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禾花雀,原本是和麻雀一样常见的鸟,现在被人类吃成了世界濒危动物,和大熊猫一个级别!许多人认识我,是从餐桌上开始的……”
8月17日上午,北京动物园科普馆,一段公益宣传片深深感染了现场参观者。
这是由光盘行动公益项目、让候鸟飞公益基金主办,北京动物园承办的“不吃就是保护”公益摄影展。为保护更多的鸟类物种不受伤害,主办方展出了49幅摄影作品,以展览结合生态摄影师摄影讲座的方式,呼吁公众拒绝野味,保护鸟类。
在展出图片中,还包括了十种常见野味经济受害鸟,分别是斑鸠、野鸭、野鸡、秧鸡、禾花雀、天鹅、大鸨、大雁、猫头鹰、东方白鹳。这些鸟原本都是常见鸟类,却被人类吃成了濒危物种。以禾花雀为例,这种小鸟曾在广东随处可见,被食客誉为“天上人参”。由于人类多年的大肆捕食, 2013年11月26日,禾花雀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物种红色目录定位为“濒危”,与大熊猫同一级别。
据主办方介绍,近年来,我国非法猎鸟现象仍在持续,野味市场不断威胁着中国野生鸟类的生命。有媒体报道,中国每年有8万-10万只水鸟遭猎杀。目前,全国各地普遍存在非法猎鸟现象,猎捕的物种涉及各种游禽、猛禽、涉禽等鸟类,不分地区地域和保护级别。
长期以来,“山珍野味”已成为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一部分,甚至“宁要飞禽四两,不要走兽半斤”被部分食客奉若神明。尽管盗猎野生动物最高可判有期徒刑10年,但在野味经济利诱之下,仍有不少盗猎分子铤而走险。今年6月,在江苏徐州,捕鸟者播放求偶“鸟语”引诱、张网捕捉2万余只野生鸟,数量之大为近年来罕见;2013年10月,在山东青岛,盗猎分子在山中疯狂布设鸟网,一张鸟网延伸7公里。而在鄱阳湖这个候鸟天堂,每年都有盗猎者用鸟网、毒药捕鸟。
据专家分析,喜食野味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是炫富心理,有些人为了摆阔,对野生动物趋之若鹜,对价格昂贵的“野味”情有独钟,野味已不仅仅是食物,更是地位、权力、财富和奢华的象征;二是猎奇心理,现在物质生活丰富了,一些人对平常的饮食感到乏味,喜欢野味的独特口感;三是有些人认为“野味”更有营养,可以提高身体素质。
其实,前两种情况,都属于畸形的消费心理。第三种情况则属于偏见和误解,从卫生角度看,根据临床观察,平均每种野生鸟类携带1-2种寄生虫,而这些寄生虫很难通过烤、涮、炸、炒等烹饪手段彻底杀死,会导致人类患上多种疾病。而从营养成分上来说,野生动物与传统的鸡鸭猪牛等经济动物没有多大差别。另外,很多餐桌上的野生鸟类为毒药致死,其中使用频率最高的呋喃丹,在我国是限用农药和禁用兽药,对人、畜均为高毒。
“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 。中国很多野生鸟类的种群急剧下降,其中人类大肆捕杀和下毒是鸟类减少最根本的原因。据调查和估算,每消失一种鸟类意味着与之伴生的90种昆虫、35种植物、2~3种鱼类会随之消失;同时,每两种鸟类消失,必然会有一种哺乳类动物随着绝迹。主办方一位负责人表示,表面看来,直接伤害鸟类的是那些捕鸟人,但沿着利益链条往下捋会发现,养活捕鸟人的是靠野味招揽食客的商家,而养活这些商家的,则是贪图野味的消费者。吃野生鸟类危害健康,甚至可能丢了性命,但就算没这种风险,作为现代文明人,也不该放纵口腹之欲,杀害人类的美丽朋友。
“大家都不吃鸟,就是对鸟类最好的保护。所以我们的展览哪怕只有一个人来听,也会认认真真讲解。要把保护鸟类的意义告诉更多人,影响更多人。”在展览现场,中国着名鸟类摄影师陈晓东告诉记者。陈晓东从事野生鸟类摄影多年,曾出版《天鹅之痛》一书,正是在他的努力下,促成了此次公益展览。他告诉记者,捕鸟者通过各种途径猎杀鸟,他曾拍过一只带着夹子飞行的天鹅,叫声疲惫而又哀伤,那个场景让他难受又心痛。所以,一有机会他就无偿到各地宣讲保护鸟类的意义,“尽管力量有限,但只要坚持下去,一定会有越来越多的人保护鸟类,关注生态平衡。”
■相关法条:
《刑法》第三百四十一条 非法猎捕、杀害国家重点保护的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的,或者非法收购、运输、出售国家重点保护的珍贵、濒危野生动物及其制品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违反狩猎法规,在禁猎区、禁猎期或者使用禁用的工具、方法进行狩猎,破坏野生动物资源,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罚金。
(责任编辑:admin)
中华环境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站原创或中华环境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华环境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授权转载,需注明“来源:中华环境网”。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华环境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邮箱:acef_jlg@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