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中有个理论叫“公地悲剧”。
它始于哈丁的《公地悲剧》中一个假设情景:如果你是一个牧民,与其他牧民在同一块公共草场放牧,你想多养羊增加收益,但草场上的羊太多了,再增加羊会使草场质量下降。如果每个人都从一己私利出发,就会毫不犹豫地多养羊,因为收益完全归自己,而草场退化的代价则由大家负担。当大家都这么想时,“公地悲剧”就上演了——草场持续退化,直到无法再养羊,而所有的牧民也将面临破产。
假设一下,自然环境是“公共牧场”,人人有权使用。地方政府、企业、公民都是“牧羊人”,为了一己私利,都想“及时捞一把”,掠夺的掠夺,破坏的破坏,长此以往,环境恶化加剧,造成资源过度使用和枯竭。
最大的环境“公地悲剧”不是资源的浪费和枯竭,而是对自然环境难以恢复的毒害和破坏。这一点,从《2013中国环境状况公报》和《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中可见一斑。公报显示,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形势依然严峻,还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全国现有土壤侵蚀总面积2.95亿公顷,占国土面积的30.7%,部分地区土壤污染较重,耕地土壤环境质量堪忧。水环境质量不容乐观,长江、黄河、珠江、松花江、淮河、海河、辽河、浙闽片河流、西南诸河和西北诸河等十大水系的国控断面中,Ⅳ~Ⅴ类和劣Ⅴ类水质的断面占三成。城市空气质量形势严峻,全国74个实行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城市,仅9个城市达标。
我国改革开放30年,是经济大发展的30年,更是环境日益恶化的30年。面对生态环境治理的种种困境,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环境这块“公共牧场”比私人物品更容易遭到破坏?一方面环境属于公共资源,都为了自家一亩三分地能捞一把是一把。多年来GDP考核指标高悬,有些地方政府尤其是贫困地区为了发展经济,大力引进污染企业。污染企业虽然环境风险高,但它能刺激经济发展,提供就业机会,所以深受地方政府“青睐”。地方政府开了绿灯,企业大肆非法排污攫取高额利润,因为违法成本很低甚至为零——根本不怕出事,即便出事,那也是“企业排污,百姓受害,政府买单”。
另一方面,“牧羊人”之间利益纠葛复杂。企业与企业、地方与地方、部门与部门之间的利益之争,决定了谁也不愿为公共环境利益放弃自己的利益。在治理环境污染时,各方力量经常出现意见不一,互相推卸责任的情况,“受害严重地区积极,受害不严重地方不积极”,“下游等中游,中游等上游”。
那边在忙着吃公共的草,放自己的羊,这边最容易动摇、最爱从众的广大群众也在有样学样。虽然法律规定公民有保护环境的义务,但人人有责等于人人无责。很多人嘴上喊着低碳口号却开着大排量车出行,吐槽空气质量不好却每逢夏季必烧烤,垃圾分类实施十几年却仍然混扔混运。每个人都知道后果对所有人不利,但每个人都没有主动阻止事态的继续恶化,反而觉得一个人的行为不足以影响整体。大家都在从众心理中浪费和消耗环境资源,导致生态损坏和环境恶化,“公地悲剧”就这样发生了,且持续数十年。
环保圈一直流传着“梁从诫之问”,在环境持续恶化的今天,每个“牧羊人”都应该自我拷问:“我”对环境“公地”贡献了什么?生态环境是大家的,环境的“公地悲剧”同样是个人的悲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证。如今,新环保法实施在即,对政府部门、企业、公民的责权利都进行了明确规定。同时,各地也纷纷出台相关条例,对官员考核不再惟GDP论,把生态考核放在经济考核前面。最近环境保护部发布了“同呼吸 共奋斗”公民行为准则,号召全社会自觉行动。
保护环境,除了需要政府部门通过明确产权制度、完善法制体系、改革管理模式、调整产业结构等行政手段,更需要提高全体“牧羊人”的环境意识,唤醒人们对公共利益的尊重,建立正向道德观,主动参与和付出。
(责任编辑:admin)
中华环境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站原创或中华环境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华环境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授权转载,需注明“来源:中华环境网”。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华环境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邮箱:acef_jlg@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