生产线简单可靠,每天可以处理原生混合垃圾200吨/日。
由此我们可以保持自然形成的垃圾混合收运模式,将垃圾干、湿分类的任务交给终端工厂去解决,减少社会资源的巨大投入!实际上这也自然形成了一种垃圾分类的“优化三分法”:
可回收垃圾
塑料瓶、纸箱、印刷品等
有害垃圾
电池、灯管、过期药品等
对应危废终端处置
混合垃圾
目前的现状,
厨余垃圾不必单独收运
其中的混合垃圾可以在终端处置工厂内通过垃圾终端干、湿分离技术简单快速地分成干垃圾和湿垃圾两部分,同样达到了“四分法”的效果,而且干、湿垃圾终端分类效果明显优于源头分类收集的干、湿垃圾,比如:
干垃圾热值是原生垃圾热值的2倍以上,无需巨大垃圾料坑的堆酵降水过程即可直接进入焚烧发电或热解气化处置装置。
湿垃圾成为一种以有机质为主的半泥浆化物料,跟“四分法”中的厨余垃圾相比杂质更少,无需额外的预处理设施即可直接进入厌氧发酵的生物处理装置。
四分法干、湿垃圾分类需要全社会全员参与、投入巨大!
三分法立足于终端的垃圾干、湿分离技术,只需要维持现有混合收运模式不变,在终端工厂一套分选生产线就可以简单快速进行垃圾的干、湿分类。
结语
1中国的垃圾跟国外有根本的不同,不能照搬国外的经验,鼓励探索和开发适合中国国情的垃圾分类模式。
2垃圾分类是个系统工程,应广泛征求各方意见,加强顶层设计。政策措施的制定不能仅集中于分类本身,要兼顾到收运、处置的所有环节。
3中国十多年的垃圾分类难尽如人意说明难度之大,我们不应不拘泥于某种特定的垃圾分类模式。殊途同归,不管什么样的垃圾分类模式,我们的目标都是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的垃圾分类处置新模式。
二、认识垃圾分类助力神器——生活垃圾高压挤压干湿分离技术
现在在我国有一种垃圾分类神器,就就像一种放大的榨汁机!可以将垃圾中的液体部分快速挤压出来,由于采用了百兆帕级的高压,有机泥浆全都被挤压出来了,整个干、湿分离是一种全自动的快速过程,能耗低。
垃圾高压挤压干湿分离技术的开发基础:
1有机垃圾成分都具有一定的流动性,而无机垃圾及塑料袋、大型纤维等没有流动性。
2百兆帕级的高压可以挤破垃圾袋使湿垃圾迅速流动并最终穿过高压腔体的小孔分离出来。
3高压腔体的周围布满湿垃圾流出的小孔通道,保证湿垃圾能够顺利快速的流出,并能阻止干垃圾外逸。
2015年混合生活垃圾高压挤压干湿分离技术取得了突破,并在工程项目上得到了成功应用,真正做到了“干垃圾更干、湿垃圾更湿”。
垃圾干湿分离高压挤压机▲
垃圾终端干、湿分离技术示范工程已经运行一年,生产线简单可靠,每天可以处理原生混合垃圾200吨/日。这条干、湿垃圾分离生产线只需要每吨垃圾10度电的用电成本!是不是比前端垃圾干湿分类便宜很多?这种终端技术分出来的干、湿垃圾是什么样的呢?请往下看:
干垃圾
主要由破碎的塑料袋、挤干的纸张、织物和饮料盒、破碎的砖瓦木竹和干果皮以及渣土等组成,整体含水率30~40%。塑料袋和饮料盒均已经破碎,残留的易腐烂有机成分小于10%。低位热值2000~3000大卡/公斤,更有利于焚烧发电或热解气化。更多详情请点击下方视频获取
湿垃圾
湿垃圾主要由半浆状有机类垃圾组成,含水率高于70%,细小的纸塑类杂质含量低于10%,由于大块杂质含量极少,因此无需额外的预处理即可直接进入厌氧发酵工艺。更多详情请点击下方视频获取☟
老话题新反思:发达国家几十年的垃圾分类工作做得真那么好吗?
实际上除了日本、德国外,其他发达国家的垃圾分类并不是中国人想象的那么理想,再加上中国的垃圾与发达国家也有着根本性质的不同,因此中国完全没有必要跟在这些发达国家的后面学习那种事倍功半的垃圾分类模式,我们应该开发 中国特色的垃圾分类模式。中国这种终端垃圾干湿分离技术的出现使中国的垃圾分类工作具备了弯道超车的重大机遇!很幸运!我们有了一种适合中国国情的垃圾分类模式——“优化三分法”,其核心就在于垃圾的干、湿分类就在终端工厂解决!
垃圾干湿分类模式对比
三、垃圾是放错位置的资源吗?
