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制定机构战略规划
2. 准备一份案例陈述
以案例形式概述机构存在缘由、工作职能、过往成果、地域优势和专业优势,更易让资助方找到资助理由。案例陈述宜为 1-2 页纸,文字应当简洁明晰。当然,材料上不要忘记留下邮箱、电话、网址等联系方式。案例陈述可直接打印在 A4 纸上,也可设计成折页等各种样式。
3. 确定筹款对象
筹款的对象可以是个人、基金会、企业、政府,也可以是其他环保组织、学术机构。筹款的方式包括筹集经费物品和免费的办公场所、活动场所等。申请人可以根据机构资源、优势、兴趣,确定相应的筹款对象和筹款方式。一般来说,资助机构是最为核心的筹款对象。申请人可以利用互联网、NGO网络、会议等途径获得资助机构信息,寻找潜在的筹款对象。
确定筹款对象后,要对他们进行充分了解,比如资助机构的任务、使命、目标、优先工作领域、以往资助的项目、申请人资格与优先条件、截止申请日期、审批时间、支持额度、主要工作人员的联系方式、申请指南等。
4. 制定筹款目标
在上述工作的基础上,申请人就可以制定出符合实际情况的筹款目标,包括向谁筹款、筹款方法、筹款目标金额等。
明确原则 理清思路
通常,项目书撰写过程中需要遵 循 SMART 原 则, 即 Specific、Measurable、Achievable、Realistic、Time-bound,中文译为具体、可衡量、可实现、实际、时间限制。
1.具体原则
项目书应对项目关注区域、服务人群、社区情况、合作机构等做详细说明,通过具体活动数量、报告数量表述项目设计和项目产出。在项目书中,不宜使用“大约”、“许多”、“一些”这样的约数,应尽量使用具体数字,明确地区名称和具体时间。
“组织志愿者定期对河流进行监测”,一些人在项目书中这样表述。如果按照“具体”原则,最好将其改成“全年中每周一次组织志愿者在某
河某段 40 个监测点测试水质”。这样就对活动期限、频率、范围、任务数量做了具体描述。
项目书“具体”原则可以帮助资助者了解申请人的专业程度,申请前所做的功课,对工作领域的熟悉程度。“具体”原则还可以让申请人随时审
视计划和结果的一致程度。
2.可衡量原则
如何知道项目是否实现了目标呢?换句话说,项目是否可以被衡量。
举个例子。如果项目目标是“提升公众环境意识”,那么如何知道公众意识是否得到了“提升”。像“意识”、“教育”都是人的内部改变,人们不
能假设公众上了一节环境课,就一定被“教育”,环境“意识”就一定提升。更何况,环境知识增长、环境意识提升,不代表一定带来行为的改变。所以,更为合理的表述应该是——“给一个班级 50 名学生上 10 个课时的环境教育课”。
有了可衡量的目标,申请人可以更顺利地朝着终极目标努力,因为“数字”会告知我们有没有走对。资助方也将通过具体指标,评价所资助的项目,判断资助计划是否正确。
3.可实现原则
如果钱和时间足够,要做的事情就可以实现吗?显然不是。比如,“恢复长江中白暨豚种群”就必定是一个无法实现的目标。那应该如何恰当表述呢?其实,“保护长江中现有的水生生物”、“监督长江沿岸企业的非法排污”等等的词语都是可以的。
确定一个可实现的目标,可以尽可能减少项目失败的概率,避免做无用功。一旦项目执行获得成功,执行机构就会获得更多信心、声誉和经验,有利于未来获得更多资源和支持。
4.实际原则
鉴于资源、时间和关注领域的限制,计划会与实际相符吗?计划里的活动会太多吗?
