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秉承 服务产业、服务行业、服务企业,坚持正能量宣传,杜绝一切非法网络公关行为!
期刊杂志
所有栏目

打破公益等同于免费的误区

时间:2014-08-16 10:59来源: 未知作者:肖明君点击: 次

字号:TT
    近日,有网友在微博犀利调侃道:估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会出现“公益夜总会”和“公益红灯区”。剑指滥用“公益”二字、挂羊头卖狗肉的不良商家。
    近年来,公益妇科检查、公益保健知识讲座、某某产品公益体验活动等宣传随处可见,花样繁多的“公益”,俨然成了免费的代名词。但实际上,这些以“公益”为名的商业活动,不过是一个先引“人”入室,然后想方设法让大家付钱买产品的“陷阱”罢了。相信很多人都碰到过。这些以“免费”吸引人们参加的活动,迎合了大众以最低的成本获取好处的心理。最后,即便没花钱购物,但商家的广告宣传目的达到了,人们因此付出了时间、情感等成本。毕竟,世上没有真正的免费午餐。 
    话说回来,“公益”这个词原本指公共利益,和免费其实没有必然联系。那为何那么多人误将公益等同于免费呢?这种误解产生的源头,应该就在公益界内部。这也是部分公益人经常交流时反复提出和强调的一个观点。虽然大众对公益的认知通常来自媒体或身边的人,但公益界却是信息的第一制造者和传播者。 
    如果稍微留意一下就会发现,很多公益组织或志愿者团队在宣传时都会特别强调自己不收取任何费用,以吸引大家参与活动,接受服务。长此以往,大伙儿便习惯性地认为免费的才是公益的,收费的就不是公益的;甚至误以为之所以免费,就是因为公益不需要付出成本,因为他们也没有看到主办方公布花了多少成本,是谁支付了这些成本。误解形成之后,部分人就无法理解公益组织的工作人员竟然是拿工资的,基金会居然要提取一定比例的捐款作为管理费。再然后,个别基金会甚至对外宣称自己是“零成本”运作的,会将全部捐款用于受助者,以证明自己多么廉洁,多么尊重捐款人的意愿。以伤害整个行业生态、加剧误解为代价,来换取大众的一点信任和捐款。
    作为公益活动和服务,落脚点是公益,目的是通过大众的参与解决某些社会问题,从而使大家共同受益。而公益活动和服务可以收费,也可以免费,就看由谁来支付成本。如果公益组织无力承担经济成本,又找不到资助方,适当收费是可以理解的。如果已经有人代付成本,参与者无需交费就可以参与,自然皆大欢喜。但若以是否收费来判断活动和服务是否具有公益性,显然不对。 
    那为何我们喜欢用免费来吸引大家参与呢?难道我们组织的活动、提供的服务最大卖点是“免费”吗?参与者可以通过免费获得最大利益吗?答案是否定的。为何不能以活动的目标、意义、效果、趣味性来吸引大家参与呢?背后,可能有这样几个原因:
    其一,没有找到更好的活动“卖点”。作为活动主办方或服务提供者,估计尝试过很多方法,结果都效果不佳,最后觉得免费才是最吸引大家的地方。 
    其二,所策划的公益活动或提供的服务差强人意,形同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所以选择以免费为诱饵吸引大家参加;又或者是因为新手入行,经验不足,尚不成熟,对自己的服务和专业能力缺乏自信,因而采取“免费”这种低端策略。
    再者,也有可能活动组织者或服务提供方脸皮薄,有洁癖,羞于谈钱,仿佛一谈钱便会让公益沾上铜臭味儿,伤了自己和人家原本脆弱的公益心,于是强调“免费”,以求心安。
    由此可见,“公益=免费”和公益界面临的其他误解一样,都是公益界自己造成的,并通过自己或媒体的宣传放大扩散,最后身受其害。要想摆脱种种误解的困扰,必须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转变观念,规范管理,追求最大限度的公开透明,积极与大众对话,普及公益常识,主动创造体验机会,让大众真正了解自己在做什么,为何而做,进而以所创造的社会价值赢得社会的广泛认同,吸引更多人支持和参与公益事业。
(责任编辑:admin)
  • 新浪微博

    新浪微博中华环境新浪微博
  • 腾讯微博

    腾讯微博中华环境腾讯微博
  • 公众微信账号

    公众微信账号公众微信账号
标签:
分享到:

中华环境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站原创或中华环境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华环境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授权转载,需注明“来源:中华环境网”。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华环境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邮箱:acef_jlg@163.com

文章排行榜

  • 24小时点击
  • 每月排行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