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发展绿色金融,壮大节能环保产业、清洁生产产业、清洁能源产业。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
2017年,全国经济回暖,煤炭消费量有所增加,电力和工业部门的煤耗上升为今年的煤控工作带来了严峻挑战。“打赢蓝天保卫战”是2017年中国煤控项目工作的重心。11月30日,第四届中国煤炭消费总量控制与能源转型国际研讨会在京召开。大会以“砥砺前行,保卫蓝天”为主题,在国内外新形势的机遇与挑战下,总结经验教训,开启能源转型和空气污染治理的新篇章。本次会议由中国节能协会和“中国煤控项目”课题组共同主办,英国儿童投资基金会(CIFF)、世界自然基金会(WWF)、能源基金会(EFC)和自然资源保护协会(NRDC)协办,中国能源网和北京能源俱乐部支持。超过350位来自相关政府部门、省市地方、驻华机构代表,能源环境领域的国内外专家、科研机构、企业协会、NGO组织和媒体参加会议。
与会有关专家举行圆桌讨论
有信心达到《大气十条》目标
本次会议上,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理事长刘世锦对新形势下经济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进行了主题演讲。他指出,从支撑我国经济增长的因素和条件看,房地产等终端需求和钢铁、煤炭等重要工业品相继出现了历史需求峰值,增长速度明显减缓,产能过剩和产品库存过多等问题突出;土地等资源价格上升,生态环境压力加大; 国家越来越重视绿色经济和生态文明建设,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中国不能再走以牺牲自然资源换取经济发展的老路,未来要把绿色发展作为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向。刘世锦在发言中提出,绿色发展包括但不限于传统意义上的环保,而是一场全方位的经济社会变革,带动了消费方式、生产方式、流通方式、生活方式和创新方式的重大变革,带来了新的消费升级动能、经济增长动能和创新发展动能,从长远看,将会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和社会文明形态。绿色发展改变了成本收益核算的理念、内容和方法。绿色发展不是昂贵的、高成本的,通过技术和制度创新,应当也完全可以是低成本、高收益的,是具有长期稳定国际竞争力的。
今年是《大气十条》的收官之年。清华大学环境学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贺克斌在会上表示,环保上中国有自信。中国现在面临的污染源体系,是全世界最为复杂的污染源体系。可能最先进的生产体系在中国找得到,最落后的生产工艺也没有全淘汰,在这样一个技术频谱最宽的工业体系中,我们面临的污染源的治理在全世界来讲也是最复杂的。我们走了一条跟国际上不完全相同的道路,是我国科研人员与国际经验相结合,走出的一条自己的路。这条路是新的,也是非常见效的。2017年是《大气十条》第一阶段目标的收官之年,相信我国的雾霾肯定能治理好。
中国散煤综合治理报告发布
本次会议上,中国煤控项目散煤治理课题组发布了《中国散煤综合治理调研报告2017》。该报告的研究范围包括城镇和农村生活散烧煤、农业散烧煤、商业及公共机构散烧煤以及工业领域中35蒸吨及以下的燃煤小锅炉和工业小窑炉散烧煤。根据调研,预计2015年全国散煤消费量约7.5亿吨,主要集中于工业和民用量大领域。其中,10蒸吨及以下燃煤小锅炉是工业小锅炉散煤治理的关键,淘汰落后产能是工业小窑炉散煤治理的重要内容;推进北方地区清洁取暖是民用散煤治理的重要抓手。报告指出,农村生活燃煤主要用于采暖、炊事和热水燃煤,其中冬季采暖散烧煤约 2 亿吨,占民用生活散煤的 91%,约占散煤总量27%。由此可见,民用散煤的消费存在明显的时空分布特性,消费的高峰期是冬季采暖期,且以北方地区为主,涉及千家万户的冬季取暖刚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四次会议中提出中国煤控项目的散煤治理目标,到2020 年力争减少散煤 2 亿吨。
行业、地方共同努力实现控煤目标
《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第一次设定了与煤炭消费总量有关的约束性指标。提出到2020年,煤炭消费比重降低到58%以下,煤电机组供电煤耗达到310克标准煤/千瓦时以下的目标。这对推动能源转型、治理空气污染和应对气候变化有重要意义。然而,2017年前三季度,煤炭消费量并没有负增长,工业部门的用煤量比去年提高了1.6%,这必须要引起我们的足够警惕,落实工业部门的煤控和污染物减排工作,是落实大气十条,打赢蓝天保卫战的关键。自然资源保护协会能源、环境与气候变化高级顾问杨富强在会上总结了过往中国煤控项目工作取得的成绩,同时指出要采取有效措施,是煤炭消费继续保持在下降的通道中,争取将部门的煤控经验与地方试点相结合,实现2020年比2015年减少煤炭消费4.2亿吨的目标,狠抓煤控不放松,迎难而上,砥砺前行,实现经济发展与二氧化碳排放绝对脱钩。