中国环保行业正日益走向快速发展的轨道,然而一些理念误区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行业的健康发展,其中对于垃圾与资源的概念经常处于纠结混乱的状态,我们有必要带领大家重新整理并正确认识垃圾与资源的本质及相互关系。
概 念 知 晓
垃圾——也叫废物、固体废物等,通常是指废弃无用或肮脏破烂之物。
资源——自然资源的总和,可以是工业的原材料,诸如河水、矿藏等。
再生资源——用过一次过后经过加工等处理还可以再利用的资源。
产品——产品是指能够供给市场,被人们使用和消费的任何东西。
固体废物包括生活垃圾、餐厨垃圾、建筑垃圾、市政污泥、粪便、秸秆、报废汽车、废旧家电、废纸、废塑料、废轮胎、废电池等等,我们该怎样确定哪些属于垃圾?哪些属于再生资源?垃圾与资源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呢?
垃圾与资源的定位
物质在人类社会的流动可以分为两种模式:
单一流向经济流程:
“资源→产品→废物”
循环经济反馈式流程:
“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再生产品”
上述流程中看不到垃圾的定位,到底该怎样确定垃圾的定位呢?这是环保领域的价值判断乃至政策制定的重要影响因素。
人们使用过并丢弃的固体废物都称之为垃圾,这是人之常识;而从循环经济角度来分析,固体废物经过循环最终重新变成产品的过程中,废物已成为一种原始资源,因此这些废物又可以定义为再生资源,垃圾与再生资源占据了循环经济流程上的同一个位置:
循环反馈式扩展流程:
“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垃圾)→再生产品”
重新认识垃圾与资源
循环经济离不开经济因素的支撑,再生资源(或垃圾)转变为产品的过程也是一个再加工成本净投入的过程,这种投入有时高于产品价值,有时低于产品价值,由此引出一个垃圾与资源的新定义:
垃 圾——加工成本投入>产品价值(特征:负价值,社会负担,邻避,需财政补贴)
再生资源——加工成本投入<产品价值(特征:正价值,回收公司愿意收购,无需补贴)
按照以上新定义,人人避之唯恐不及的生活垃圾可以直接定义为垃圾,处置费补贴加上发电补贴进入垃圾焚烧发电厂才能保障电力产品的输出:成本投入>产品价值。
绝大多数危废不可能转化为有用的产品,只能投入进行最终处置,毫无疑问属于垃圾。
纯净水塑料瓶、包装纸壳、废钢铁、废轮胎等废物是回收公司愿意市场化收购的对象,可以定义为再生资源:成本投入<产品价值。
垃圾与资源在文字含义上是完全相反的两种物质,但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相互转化。
生活垃圾中的塑料袋(杂塑)就经历了这样一场资源变垃圾的转化历程!前些年垃圾杂塑属于再生资源可以进行市场销售,近期由于大宗物品价格下跌和环保监管的压力,终端作坊式炼油、造粒企业纷纷关门,使得杂塑重新变成没人要的垃圾。实际上这些作坊式的小企业大多没有配套环保治理设施,污水、废气无序排放,逃避了环保治理成本的巨大投入,以牺牲环境的代价得到了一点点产品价值,资源变回垃圾的本来面目也是早晚的事。
在新定义下,绝大多数固体废物都可能被定义垃圾,还有很多游离于零价值的边缘,如果再考虑到可能被忽略的环保治理投入,更多再生资源范畴的固体废物会被重新归类为垃圾,大宗物品价格下跌和环保监管的双重压力加剧了这种趋势。
重要观点
每一种固体废物处置和资源化都应认真核算循环经济全流程投入成本,尤其不能忽略其中的环保治理成本,这样才能合理界定垃圾或资源的归类或属性。再生资源可以市场化运行,垃圾必须配套补贴政策,只有这样环保行业才能健康发展!
资源(垃圾)再加工投入(处置+环保治理)的资金来源应根据谁污染谁出钱的原则确定,有些可以市场化解决,有些则必须通过政府主持的公共投入或补贴来解决。
随着社会环保意识及执法力度的加强,固体废物再利用过程中被忽略的环保投入会日益凸现出来,越来越多的固体废物需要补贴才能完成再利用过程。
“垃圾是一种放错位置的资源”是一种非常片面的观点,其主要问题就在于忽略了再加工成本的巨大投入!尤其是环保治理成本的巨大投入!
垃圾能否被称之为资源,关键还要看投入!
四、塑料饮料瓶要分三类吗
目前社会上广泛流传有很多种垃圾分类的宣传,其中一种就是:塑料饮料瓶应该分成“瓶身、瓶盖、商标”三类进行分类投放,您同意这种“塑料瓶三分法”的方式吗?您了解塑料瓶真实的的回收处置方式吗?