对于这种疑问,申请人应该客观估算项目书,计算各项活动在每个月中使用的时间总量。如果项目设计超过了可以投入的工作时间,就必须减少一些活动内容。
做少比做多更实际,把一两件事情做好做深的价值,有时候远大于泛泛地做很多事情。而资助方也可以从实际的项目内容中,了解到机构和个人的实际能力。
5.时间限制原则
每个项目都有自己的周期,项目书要明确完成不同工作所需要的时间。申请人还应该注意项目执行中的时间限制,以便能够清晰描述项目的短期成果和长远的发展蓝图。
关注细节 成就大事
1.项目书撰写需要创新
撰写项目书是一门艺术。上面提到的步骤、方法和格式,仅仅是逻辑构建的一些方法,不必照搬照抄,被框死在里面。申请人应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思路,充分发挥自身的创造性。
2.注重诚实和信任
申请人和资助方之间应该建立起相互坦诚和信任的合作关系。申请人应恪守诚实原则,在项目书中客观说明机构的劣势、项目的风险和潜在的困难等等。事实表明,有时候暴露缺点不仅不会影响资金申请,反而会获得资助方的技术支持和经验分享。
3.不断学习和充实
好的项目书需要对环境问题有深刻的认识和积极的思考,并能提出解决方案。经过多年的宣传教育,公众对基本的环境知识已经有所了解。但现在的环境问题呈现出更多的多元性和复杂性,这就要求 NGO 能够找到更有针对性和专业性的解决方案。
NGO应该学习使用逻辑框架分析、SWOT 分析、利益相关方分析、甘特图、参与式农村评估等工具,从而使得项目书在阐述项目服务群体、项目目标、项目成果等方面更加系统化,并富有逻辑。
对方法学的论述需要专业知识。因此,申请人还要学习环境保护和社会发展等领域的专业知识,密切关注环境新闻和事件,既着眼本地问题,也要放眼国际。比如在气候变化议题的讨论中,NGO 不仅要知道自己怎么去做,还要广泛与政府、企业和学术机构等部门开展跨界合作,探索创新性的环境保护途径。
目前一些专业机构的培训课程和能力建设项目,可以帮助 NGO 提高自身的能力建设水平。《温洛克非营利组织管理参考资料》、公益网校,也极大地帮助了 NGO 开展相关自学。
4.仔细阅读项目申请指南
撰写项目书前,仔细阅读项目申请指南,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资助方的使命、目标、优先工作领域、兴趣点,同时根据资助额度确定活动数量和预算,检查申请人是否具有申请资格,同时安排好申请时间计划,不要超过截止日期。
但这并不意味着申请人要向不同资助方提交不同的项目书,而是要以此分析资助方的工作理念和目标,认清资助方与申请人的相同点,从而使项目书撰写能够投其所好。
5.清晰的逻辑关系
项目书应具有清晰的逻辑关系。把很多活动填充到项目书中,并不能给项目书加分。反而会使项目书读起来有凌乱之感,让人难以找到主线。所以,好的项目书,要有很好的逻辑性,要让人看到项目以期解决的问题、预期目标、投入与产出、评估手段、有无困难风险,以及应对策略。如果申请人能想清楚这些问题,那么项目书的逻辑自然就清晰了。
6.避免词语使用重复
在项目书中,一些词语会反复出现。例如,全社会、公众关注、当地居民、结果、影响、促进、推动、技术培训、提升意识、公众参与、能力建设、宣传教育、环境调查、联系媒体……
那么这些词语是否可以被替换呢?当然可以。比如,可以用“能力提升”、“技能培训”、“组织发展”、“强化组织”代替“能力建设”。
7.重视校对
严格的校对在资金申请中也应该被重视。有时候,几个小小的错别字,就会让一份优秀项目书在第一印象上大打折扣。因为很多人会以此判别申请人工作态度的严谨程度。
用英文撰写的项目书,更需要请擅长英语的专业人士进行校对。留学生是这类志愿者的不错选择。
8.与资助方沟通
一些组织不擅于和资助方进行沟通,或担心资助方很忙,或害怕不被理睬。但是“冰冷”的申请书并不能完整地传递申请人的情感、关注、执
着和思考。所以充分沟通是项目能够被成功资助的前提。只要资助方没明确表示不接受咨询,申请人就应主动与其沟通,并争取面对面的沟通机会。毕竟,将项目“卖”出去的是“人”,而不是“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