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秉承 服务产业、服务行业、服务企业,坚持正能量宣传,杜绝一切非法网络公关行为!
期刊杂志
所有栏目

公益行业需要职业化吗?

时间:2014-11-24 15:13来源: 未知作者:周丽虹点击: 次

字号:TT
    作为一个有近二十年商业管理经验的职业经理人和5年职业问题研究经历的学者,我对公益职业化这一主题充满了复杂的情感,甚至是困惑。要讨论公益职业化,首先得明确职业化前提是什么。
   职业化这个词是从市场机制相对完备的西方传入的。职业化的首要前提是市场化。没有市场经济就没有独立自主的市场主体,没有独立自主的市场主体也就不需要规范、系统的职业标准及职业化团队。职业化是市场经济中独立运营主体之间能够有效沟通与协作的工具。职业化好比一个齿轮,有了它,市场主体才可以更有效、更完美地运行成为一个有机体。然而,仔细审视我们目前公益行业的生态环境,显然,我们离真正的市场化还相去甚远。虽然我手头没有准确的统计数字,但仅凭观察就不难发现,除了官办的公益基金会,我们身边很多公益组织吃的还是皇粮,拿的是财政补助。它们的主要收入不是来自市场,它们的服务也没有被市场定价。此外,一个并非市场化运营的公益机构,其员工并非出于市场化的职业动机加入该团队,他们的客户也缺乏正常的选择和取舍的权力。那么在一个缺乏市场化机制,甚至经常会发现反市场化思维的行业环境中,我们所谈的职业化是否只是一个幻境呢?职业化,看起来很时尚,可未必适合所有人。
    除了市场运行环境,我想公益行业要谈职业化还需要厘清以下几点:
    首先,公益行业一向特别强调个性化服务,且越来越重视创新能力。在这个阶段,我们是否真的需要一套标准化的职业模板来固化我们的思维和个性呢?从理论上讲,标准化和创新、标准化与个性之间显然是矛盾的。譬如在商业领域中,艺人、广告人、设计师等特别需要创新力和个性思维的职业其实都是最不“标准化”的。最成功的广告公司中一定有一大批很不职业化的广告人。那么,我们公益行业未来的发展到底该往哪个方向走呢?是更趋向个性、创新,还是更趋向标准化、流程化?当然,我们都同意,这二者之间可以实现某种动态的平衡。但是,作为方向性的倡导,我们到底该在个性化发展中追求职业化,还是应该在职业化的发展过程中寻求个性化,却是一个二选一的原则问题,值得我们大家仔细玩味。当冷冰冰的制度、流程遇到了感性和激情时,你会做何选择?
    其次,职业化不是一个道德标尺。实话实说,当我第一次看到“公益职业化”这个主题时,我的第一反应是忧虑。因为,我们似乎在讨论开始之前就已经预设了两个假设。一是公益需要职业化,二是我们现在的公益(组织/人)不够职业化。然而,正如我前面谈到的,我们事实上并未真正想清楚,现在的公益行业是否需要大力倡导职业化,以及我们是否已经可以断言我们的公益人不够职业化。
     职业化是一个很值得长期讨论和期待的话题,但我还是不希望看到这个话题在还没有来得及充分讨论就已经成为很多人眼中一个已经被证明的结论;不希望看到有人还没有开始真正思考,仅凭一知半解就开始拿这个“道德标尺”来评论和伤害身边的公益人。
    事实上,公益行业中的“不够职业”或者“不够专业”的现象在平行的商业组织中同样存在,甚至更为严重。而作为公益职业化的首要前提,即市场化的生态环境其实还远未成型,如果我们避而不谈公益行业的市场化治理,不谈公益组织的市场化运营(或者说社会企业运营模式),而单去讨论公益(组织/人)的职业化,难免会有舍本逐末,避重就轻的嫌疑。
    总之,我们应该用真正科学、职业化的态度来持续探讨公益职业化这个问题。我个人非常欣赏和敬佩那些热心公益职业化讨论的公益人,因为这充分体现了公益(组织/人)的良心和自省的勇气。但我们需要警惕的是,这个讨论本身并不应该被预设任何前提和立场。只有理性地质疑和专业化的探讨过程才可能成为公益职业化的行动起点。
 
(责任编辑:admin)
  • 新浪微博

    新浪微博中华环境新浪微博
  • 腾讯微博

    腾讯微博中华环境腾讯微博
  • 公众微信账号

    公众微信账号公众微信账号
标签:
分享到:

中华环境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站原创或中华环境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华环境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授权转载,需注明“来源:中华环境网”。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华环境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邮箱:acef_jlg@163.com

文章排行榜

  • 24小时点击
  • 每月排行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