我们先了解一下塑料瓶的材质:瓶身通常是聚乙烯(PE)、聚对笨二甲酸乙二醇脂(PET)、聚氯乙烯(PVC)、聚丙烯(PP)、聚碳酸酯(PC)等;瓶盖大多是高密度聚乙烯(HDPE)或PP;商标则是PVC或PE;商标粘合剂通常是EVA。实际上塑料瓶塑料类型很多,估计要全面了解清楚只有靠专家了!
以中国目前的现状来看,塑料瓶是仅剩的几种废品回收公司愿意市场化回收的再生资源之一了。塑料瓶回收后经过压缩打包、运输进入再生工厂,再由人工分选把不同材质的的塑料瓶、瓶盖、商标分离,分别粉碎、清洗、造粒,最终形成 再生塑料颗粒产品销售出去,从而完成塑料回收的粗加工过程。其中商标部分由于包含印刷材料,只能作为低价值杂塑进行再利用,或进入垃圾焚烧电厂处置。
我们回到前面的问题,塑料饮料瓶应该分成三类吗?理论上讲,塑料瓶按照成分进行分类有利于后端的再生利用,但前端分还是后端分则有很大不同,至少社会总成本消耗会有很大差别。
首先分析一下前端分类,按照塑料种类不同可以分开为瓶身、瓶盖、商标,既然分开了就需要分别投放,那么就需要至少三个回收垃圾桶,同时也需要分别打包、装车运输。实际上,很多塑料瓶的瓶盖即使拧下来,与瓶盖分离的防盗环仍然会保留在瓶口上,很难与瓶身分离;很多塑料瓶瓶口也采用与瓶盖相同的塑料材质,同样与瓶身也很难分离。
饮料、洗漱用品、油桶等不同材质的塑料瓶要是全都按照塑料材质分开投放,可能需要摆放更多的回收垃圾桶,投资成本和人工维护成本也会大幅增加,同时也需要更多的垃圾桶摆放面积。另一方面要教会居民们分清这么多塑料种类,似乎也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如果再考虑其他可回收垃圾,如废纸、包装箱、金属、玻璃等的分类投放,在居住小区有限的空间内摆放十多个分类垃圾桶更是一个难以实施的分类投放方式!
与上述前端分类相反,塑料瓶等可回收垃圾在前端合并投放到一个垃圾桶内,待收运到终端工厂再进行人工分选应该是一个更为简单有效的回收方式,由于可回收垃圾相对干净,人工集中分选是可行的,代价也是最低的,工厂的专职人员会更专业地将各种塑料成分有效分类并进行高价值的回收利用,这样的方式简化了前端垃圾桶的设置、也大大减少了对居民垃圾分类宣传教育的难度,实施起来更为简单可靠!这种分类方式是将所有可回收垃圾合并为一个可回收垃圾桶,是目前政府倡导的垃圾强制分类的重要措施之一。
我们再到居民小区内的废品回收站现场来看一看,塑料瓶自然堆放体积很大,直接装车运输会导致运输成本居高不下,但废品回收站又不可能设置压缩打包设备,只能采取人工简单的压缩措施,即打开瓶盖,人工挤压出瓶内空气,再将瓶盖拧上防止瓶身再度充气膨胀,这样塑料瓶的堆放体积会大幅减小,便于减小运输成本。而比较大的食用油桶等难以人工压缩通常是直接捆绑装车运输。从以上这个角度来说,瓶盖与瓶身分类投放是不合理的!同样号召广大居民实施“塑料瓶三分法”显然也是不合适的,会导致运输等成本的大幅增加!如果从居民参与垃圾分类的角度来说,与其动员大家实施“塑料瓶三分法”,不如动员大家把塑料瓶压扁排气再把瓶盖拧上更实在些!
由此分析,前端将饮料瓶等可回收垃圾按照不同成分分类投放仅仅是一种理想,或者一种情怀,但作为一个产业显然不具备可操作性。实际上中国政府当前倡导的强制分类政策也是将可回收垃圾作为一类进行分类回收的,所谓“塑料瓶三分法”不符合中国国情,毫无疑问也是一种对垃圾分类工作的误导!
遗憾的是,中国的垃圾分类实行这么多年,类似这种“塑料瓶三分法”的误导性声音总是不断响起,其根源也许是盲目跟风宣传发达国家尤其是日本的垃圾分类方式有关,好像一提垃圾分类,就想到要跟日本学习,甚至成为一种时尚说法,但这样的观点太过片面,是在缺少垃圾分类、收运、回收、处置全过程了解分析的前提下,仅凭感觉和想象就确定了垃圾分类的细分方法。
中国的垃圾分类任重道远,希望推进过程能将更多的目光投向收运和处置环节,每一种分类的垃圾都应该配套适合的收运和处置方式。“只关注分类,不关心处置”的社会氛围只会导致垃圾分类工作事倍功半!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