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秉承 服务产业、服务行业、服务企业,坚持正能量宣传,杜绝一切非法网络公关行为!
期刊杂志
所有栏目

环保普惠与捷足先登

时间:2014-04-17 09:55来源: 未知作者:铁风点击: 次

字号:TT

    ▲ 4月22日,第45个世界地球日之际,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将中国亿利资源库布其沙漠生态治理区确立为全球沙漠“生态经济示范区”,并把它作为全球首个荒漠化地区生态系统的研究对象,进行科学评估。 邓佳/摄
  中国环境治理战役正在拉开。
  以去年国务院发布的《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为标志,以今年刚刚过去的两会上李克强总理“像对贫困宣战一样,坚决向污染宣战”的表述为号角,以十八届三中全会发出国家层面一系列政策指向为纲领,中国已经全面转入生态文明建设阶段。
     可明确预期的是,大气、水和土壤等环境质量状况变化曲线将尽快迎来拐点、越过拐点,向好转变,惠及全民,推动环境质量变化的环保产业将迎来大体量增长,成长为支柱产业;与此同时,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将会逐步实现,全新的循环经济、绿色经济产业将成为下一轮经济增长的高地。
 
  黄金时代——
  环境治理投资将拉动GDP增长2万亿元,产出是投入的1.25倍。
  国务院去年8月发布的《关于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的意见》提出了发展目标之一:节能环保产业产值年均增速在15%以上,到2015年,总产值达到4.5万亿元,成为国民经济新的支柱产业。
  而在更早的2010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中,就已经将节能环保列为七个战略性新兴产业之首,发展重点是高效节能技术装备及产品、资源循环利用关键共性技术、先进环保技术装备及产品、市场化节能环保服务体系、以先进技术为支撑的废旧商品回收利用体系、煤炭清洁利用、海水综合利用等。
  从我国环保产业发展历程来看,在“十一五”以后才真正开始大发展,而这一变化的推动,得益于当时实现“环境保护三个历史性转变”的提出,同样也得益于“污染减排成为约束性指标进入政府考核”。以二氧化硫减排的约束性指标为例,倒逼全国火电装机全面安装脱硫设施,从而催动了脱硫产业短短数年间从无到有,到壮大成熟,从进口到国产,迅速成长;同样的,“十二五”新增氮氧化物控制指标,火电、水泥、钢铁等行业的脱硝产业也随之崛起。针对水环境的COD、氨氮另外两项也同样对相应的环保产业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我们来看这样一组历史数据:
  “十一五”初期(2006年),据中国环保产业协会估算,全国从事环境保护相关产业的规模以上单位(即全部国有及年收入2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企业或事业单位)约12500个,从业人员约170万人,年收入总额约6000亿元,实现利润约520亿元,应交税金总额约450亿元。
  而“十一五”期间,我国节能环保产业累计产值超过7万亿元,增加值约2万亿元,接近全社会环保投入;“十二五”期间,节能环保产业累计产值预计超过10万亿元,增加值将超过环保投入。
  仅就装备制造来说,根据全国工商联相关统计数据,目前,全国从事环保装备制造的企业单位5000家左右;工业总产值近2000亿元,是2005年的3.5倍;从业人数50万人以上。
  在环境形势更加严峻的当下,国家层面提出“向污染宣战”,除了去年出台的《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之外,“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土壤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行动计划”也正在酝酿之中。这三个行动计划,在我国环境保护历史上力度、规模均空前强大,而对环保产业的促进作用,已经远远超过了“十一五”初期的动作。
  国家大气、水和土壤治理的资金预估,分别为1.75万亿元、2万亿元和10万亿元,而产业界对此的估算值更大。
     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按照治理类型分类的经济效应模拟分析,五年合计项目实施将拉动我国GDP增长19422亿元,增加非农就业岗位246万个。其中,环保治理投资拉动GDP增长20570亿元,产出是投入的1.25倍(即1元大气污染防治投资将拉动GDP增加1.25元),增加非农就业岗位260万个。
     江苏省(宜兴)环保产业研究院做了一项产业研究课题,中国环境监测仪器行业收入目前达到126.16亿元,预计未来三年其增长速度至少在30%以上,到2015 年市场规模将超过300 亿元。仅此项就可足以预见环境保护市场的蛋糕有多巨大。 
  在日前召开的节能减排及应对气候变化工作会议上,李克强指出,要加强政策引导,更多引入和运用市场机制,推进工业、建筑、交通运输、公共机构等重点领域和重点单位节能,加大污染特别是大气污染治理,努力改善重点地区雾霾状况;建立和实施能效“领跑者”等制度,增强全社会特别是企业节能减排的内在动力。李克强要求,必须用硬措施完成节能减排硬任务。要强化责任,把燃煤锅炉改造、淘汰黄标车、电厂脱硫脱硝除尘等任务指标分解到各地区,对完不成任务的,要加大问责力度。要严格执法,对非法偷排、超标排放、逃避监测等“伤天害人”行为和监管失职渎职重拳打击,对相关企业、单位和责任人严惩不贷。
  如此“强硬”的表态,对于环境保护工作来说尚属首次。我们有理由相信,环境治理的成效将会超过以往,同时,环保产业的机遇也将超过以往。
  
