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秉承 服务产业、服务行业、服务企业,坚持正能量宣传,杜绝一切非法网络公关行为!
期刊杂志
所有栏目

垃圾换手机?高大上“收破烂儿”

时间:2014-07-16 14:51来源: 未知作者:admin点击: 次

字号:TT

▲成都绿色地球的高大上“收破烂儿”流程
  80后的汪剑超话不多,做事清晰、沉稳。他没料到自己的职业生涯里会出现“超级破烂王”这个角色。从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毕业后,他进入微软中国,担任研发工程师和产品经理5年。他认为,“改变世界可以不指向某个遥远虚幻的群体,我想看看自己能伸手为身边人做点什么小事。”
  于是,他加入“绿色地球”,中国唯一一家专业从事城市生活垃圾回收及资源化的企业。
跨国收破烂儿
  长久以来,人类处理垃圾主要有两大手段:填埋和焚烧。显然,这种做法懒惰且不够聪明,捉襟见肘的城市用地和穷凶极恶的空气污染便是证明。
  绿色地球的灵感来自一家名为“再生银行”(Recycle Bank)的美国公司。住户每投递10磅可再生垃圾,“再生银行”即向住户支付5美元,划入专门的银行卡,住户可用它在参与该计划的任一商家消费。
  绿色地球为“再生银行”的聪明机制设计了更接地气的中国版:为每户开设账户,详细指引垃圾分类,把回馈绑定在积分体系上。居民每投递100克可再生垃圾积1分,用积分可以兑换小至香皂、电影票,大至手机等生活用品,一块除菌香皂可用100克可再生垃圾兑换。
  而成立于2008年12月的绿色地球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目前已经发展成拥有40人的团队,在垃圾分拣、技术研发、业务推广、市场运营等领域成为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回收道路的探路者。
  2008年至2014年4月,绿色地球用不到6年时间,将服务扩散至成都市锦江区107个小区,共计57000户居民家中。如今,绿色地球每天收运垃圾超过3吨,其中可再生垃圾率超过90%。公司网站首页滚动刷新着垃圾回收背后的隐形价值:相当于少砍伐8740.58棵树,节省石油15845.23桶,减少二氧化碳排放8445.68吨。
 
一包垃圾的再生旅行
  这是一包体重240克的垃圾。它由两本杂志、几个塑料瓶和一叠利乐牛奶包组成。此刻它静静躺在成都市锦江区比利华小区田阿姨家中,即将开始一趟与其他垃圾同类大相径庭的旅程。
  出门前,它被田阿姨贴上一张二维条形码——一个条形码对应一个家庭账户。小区里一只灰色的垃圾桶专门负责接收这类已经被居民细致分类的垃圾。
  “嘀”一声,它的体重被计算出来,换算成积分,自动计入田阿姨的账户。当天夜里,它与3吨回收垃圾一起,出现在锦江区边缘的某个半露天垃圾场。这个垃圾场挺干净,纸和纸、塑料与塑料、金属同金属整齐扎堆。田阿姨家垃圾的身份再一次被扫描录入,在分拣线上最终各自找到同类。几天内,它们将分别被送往成都某纸厂、塑料厂和牛奶厂,重获新生。
  这个颇像“卖废品”又与之截然不同的自助式垃圾回收体验,是绿色地球最为重视的链条。
  “绿色地球要做的第一件事是,刷新与扔垃圾有关的一切用户体验。”公司总经理李力说。
  2008年成立的绿色地球在2010年曾陷入低谷,一张Excel表,用近乎原始的方式处理所有信息,当用户量冲至1万户时,已经难以负荷。直到2011年执行总裁汪剑超的加入,他为绿色地球量身定制了一套企业信息系统,在所有环节上,每一袋可再生垃圾都被有效跟踪。
  田阿姨家如今累积了4199分,已投递419.9公斤可回收垃圾。田阿姨向记者展示成果:“每月底会收到一条绿色地球的短信,显示当月我家累积的可回收垃圾重量。以前有用的垃圾,觉得可惜,又不得不扔,有心无力。”田阿姨的焦虑正被一种可量化的成就感取代。
  “中国居民不需要为扔垃圾付费,于是催生了庞大的废品收购市场,以及一个特殊的群体——拾荒客。就在这个环节里,大量可再生垃圾被无形浪费,就像干净的水白白流走。”汪剑超说。而绿色地球的回收清单里甚至包括一管牙膏皮、一张小纸片。
  在中国,已有部分地方政府开始行动。2011年,成都试点垃圾分类,以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着称的锦江区主动找到绿色地球,投入400万元购买为期3年的服务。绿色地球承诺在2012年达到5万用户,2013年8万用户,长线目标则是覆盖整个成都市,成为中国城市提供生活垃圾回收的有效模板。
 
走进北京第一步
  2013年12月,绿色地球在北京宏福苑小区展开了垃圾分类暨手机回收项目。
  在项目开始的前四个月,工作人员每月往返于成都和位于北京北五环外的这个大型社区。他们希望复制成都模式,建立社区回收模式,通过透明的信息平台,引导居民对家庭产生的各种垃圾进行主动分类,提高可回收垃圾尤其是手机等电子废弃物的回收再利用,为建立绿色社区、形成城市逆向物流体系提供案例。
  有媒体报道,北京、上海、南京、广州等8个垃圾分类收集试点城市,但试点14年效果并不明显,自上而下的宣传推动被传统生活习惯“打败”。文章援引上海环境卫生工程设计院院长张益的观点,垃圾分类是一项长期工程,成本巨大,应回归居民主体。
  似乎为了印证这位专家观点,北京宏福苑社区负责垃圾分类项目的卢女士介绍,社区居民对垃圾分类换积分的活动参与热情很高。在绿色地球的官网上,排在积分榜首的一位董姓居民已获得3210分,换算下来,这位居民在半年时间内,已经对321千克可回收垃圾进行分类。
  “想象一下,成都每天5500吨的城市垃圾,Recology能处理到只剩1210吨,这是多么可怕的效率。”汪剑超感叹道。
  “我们想推动中国城市垃圾回收的产业整合,一大标志就是也许你今后在大街上再也见不到顶着烈日的拾荒客。”汪剑超说。
    (本文部分内容摘编自《公益时报》)
  
 
(责任编辑:admin)
  • 新浪微博

    新浪微博中华环境新浪微博
  • 腾讯微博

    腾讯微博中华环境腾讯微博
  • 公众微信账号

    公众微信账号公众微信账号
标签:
分享到:

中华环境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站原创或中华环境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华环境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授权转载,需注明“来源:中华环境网”。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华环境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邮箱:acef_jlg@163.com

文章排行榜

  • 24小时点击
  • 每月排行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