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家园志愿者”(以下简称“绿家园”)成立于1996年,那时的“绿家园”只是当时为数不多的环保民间组织中的一个,而今天,“绿家园”即将迎来18岁“成人礼”,已经成为活跃在中国民间环保领域的重要力量。
最早的“绿家园”,“没有口号,没有说教,没有功利,有的只是对自然的一片赤诚”。初创者只有两位,一位是中央人民人民广播电台着名环境记者汪永晨,另一位是是中国环境科学院的金嘉满。18年来,办公室最多时仅四位专职人员,少的时候仅一两个人。就是这样一个“松散”的民间组织,多年来,已组织十万多人次参加志愿者活动,这些活动涵盖了环境教育、媒体调查、决策倡导、慈善等各个方面。
经过多年的摸索实践,“绿家园”开展的工作已经形成了一个体系:每天一期《绿家园江河信息》,每周一次乐水行,每月一次环境记者沙龙,每年一次“江河十年行”、“黄河十年行”,每年编纂一本中国环境记者调查报告,每逢节假日的“生态游”,随时随地义卖书籍捐建怒江沿江小学阅览室……
新闻人跨界环保志愿者
“绿家园”创办者之一汪永晨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午间半小时》节目的创始人之一。1988年的一天,她接到听众的电话,反映游人扎堆去香山观红叶,采红叶,把黄栌的根踩出来了,破坏性很大。随后,这位听众又带汪永晨到颐和园的昆明湖,那里的工人告诉她一天最多要捞一百多船垃圾。这两件事让她第一次意识到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如此不和谐。她立即制作了两期广播节目《救救香山红叶》和《还昆明湖一池清水》。节目播出后,反响很大,汪永晨也自此开始关注环保问题。
直到1993年,青海格尔木之行让她下定决心投入到志愿环保的队伍当中。“我看到了大自然蓝天白云的美,同时也看到被猎杀的野牦牛。皮被扒掉了,血一滴一滴的流在河滩上,头被砍下来,两个牛角朝天,像是在问‘人类为什么要杀我’。”汪永晨说,那一刻,她觉得作为媒体人有责任替大自然传话,“它们很疼,它们被我们人类伤害了。我要把大自然的信息告诉更多的公众,告诉决策者。”
从青海回来以后,汪永晨将精力全部放在了环保类新闻和节目的制作中,成为国内知名环保记者。1996年汪永晨正式发起成立“绿家园”。
“绿家园”自创办之日起就致力于公民的环境教育。当时国内环保民间组织寥寥无几,各组织宣传环保的主要方式,就是带领志愿者“种树观鸟捡垃圾”。这三项活动在业界被称为“环保老三样”,“绿家园”则把它们做出了自己的特色。
先说种树,“绿家园”经常组织志愿者到沙漠里、黄河边、长城脚下种树,组织志愿者到内蒙古、河北、山西、四川和云南领养树。这些活动不但唤起公众对沙漠化的关注和警觉,同时传递给公众一个信息:种树不等于环保,绿化不等于种树,最好的种树是“近自然林业”,最好的植被保护是保护原有天然植被。再说观鸟,同样也是在“绿家园”志愿者的倡导下,中国的民间观鸟事业得以蓬勃发展,在一次观鸟大赛上,“绿家园”志愿者组织的观鸟团队成功认出100多种鸟,获得了大赛冠军。而捡垃圾,虽然捡了十几年,中国绝大部分城市至今仍未完全冲出垃圾的包围。因此这“环保老三样”,在民间环保力量蓬勃发展的今天,仍有持续跟进的价值。
怒江“保卫战”的典型意义
2004年,很多中国公众知道了 “给中国留下最后一条自由流淌的江河”指的是怒江。这个信息的推动者,就是“绿家园”志愿者。“环保老三样,承担的是对公众的宣传教育,而后来的行动则开始了更进一步的职责,叫影响决策。”汪永晨说。
怒江、澜沧江、金沙江三条大河在滇西北丽江地区、迪庆藏族自治州、怒江傈傈族自治州行政区内并流而行,人称“三江并流区”。2003年7月,《云南日报》发布消息称“三江并流”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自然遗产。仅16天后,该报又发布消息,称有关部门计划在与世界自然遗产“三江并流区”毗邻的怒江干流修建13座大坝。
