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9日,公众环境研究中心、国际自然资源保护协会、绿满江淮、绿色潇湘、绿行齐鲁、福建绿家园、南京绿石等民间环保组织在北京发布120城市污染源信息公开(PITI)指数评价结果。结果显示,我国已有23个省区市建立了在线监测发布平台,但环评公众参与和企业排放数据存在不足,成为引发群体性事件的诱因。
评价结果:
环评参与难落实,排放数据少公开
在2013年~2014年度PITI指数排名中,宁波、北京、青岛、镇江、温州名列前五名。而大同、阳泉、玉溪、吉林、韶关名列倒数五名。
评价结果显示,23个省区市已经按照环保部要求建立了在线监测发布的统一平台。其中不但山东、浙江、福建、安徽、河北等东部发达地区的平台运行较好,内蒙、陕西、新疆、宁夏、广西等一些西部省区的平台运行也已基本实现正常。
本次评价结果凸显出4个主要的积极进展,即山东、浙江等省的在线监测平台已经基本实现每小时公开;宁波、北京等重点城市的日常监管信息发布趋向系统化;环评报告全文公开也已经在北京、天津、盐城等42个城市得到落实;山东、湖南等地环保部门利用微博等新媒体与公众展开互动。
评价也揭示出环境信息公开的不足,其中特别突出的有两点,一是环评公众参与难落实,造成环境决策缺乏公众知情参与;二是企业排放数据少有公开。这些缺陷不但导致多数城市的污染源信息公开水平严重偏低,也导致社区对企业缺乏信任,甚至成为引发群体性事件的诱因。
据组织方介绍,这是中国民间环保组织公众环境研究中心(IPE)与国际环保组织自然资源保护协会(NRDC)连续第五年对全国环保重点城市污染源监管信息公开状况进行评价。
自今年全国开始实行国控重点企业污染源监测信息实时公开制度以来,我国的环境信息公开法规和政策取得突破性进展,也对城市和企业提出了更高的标准要求。为帮助遏制严峻的污染态势,两家机构对PITI评价指标作了适时调整,以更高标准评估城市在污染源监管信息公开方面的作为,这也使得多数城市在本次评价中得分明显下降。另外,为了确保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和公正性,此次评价摒弃了专家打分法,采用了量化评价体系。
对此,NRDC的中国环境法项目主任王彦律师认为:“升级版的PITI评估标准中,多数指标已经基本与国际接轨,其中我国重点企业污染源信息实时公开制度已经走在世界前列。能够将中国城市的污染源信息公开程度放到国际先进标准下度量,本身就显示了中国在环境信息公开上的可喜进步。
组织倡议:
各地回应积极,山东公开原则出台
在上期PITI发布会上,阿拉善SEE公益协会等26家中国社会组织共同倡议污染源信息全面公开,并得到政府部门的积极回应。其中在线监测数据实时公开成为环保部规章要求,而环评报告全文公开也为《环境保护法》修订案等法规所确立。
马军介绍,他们在此前与各地环保部门交流中,多个省市的环保部门表示将积极推动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
在发布会现场,山东省环保厅监测处处长、信息与监控中心主任张庆伟表示,山东省委省政府、环保厅党组非常重视信息公开并制定了公开原则,即“公开是原则、不公开是例外,应公开尽公开”。他还介绍,国家新标准今年9月1日起实施,山东早在去年9月1日,就提高了钢铁、水泥、焦化等行业标准,几乎比国家标准严格一倍。更提出了借助社会监督、推动本地污染减排和区域雾霾治理的具体方案。
新法出台
信息公开成共识,大幅推进新起点
近期一系列重要的法规和政策的制定显示,环境信息公开正在成为社会共识。今年4月24日审议通过的《环境保护法》,对“信息公开与公众参与”进行了专章规定。2014年5月,环境保护部发布《关于推进环境保护公众参与的指导意见》指出,“推进环境信息公开。环境信息公开和透明是公众参与的前提,除法律法规规定的不得公开的环境信息外,各级环保部门应当主动公开环境信息。”
该《指导意见》还提到,“加强新闻发言人制度建设,及时回应群众关注的环保热点和焦点问题。积极推动企业环境信息公开,定期公布重点企业污染物排放情况,监督企业公开污染物排放自行监测信息。开展企业环境信用等级评定工作,定期公布评定结果。”
公众环境研究中心项目主管阮清鸳认为,本次基于新的法规要求和国际通行做法的评价,意在确立环境信息公开的新基线,也希望它成为未来信息公开大幅推进的新起点。
公众参与
“污染地图”让“企业不能再装睡”
发布会当天,公众环境研究中心开发的一款名为“污染地图”的手机应用正式上线。
与其他单纯发布空气质量的软件不同,“污染地图”更侧重于“实时监控”和“随时监督”。打开“污染地图”,用户可以在手机上查看190个城市实时发布的在线监测数据,实时查询3685家废气排放企业的排放数据。如果用户登录,可以查询和分享身边重点大气污染源的实时监测数据。
当前,已有23个省区市按照环境保护部要求建立了在线监测发布统一平台。公众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认为这一进展极具战略意义:“一旦超标记录能够即时公之于众,污染企业将被置于强大社会监督之下,地方干预将受到有力遏制,长期困扰中国环境保护的执法不严痼疾将有可能有所克服。”
“有了信息公开,企业不会一直装睡下去。”中国政法大学副教授胡静表示,对于“污染地图”推动公众参与污染监督即将带来的改变,他深表赞同。
马军介绍,随着软件的更新完善和各地政府污染数据更好的公开,“污染地图”上关于大气、水等方面的污染源数据将会不断扩大,更大限度方便公众参与身边的污染防控。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