  强行转变——
  我们不得不重新将节能减排、污染防治的课补回来。
  在长期唯GDP政绩观的惯性作用下,加之近年宏观经济形势不容乐观,这一理念转变难以在短期内完成。但是,目前的环境形势并没有给我们足够多的转变时间。今年的节能减排目标也依然艰巨:在保持经济增长7.5%左右的前提下,实现单位GDP能耗下降3.9%。
      2014年2月23日,雾霾正浓。河北省张家口市3座高炉的烟囱轰然倒下。这是河北压减炼铁产能的一个缩影。根据国务院总体部署,到2017年,河北省钢铁产能削减6000万吨。钢铁产业是河北省的经济支柱,2012年全省钢铁产业工业增加值占GDP的13.9%,占财政收入的11.6%。据了解,经初步测算,河北仅企业停产限产预计影响规模以上工业增速2—3个百分点,影响生产总值增速1个百分点以上。“尽管经济存在下行压力、稳增长面临挑战,我们仍要坚定不移地推进节能减排。”同样在上述会议上,李克强表示,这是给自己压“担子”,必须努力走出一条能耗排放做“减法”、经济发展做“加法”的新路子,对人民群众和子孙后代尽责。
     节能减排与促进发展并不完全矛盾,关键是要协调处理好,找到二者的合理平衡点,使之并行不悖、完美结合。李克强指出了节能减排与促进发展之间的内在关联。虽然淘汰落后产能,关停高耗能、高排放企业,会对增长带来影响,但其中也蕴含着很大商机,会为新能源、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成长提供广阔空间。我们要善抓机遇,进退并举,控制能源消费总量,提高使用效率,调整优化能源结构,积极发展风电、核电、水电、光伏发电等清洁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开工一批新项目,大力推广分布式能源,发展智能电网,逐步把煤炭比重降下来。尤其是要着力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服务业总体能耗低,又是就业最大的容纳器,对推动经济发展潜力巨大。要加快有序放宽市场准入、加大政策激励,提升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确保今年继续超过第二产业,使其成为促进产业结构优化、推动节能减排和低碳发展的关键一招。从总理态度中可以看出,政府正在强力推动发展方式转变,一来通过节能减排推动,二来通过寻找新的产业进行方向性引导。
  河北省委省政府已明确表态,宁肯发展放慢一些,舍弃一些暂时的GDP,也要把环境治理好,更何况治理环境并不会在根本上损害经济发展。河北省工信厅厅长王昌多次表示,“淘汰落后产能会影响经济,是上上下下的误解。”因为产业水平低,产品附加值低,产品质量低,这样的产业对经济的贡献较小,却占用了巨大的环境容量,如果不淘汰,就无法为更好的产业腾出发展空间。
  淘汰落后、产业升级,是发展中必须经历的一个阶段,完成这个阶段,需要环境标准不断升级。最近几年,钢铁、化工、印染、电力、水泥等重要工业行业的排放标准先后修订,北京、上海、山东、江苏等多个地方排放标准修订步伐也逐步加快,部分地方已经开始通过环境质量标准来制定排放标准,环境容量成为新的标准制定依据。在一系列新标准的约束下,工业排放逐步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某些标准甚至已经超过发达国家限值。
  这些变化,将大大减少工业排放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同时,随着某些行业的升级转型,将彻底改变其重污染的形象,转而成为具备服务公众的城市基础设施。去年底发布的《水泥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4915—2013)、《水泥窑协同处置固体废物污染控制标准》及《水泥窑协同处置固体废物环境保护技术规范》三项标准和规范,不仅使水泥工业排放水平与国际发达国家排放水平接轨,同时开启了我国水泥生产企业由单纯建材生产,向具备消纳固体废弃物的基础设施功能转变的新阶段。
  这些宏观的、微观的变化一直在发生,今后一段时间将更加迅速,更加明显。我国工业化进程,在吸取“先污染后治理”的古老教训之后,将探索走向一条新的道路,实现环境效益和经济发展并行不悖,完美结合。即便难以完全实现理想效果,至少,提前转型大大减少了对环境和公众的损害,缩短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弯路。
  
