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秉承 服务产业、服务行业、服务企业,坚持正能量宣传,杜绝一切非法网络公关行为!
期刊杂志
所有栏目

环保组织发布黄渤海“围填海现状”调查报告——潮间带没了,候鸟何处歇?

时间:2014-11-27 11:18来源: 未知作者:匡春凤点击: 次

字号:TT
    “化工园区、机场建设、海参圈养殖,已将重要的候鸟栖息地——潮间带泥质滩涂,蚕食殆尽。”9月14日,由让候鸟飞公益基金、网易联合主办的《“潮间带”消逝,候鸟何所依——黄渤海“围填海现状”调查》报告发布会在北京举行。多位湿地保护专家及护鸟志愿者呼吁保护黄渤海的天然滩涂,尤其是泥质滩涂。
      
部分“潮间带”未进入生态红线
    “潮间带”属于滨海湿地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最具生态价值和生物多样性的地带。根据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2年发布的一份“潮间带”调查报告称,全球总计8条候鸟迁徙路线,在东亚-澳大利西亚迁飞路线上受威胁的水鸟物种数量,高于世界上其他7条主要迁飞路线。
    让候鸟飞公益基金发布首轮报告指出:东亚-澳大利西亚迁飞路线上,有16处潮间带水鸟生物多样性关键区域。其中渤海就占了3个。它们分别是北部的辽东湾、西部的渤海湾、南部的莱州湾。
    然而,在这3个关键区域,各类型的填海行为最为严重;这3个区域也是围填海造价最低的区域。
    调查组走访了辽宁、河北、山东、天津10个滨海开发区,发现所调查区域的潮间带大部分已经丧失,已经没有潮起潮落,大量的围填海工程还在进行,部分工程存在未批先建、无环评的情况。 报告详细列举了2014年护鸟志愿者在大连调研的金州湾案例。大连市渤海大道一期工程金州段填海工程,在没有取得海域使用权,没有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情况下,对金州湾湿地(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白尾海雕越冬地)进行填埋。虽已多次被责令停工,但填海工程还继续施工。官方接到举报后,辽宁省海洋渔业部门已经立案,进入会审阶段,但施工现场依然在施工作业。
    让候鸟飞公益基金项目负责人田阳阳表示:最根本的原因是海洋生态开发规划没有将潮间带列入生态红线。
    2012年10月17日,国家海洋局出台了《关于建立渤海海洋生态红线制度若干意见》提出,要将渤海海洋保护区、重要滨海湿地等划为“海洋生态红线区”,并细分为禁止开发区和限制开发区,依据生态特点,分区分类制定红线管控措施。然而从辽宁省、山东省的生态红线划定区域图可以看出,生态红线的禁止开发区和限制开发区基本上是远离潮间带的远海海域,不包括潮间带的泥质滩涂。
    但在现实中,围填海工程正是从近海的潮间带开始,逐步向海洋深处围填。
    
海参养殖对潮间带滩涂破坏严重
    报告指出,海参圈养殖同样是潮间带消逝的重要原因。
    本次调查总顾问、“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委员、沈阳理工大学生态研究室主任周海翔指出,巨大的利益刺激海参养殖业在渤海海岸线飞速发展。原先的盐池几乎都被替换为“海参圈”,海参圈就是海参的养殖场,修建海参圈,需要炸山取石,在滩涂上围建起很多网格状的长方形“养殖圈”。
    在我国,目前有四种海参养殖模式,包括:天然海参资源养护、底播增值、围堰圈养、南方浮筏养殖。在本次调查中,调查组发现“围堰圈养”对潮间带破坏严重。
    辽东半岛黄海区域及长兴岛、盘锦等地有大量的海参养殖圈。调查发现最大的一片海参养殖圈达到93平方公里,位于大连市普兰店市皮口镇,如此大面积的海参圈,潮间带已经完全丧失。在没有被工业围海的区域,几乎都被这样的海参圈所占领,还有一部分的海参圈是在原有的盐田上改造的,泥质滩涂同样消失殆尽。
    海参圈与工业园区可谓是孪生兄弟,在盘锦市、大连长兴岛、庄河到普兰店皮口镇的海岸线上,工业园区旁边就是海参圈,过了海参圈就是工业园区,其中夹杂着少量的礁石海岸。候鸟只能在残存的河口湿地、潮间带的低潮区觅食,调查组发现鸟类的数量锐减,甚至连鸥类都少了。
    庄河到普兰店皮口镇段的海岸线潮间带都是泥质滩涂,但是这里已经布满海参圈,70公里的海岸线(直线距离),有将近135平方公里的海参圈。
 
环保组织呼吁加强环评
    众多围填海工程都没有考虑到要为鸟类留下一片栖息地,所保留的都是残存的无法填埋的河口。为此,让候鸟飞公益基金建议:在海洋开发规划和执行中,应重视生物多样性,尤其是鸟类的生存需求。所有规划环评应把对鸟类及其栖息地的影响列入重要的考量因素。修改海洋功能区划及海洋生态红线,保护潮间带滩涂,对尚未开发的自然海岸的潮间带,不再开发;已经开发的潮间带泥质滩涂,应限制开发,不能再向低潮区填埋。
    同时,针对围填海的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执行和监管薄弱的普遍现象,报告指出,应加大公示力度,国家海洋局和环渤海各省市政府应加强对填海行为的调查,一旦发现违法,及时处罚和纠正。
    田阳阳表示,让候鸟飞公益基金将继续关注黄渤海滩涂湿地保护,相关调查仍将继续。
 
国土部要求建立协调联控机制
    据媒体报道,近年来,由于中央政府严格控制建设项目用地,很多地方“无地可用”。而中国土地管理、环境保护上的“海陆分割”现状,使“向海征地”有机可乘。政策漏洞背后,填海造田迅猛发展。海上机场建设项目涉及发展改革、国土、环境、海洋、民航等相关部门,“未批选建”风险不大,特别涉及海洋管理风险“最小”。
    这一势头已引起了中央警觉。国土资源部部长、国家土地总督察姜大明9月30日主持第27次部长办公会研究沿海滩涂开发与保护,要求按中央要求,严格遵循自然规律,切实加强陆海统筹,严控填海造地,坚守海洋生态红线。国土资源部部长办公会指出,从海洋环境监测数据看,不合理的产业和空间布局所进行的围填海及一些用海活动,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影响。
    根据国家海洋局公开的数据,最近10年,中国填海造地海域使用确权面积达1100多平方公里。围海造地使大陆海岸线变形缩减,直接威胁海岸生态链。
    国土资源部强调,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就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建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对海洋资源超载区域实行限制性措施等提出了明确要求。沿海滩涂开发与保护,要遵循自然规律,加强陆海统筹,优化空间格局,科学划定和坚守海洋生态红线,严格围填海造地的管理与监督,特别是对部分湾口小、海水自净能力弱的海湾,坚决禁止围填海。
    部长们在国土资源部部长办公会上表示,要严控填海造地,要加强研究、指导与配合,调动发挥沿海地方党委政府的作用,积极会同有关部门研究提出有关举措,建立有效的协调联动机制。
(责任编辑:admin)
  • 新浪微博

    新浪微博中华环境新浪微博
  • 腾讯微博

    腾讯微博中华环境腾讯微博
  • 公众微信账号

    公众微信账号公众微信账号
标签:
分享到:

中华环境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站原创或中华环境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华环境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授权转载,需注明“来源:中华环境网”。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华环境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邮箱:acef_jlg@163.com

文章排行榜

  • 24小时点击
  • 每月排行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