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秉承 服务产业、服务行业、服务企业,坚持正能量宣传,杜绝一切非法网络公关行为!
期刊杂志
所有栏目

方寸邮票记录世界环境日

时间:2014-05-16 15:30来源: 未知作者:吕富润点击: 次

字号:TT
    我已经78岁了,这些邮票对我而言,不仅记录了我的生活过往,也激励了我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执着追求。我曾经参与过世界卫生组织在亚太地区实施的“有毒化学品和有害废物的安全与控制”区域合作项目,因此得以有机会赴美国、马来西亚、日本等国家进行参观考察。出访期间,我的一个乐趣就是收集世界各国的环保邮票。这些邮票不仅图案精美别致,收藏价值高,更重要的是它们见证了世界各国保护环境的共同行动。虽然邮票只有方寸大小,却深深烙印上了人类推动环境保护发展的热情,承载了人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回顾历史,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复兴和工业飞速发展,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在日本,汞污染引发了水俣病,镉污染引发了骨痛病, 二氧化硫等工业废气排放造成的空气污染引发了哮喘病。在美国,洛衫矶发生了因汽车尾气排放造成的光化学烟雾事件,拉夫运河地区发生了因危险废物填埋引发的严重污染事件和多种公害疾病。终于,这些事件唤醒了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关注。
在此背景下,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于1972年6月5日~16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113个国家和国际机构的1300多名代表参加了会议。会议提出了“只有一个地球”的响亮口号,告诫人们保护地球及其生态环境,珍惜和爱护自然资源。会议还发表了《人类环境宣言》,呼吁各国政府和人民为维护和改善人类环境,造福后代而共同努力。
人类环境会议是世界各国首次聚集在一起讨论共同面临的环境问题,这一举动开启了全球环境保护的新时代,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为此,会议举办国瑞典发行了一枚纪念邮票,图案左边为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徽标,其中心画面由地球和人组成,人的头、脚和双臂突破了地球的轮廓,寓意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周围环绕着两根橄榄枝,象征着和平、友好、协调的联合国宪章宗旨。图案右边是用联合国官方语言英文、法文、西班牙文、中文和俄文书写的“只有一个地球”。同年6月5日联合国也曾发行了一套以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徽标为图案的人类环境邮票。
1972年10月,联合国大会决定将6月5日定为“世界环境日”。从此,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每年6月5日都选择在一个成员国举行“世界环境日”纪念活动,并根据当年世界主要环境热点问题,有针对性地确定该年世界环境日主题,举办相关活动。邮票是国家的名片,许多国家和地区在这一天都发行了世界环境日邮票或以环境保护为主题的邮票,以此宣扬和提高环境保护意识。科威特、日本、伊朗、朝鲜、马尔代夫、尼日利亚、香港等国家与地区都曾发行过世界环境日的纪念邮票。我国也曾在1992年6月5日发行了一枚纪念人类环境会议20周年的邮票。
人类生活所需要的水资源、大气资源、土地和矿物资源、森林资源、生物资源,本来是可以不断再生,长期给人类做贡献,但是因为人们随意破坏自然资源,不顾后果地滥用化学品,不但使它们不能再生,还造成了一系列生态灾难,给人类生存带来了严重威胁。为了防治和控制全球环境问题,1992年6月3日至14日联合国在巴西首都里热约内卢举行了环境与发展大会,共有183个国家的政府代表团,70个国际组织以及上万名代表到会,并有102位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出席会议,因此也被称为地球首脑会议或地球峰会。同时,它也是联合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级别最高、影响深远的一次国际会议。这次会议通过了全球持续发展战略框架文件《二十一世纪议程》,这是人类诀别传统发展和建立现代工业新文明的里程碑。为了纪念这次全球大会的召开,巴西发行了一套三枚邮票,联合国也专门发行了地球峰会邮票。其中,越南发行的相关邮票,曾以两条曲线形象而生动地展示传统发展模式与可持续发展模式之间的区别。    
为治理和控制环境污染,中国近年来大力推行绿色经济,发展节能减排。2010年6月5日中国发行了一套两枚《节能减排,保护环境》邮票,便是突出了当年世界环境日中国主题“低碳减排,绿色生活”。其中第一枚邮票反映“低碳发展”,图案通过一个风力发动机的清洁能源形态,表达了再生能源与城市发展以及生态环境息息相关的理念,对可持续发展观进行了生动翔实的诠释。第二枚邮票反映“绿色生活”,以一把太阳能伞体现了保护地球生物与大自然和谐共存的寓意。
这些邮票不但在方寸之间记录了世界保护环境的里程,还时刻警示着保护生态环境是我们永远要做的。
 
(责任编辑:admin)
  • 新浪微博

    新浪微博中华环境新浪微博
  • 腾讯微博

    腾讯微博中华环境腾讯微博
  • 公众微信账号

    公众微信账号公众微信账号
标签:
分享到:

中华环境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站原创或中华环境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华环境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授权转载,需注明“来源:中华环境网”。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华环境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邮箱:acef_jlg@163.com

文章排行榜

  • 24小时点击
  • 每月排行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