得知此事,“绿家园”和其它民间环保组织开始了艰难的怒江“保卫战”。汪永晨说,“我们不是反对建坝,而是反对无序开发”。为了让公众了解怒江,汪永晨和其他媒体的记者、环保志愿者一道进行为期9天的怒江之行,他们按十三级水电站的规划路线行进,收集了大量图片、文字和声音资料。他们自己筹资,在北京举办了“情系怒江摄影展”。“即使怒江上最终还是建了十三级水电站,我们还是要告诉公众,告诉子孙,曾经的怒江是什么样子。”汪永晨说,这条江不仅仅属于中国,还属于全人类。
2004年2月18日,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怒江中下游流域水电规划报告》上做出批示:“对这类引起社会高度关注,且有环保方面不同意见的大型水电工程,应慎重研究,科学决策。”一纸批示驳回了开发规划。
怒江建坝工程被搁置后,有媒体评论说,民间组织的声音极大地影响了中央政府的决策,这在中国还是第一次,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后来怒江开发计划再次被提交国务院时,不但级别从十三级降为四级,而且部分听取了环保人士的意见。
“江河十年行”记录江河历史
2006年11月,“绿家园”又开始了一项史无前例的大型环保活动——“江河十年行”。活动计划从2006年到2016年,每年邀请10-20名媒体记者、环保专家和环保人士,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网络媒体记录中国西部江河及两岸百姓的命运变化。
活动中涉及的六条西部江河分别是岷江、雅砻江、金沙江、怒江、大渡河、澜沧江。
“江河十年行”最大的任务是关注命运、记录变化。在这10年中,报道者将持续关注并记录:各江边一个家庭的十年,共十个家庭;各江边景观的十年;各江河水质的十年;各江生物多样性的变化;各江地质状况的变化。“不论变化带来的结果是什么,调查报道都将客观、真实地记录、见证,并将这些信息广泛地传递给公众和决策者,希望能保护利益相关群体的权益不受损害。” 汪永晨说,“如果夸张一点,我们是希望为中国西部江河写一部史记。”
经过8年的行走,“江河十年行”已经成为当今最具影响的环境报道活动之一。继“江河十年行”之后,2010年,“绿家园”又发起了“黄河十年行”。
记者沙龙集散环境信息
2000年,“绿家园”发起了环境记者沙龙。在每月一次的沙龙上,宣讲涉及生态补偿、动物福利、清洁能源、城市保护、公众参与等方面的专题。主讲人既有着名的环境教育专家、学者,又有政府官员。沙龙初期是希望为环境普及生态科学知识,后来慢慢成为环保领域内不同观点相互碰撞的平台、环境科学专家与媒体记者交流的平台、环境公民记者参与和成长的平台。
沙龙每期的内容十分宽泛,但都是当时社会的热点话题。参加沙龙的“主力”是记者,他们对某些环境议题更具敏感性,由此,环境记者沙龙成了信息发布中心,很多重大环境事件是从这里发布出去的。有一次,沙龙得到消息,云南昭通有些百姓在自己节衣缩食的情况下,仍然积极保护在那里越冬的黑颈鹤。他们马上做出回应,扶助当地贫困孩子上学,在媒体上声援护鹤行动。还有一次,沙龙得到消息,有关单位要在北戴河一个重要湿地上筹建国际会议中心,对经此迁徙的东北亚鸟类构成威胁。记者们分别写稿疾呼,最后建设项目被河北省叫停。经过沙龙记者的努力,北京郊区一个被定为高尔夫球场的湿地被保护下来,成了日后北京的第一个湿地公园。之后的圆明园防渗漏工程、都江堰杨柳湖电站项目被叫停、怒江“保卫战”等重大环境报道,也都是从沙龙向外发布的。
13年来,环境记者沙龙从未向演讲嘉宾支付过报酬,也曾因无钱付场地费几经搬迁,但活动从未间断。除了会员记者,对当期话题感兴趣的媒体记者和志愿者、普通公民可以自由加入。
2006年,“绿家园”把环境记者沙龙模式进行了复制推广,在上海、南京、广州、成都、兰州、西安等十个城市分别开办了环境记者沙龙,至今,各地沙龙仍不定期举行活动。
1996年,当汪永晨发起成立“绿家园”环保组织的时候,把“绿家园”的使命定位为还原自然的生命力,18年后的今天,“绿家园”已经成为中国第一个通过媒体的舆论力量影响政府决策的NGO。“为我们的未来存钱,为大自然存储明天”,2014年,属马的汪永晨步入花甲之年,她说,她会一直带领“绿家园”快马加鞭,并希望和更多人一起为人类的家园奔走努力。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