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老百姓对APEC的关注大多停留在新闻广播里。今年的APEC却让全国记住了一个看似与经济合作关联不大的词汇——“APEC蓝”,碧空蓝天让老百姓记忆尤为深刻。但从11月22日起,京津冀再次袭来的大范围雾霾让人们又一次深深叹息。
从这次APEC蓝的经验看,各地启动的大气污染应急措施有效地控制了大气污染,但其中的隐形代价值得关注。拿钢铁企业来说,高炉关闭,上千的工人在家待岗休息,停工意味着损失,休息意味着收入下降;此外,企业从长期的经营利益出发,“加班加点”的复工也在预料之内,“APEC蓝”之后出现的“报复性”污染天气可以作为佐证之一。人们希望治污减排不只是转瞬即逝的“临时措施”,留住好天气才是大家真切的期盼。
此次启动的大气污染应急措施可以分为三大类,一类是行政手段限制高污染企业排放;一类是强化监督检查,特别是突击抽查和暗访;一类是生活性减排举措,如石家庄市采取汽车的单双号限行,同时配合公交车免费乘坐。有专家称“APEC蓝”社会成本高昂,措施难长久持续,那么,这三类措施到底是不是“长久之计”呢?
以停工、限产来减排的办法见效快,但是从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到,这既不符合企业利益取向,干扰企业正常经营,也不符合社会主义市场规律。以行政手段实现减排的“短期行为”, 固然会对利益相关方造成影响,但不采取这些措施,危害的不仅是公众健康更是经济发展的长远利益。与其在赶工和停工之间不停“换挡”,不如以更大的决心加速实现发展方式的转型升级,长期来看才更可取。
为做好APEC会议期间空气质量保障工作,环保部派出16个督查组。河北省加大暗查频次,从7日起每天至少有一次凌晨暗查,督查组每天督查时间超过10小时,10天内安排了1次夜查、4次晨查,远远超过此前重污染天气时的应急督查。超强的督查力度和“普查”、“漏查”甚至“不查”的效果形成鲜明对比,为什么不法企业会出现“白天关门停产,晚上烟囱冒烟”的偷排偷放行为?这和监管不到位有着直接的关系。应以此次“APEC蓝”为契机,将严格监管持之以恒,这既是杜绝偷排、超排的经常性措施,也是政府职能所在。
汽车出行已经成为不少人的习惯,除了爱车一族的偏好外,公交拥挤、线路覆盖不到位、车次过少也成为人们选择汽车的理由。一辆SUV比普通轿车要多出约30%排污量,奢侈性、攀比性、超前性的消费习惯也增加了日常生活的排放水平。每个人不能一边排放着污染,一边抱怨着天气,不能只享受开车的便利,更要承担减排的责任。只有政府增加公共产品的供给,保障出行的便利条件,配合以对公众的引导,才能在全社会形成绿色、节能的良好风尚。
总的来说,这三类“应急措施”不能简单复制,但仍给我们提供了治理雾霾常态化的启示,那就是:减排是核心、监管须到位、生活要配合。
“路虽远,行则必至;事虽难,做则必成。”雾霾形成不是一时之力,解决也非一时之功。实现“APEC蓝”的常态化,必须强化顶层设计,统筹兼顾,以一系列有效措施保障我们的蓝天白云。
(责任编辑:admin)
中华环境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站原创或中华环境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华环境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授权转载,需注明“来源:中华环境网”。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华环境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邮箱:acef_jlg@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