  绿色发展——
  谁能够参透发展的趋势,捷足先登,谁就会获取更大的成功机遇。
  过去10多年间,随着环境问题不断升级,与之相关的环保产业、有机食品、生态旅游等绿色产业也不断发展。在国家不断出台的环境政策刺激下,每一个新环境问题的出现,总会伴随着一个新的产业崛起。
  比如,水环境污染问题刺激了桶装饮用水、水污染治理产业的迅速发展;土壤污染问题导致食品安全隐患,刺激了生态农业、有机食品、有机蔬菜等产业的跳跃式发展;如今大气污染导致雾霾天气频发,对呼吸安全的担忧,又大大促进了防护口罩、空气净化器等产业产值突飞猛进,而诸如罐装空气等概念产品已经跃跃欲试,由此又引发了新一轮生态旅游的热潮。
  随着绿色信贷、绿色金融等环境经济政策不断深入人心,深层次的绿色经济正在酝酿发生。“向绿色掘金”已经成为当今最响亮的口号之一。
  “中国经济正在经历转型,这个历史性转型包括经济结构、增长动力和增长色彩转变三层含义。”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刘世锦日前表示,“过去我们是一种灰色的增长或者说是黑色增长,还有人说是褐色增长,那么我们未来将增长颜色转到绿色增长,也就是是一种清洁、低碳、低耗的可持续的增长。从广义来讲,也是由传统增长模式转向绿色增长模式。”
  绿色增长模式中,我们最为熟悉的是循环经济。循环经济的表现形式多样,在与公众生活紧密联系的领域内,一些悄然的变化正在不知不觉地来临。大型的智能电网正在加快研发,一旦其成功应用,将会极大地促进家庭太阳能、风能等诸多新能源发展,并且实现这些能源的分散应用,届时,通过自家屋顶的太阳能电池板,可以满足自家用电需求,富余的部分可以直接高价卖给电网公司,在节省能源的同时创造价值。
  微观一些的,如一些修复技术让再制造更加普及。比如,汽车发动机等主要机件的再制造技术已经成熟,大型轮胎的修复再制造可以以低成本延长轮胎数倍使用寿命,地毯修复再利用技术的发展可以使地毯几乎零废弃……
  这些以生产制造为主要盈利模式的企业,正在转向通过提供长期服务来盈利。
  另一方面,随着我国生态文明制度的不断完善,环境资源将被赋予明确的商品价值和价格,如何把握其间的机遇,并创造出有效的使用方法和有吸引力的产品,无疑会将环境资源转化为社会发展动力,引发新的经济增长点,创造巨大的社会价值。
  传统工业化思路无法理解绿色发展以及背后机遇,绿色发展也代表着工业革命以来最深刻发展范式的改变,在互联网信息技术、大数据和快速物流背景下,生产方式、交易方式和生活方式等都在发生深刻变化。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部副部长张永生认为,如果你相信绿色发展会实现,那么它就真的会出现。因为一旦成为一个稳定预期,绿色产品和服务需求就会扩大,资源就会朝着绿色发展方向配置,一个新的良性循环就会形成,如果大家都不相信,那么绿色发展就真的不会出现。
  绿色发展对任何一个国家都是一个新事物,必须要靠自己去探索,那些创新能力最强、领导人有远见的国家才能成为成功领跑者。虽然绿色发展涉及制度和改革的问题,但毫无疑问的是,在这个变革与转型的阶段,每个国家都将有机会为探索出可行的绿色发展道路而做出历史性贡献。
 
(责任编辑:admin)
  • 新浪微博

    新浪微博中华环境新浪微博
  • 腾讯微博

    腾讯微博中华环境腾讯微博
  • 公众微信账号

    公众微信账号公众微信账号
标签:
分享到:

中华环境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站原创或中华环境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华环境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授权转载,需注明“来源:中华环境网”。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华环境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邮箱:acef_jlg@163.com

文章排行榜

  • 24小时点击
  • 每月排行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