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助力控煤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效率中心和部门煤控课题组的研究单位分享了新形势下如何通过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行业控煤目标,指出重点用能行业部门是煤控工作的主战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与煤控全面结合,互相促进,这是实现比国家目标更积极的35亿吨煤控目标的前提。部门层面煤控和“三去一降一补”的具体任务取得了阶段性成果,钢铁、煤炭超额完成国家去产能任务,电力、水泥等行业能效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行业经济效益逐步恢复。从煤控的减量、替代、清洁三大途径上来看,节能的潜力仍然排在第一位,能源替代是未来的方向,但结合行业的具体特点,进一步明确能源替代的使用领域,在手段上要进一步发挥市场机制,在政府的行政手段上要从供给侧角度进行改革和创新,发掘跨行业,跨地区的系统节能。煤电方面,华北电力大学教授袁家海在会上指出,通过稳步推进需求侧管理,可以提升能效电量,他指出,假设从2017年起,通过各种手段实现150亿千瓦时的能效节能电量,并逐年增加50亿千瓦时,争取到2020年可实现900亿千瓦时累计节电量;如果弃风弃光如期改善,提高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能力,预计2020年全国弃风率有望控制在5%以内,相应地风电设备利用小时数将达到2000小时;如能以经济调度替代三公调度,可以实现供电煤耗额外下降2克/千瓦时。上述3条措施合计在2020年可实现0.56亿吨标准煤节约量。
1.5℃情景研究提供创新性方案和思路
清华大学的研究表明气候变化的风险是真实的,低概率高影响的风险应当得到足够的重视;现有的综合评估模型采用了较窄的风险分布范围,而没有考虑一些低概率但是具有灾难性影响的事件,可能很大程度上低估了气候变化风险的影响;应该将将气候安全和气候变化风险管理纳入国家安全体系统筹考虑.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系统中心的姜克隽老师研究了中国实现1.5度温升目标下碳减排的可行性,分析了“1.5度温控情景”下的中国能源需求和煤炭消费量。1.5度的温控目标要求在2050年左右发电系统的二氧化碳大规模负排放、交通领域近零排放,建筑领域近零排放、工业领域少量排放。通过各行业的减量发展,深度节能,结构调整实现最大的减排潜力,最后通过CCS技术和应用和普及实现全社会在2050年大规模二氧化碳零排放。
地方试点促进能源转型和大气污染治理
来自河南、山西、山东、内蒙古、武汉、西安、江苏、淄博、北京、济宁的多位省市代表分享了省级及城市煤控及散煤治理方案的研究成果和实施战略。地方课题组分享了各地的生态红线约束下的煤控目标,实施路径和对策建议。在下午的地方分论坛上,西安节能协会介绍了西安市煤炭消费总量控制经验以及目前遇到的问题,特别是散煤燃烧方面带来的问题。2016-2017年供暖季的空气质量依然较差。造成这种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郊区和村镇采暖散煤的燃烧,而城镇郊区散煤无论是从数据的统计,还是相关替代/淘汰措施的制定与实施,依然任重道远。为做好今年西安市采暖季期间空气质量改善工作,坚决打好打赢“蓝天保卫战”,西安市在大量专项行动方案的基础上,制定了《西安市2017年秋冬季铁腕治霾攻坚行动方案》即“冬33条”。作为煤炭生产大省的山西省也在会上分享了他们控煤与转型发展的经验,面对资源环境承载的压力,省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推动煤炭的清洁化利用和消费总量的控制,尤其在大气污染防治领域并加强节能改造工作,提出到2018年,现役燃煤发电机组改造后平均供电煤耗低于310克标准煤/千瓦时,其中现役60万千瓦及以上机组(除空冷机组外)改造后平均供电煤耗低于300克标准煤/千瓦时。山西省充分发展新能源产业,其地面煤层气和煤矿瓦斯开发利用领跑全国,地面煤层气开采利用量常年占全国90%以上,煤矿瓦斯开发利用量占全国40%。山西也在着手开展电动汽车推广工程,比亚迪集团宣布在太原建立电动汽车生产基地。
英国分享淘汰煤电经验
英国大使馆能源项目主任Jessica Henry(韩杰)介绍了英国摆脱煤电的经验。她指出,英国虽然是最早使用煤电的国家,但是从90年代以来、煤电发电量开始减少。其减少原因有几个:北海天然气增加了、电力行业私营化增加了电力市场竞争力、政府制定了电力行业二氧化碳排放标准和碳税、并加强了鼓励节能和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政策。从2012年以来煤电发电量连续下降,今年4月21日,英国首次实现了无煤发电日,这是自工业革命以来第一个无煤电日。为了加强能源结构调整和低碳化、英国政府已宣布在2025年前完全淘汰没有安装使用碳捕捉与储存(CCS)煤电厂的使用。在日前德国波恩召开的第二十三届联合国气候大会(COP23)上,英国和加拿大联合倡议并与20多个国家和地区(包括法国、意大利、墨西哥、美国华盛顿州等)建立“超越煤电联盟”,该联盟会员承诺逐步淘汰煤电的使用并禁止新建没有安装使用碳捕捉与储存的煤电厂。韩杰表示,英国政府愿意分享其在淘汰煤电的经验,与中国共同合作,加强对煤炭使用的控制与促进能源结构转型。
(责任编辑:kc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