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谁拥有更多人才,谁就拥有发展的主动权。面对当前日益突出的环境问题,必须有驱动创新的新思维去统筹解决,具有创新型的环保人才是第一资源。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基地,在创新人才培养中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冒不出杰出人才是个很大的问题
钱学森老先生2005年在病榻上向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进言:“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新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这是个很大的问题。”钱老还问道:“这么多年培养的学生,还没有哪一个的学术成就,能够跟民国时期培养的大师相比。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
目前,我国已开设生态环保类相关专业的高校近200所,但环保毕业生的对口就业比例仍然较低,环保人才的素质水平与不断提高的环保需求相距甚远。
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很多,一方面,学生的环保意识不强,缺乏创新观念及兴趣,创新能力较低;另一方面,绝大多数高校现有的教学方式较为传统,教材建设落后,跟不上当今的环保发展形势,教育教学体制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存在很多制约因素。
多年传统的应试教育培养让学生们学会了循规蹈矩,也学会了固步自封。事实证明,环境职业教育不改革,专业教学不创新,环保职业教育输出创新人才、高标准解决各类环境问题也将是一句空话。
职业教育改革需要“蛮拼精神”
近五年来,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积极在创新驱动上重点抓好创新人才的培养,深刻认识到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将环保教育事业提到更高的层面。
第一,重视学生环境素质教育,丰富环保类课程。将提高学生环境素质列入培养计划,在制定教学计划、分配课时及教学过程中,都有意识地注重对学生的环境教育。
在开设环境必选课的同时,根据环境专业与非环境专业的不同特点,开设不同深度、不同侧重点的环保类选修课程,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环境专业知识的热情。例如,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将《环境素质教育综合课程》作为全院学生包括非环境专业学生的必选课程;另开设《工程概预算》、《清洁生产》、《产品质量管理体系》等课程供环境类专业学生选修,拓展学生在行业领域的专业知识,做到打造好更高层次的“省级环境工程示范专业”。对于非环境类专业,开设的课程以开设能够激发学生的环境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同时对于非环境类学生更容易接受和掌握的课程为主,如《环保影片赏析》课程,该课程选用能够给同学们带来强烈震撼的具有深刻意义的环保影片,引发学生对环境问题的深刻认识,进而引导他们思考如何从各自所学技术和制度上去解决和避免环境污染。
第二,强化教师队伍建设,提高环境教育的专业性。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建设对环境人才的培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在2010年已通过河北省省级环境监测与污染控制技术教学团队验收。学校在开设好相关环境类必修和选修课程之外,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把环境教育的内容与技能渗透到不同专业课程的教学中去,化整为零地让学生从中获取环境科学的知识和技能,实现环境教育的目的与目标。
此外,指导教师通过研究,把自身在科研工作中的新发现、新问题渗透到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钻研环境知识的兴趣,锻炼学生探索新知、创新发现的能力。对此,学院专门对教师特别是新进教师开展环境知识培训,强化培养教师把环境教育融入专业教学的能力。学院还通过组织开展国际交流和研讨活动、培训师资、组织编写及评介教材、宣传优秀教学成果和典型经验等方式,为创新型专业人才培养与建设做好服务工作。
第三,改革教学方法,促进理论教育同实践的有机结合。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的实践教学包括课堂实验、教学实习、实训和专业生产实习等多种方式。一方面,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将学生的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探索,老师自觉退居幕后,真正的指导实验,实现“老师为主,学生为辅”到“学生为主,老师督促”的角色转变。另一方面,提高实习效果,培养创新型环保人才。学校充分利用实习经费,尽可能的建立校内实习基地,同时,加强与相关企业的联系,实习基地的选择采取就近原则及就新原则,使学生了解实际情况的同时接触新事物,激发其环保创新兴趣。
除了环境专业方面的基础实验类实践和实习外,在校企合作方面也加以改进,努力增加学生实践机会,让其真正参与到企业的运行与管理中,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院拥有以荷兰政府亚洲援助项目“中荷水处理示范研究培训中心”实验室为龙头的多个环境教育特色实验室,拥有中央财政支持的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实训基地等多个基地,并与五十多家企事业单位共同建设了大量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通过实习实训基地的培养,极大地提高了学生解决环境问题、改善和优化环境质量的技能。在校内实训基地积极探索按企业的岗位模式设计和布置,实训期间仿真企业模式运行,使学生在实训过程中体验企业的工作环境,培养工作意识。2010年学校建成投入使用国家级“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实训基地”,不仅能满足学院内部需要,同时也能承接环保专业培训、社会培训、师资培训等职业技能培训。在校外大力开展实践基地建设,先后与秦皇岛市监测站、秦皇岛开发区环保局监测站等多家环保企事业单位建成校外实践基地。校内、外实习基地的建设从根本上改善了专业教学的条件,为学生提供了一个静动统一、讲练兼备的情景式学习环境,营造仿真职业氛围,使学生有一种亲历实践的体验,增强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了专业教学的质量。
第四,调整毕业设计与课程设计方案。课程设计与毕业设计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关键环节,但以多年来学生完成课程设计与毕业设计的过程来看,设计的内容与时间等方面存在问题。一般院校毕业设计时间定在最后一学期,从毕业设计的最终结果来看,提交的毕业设计经常流于形式化、表面化,这是因为有些工程时间比较长,短时间内对工程技术进展等无法全面了解,再加上学生面对就业压力,实际用于毕业设计的时间很少。因此,将毕业设计提前一年或更长时间,把学生也提前分配给专业老师,学生在周末或假期就可以做毕业设计,同时也可以跟随教师参加一些工程实践,收获经验,可谓一举两得。
在内容上,由于环境类专业学生的课程设计比较多,在制定计划时就要全面考虑,要求每个课程设计设置不同的侧重点,做到既保证设计内容相互衔接,又不重复。例如,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设计时应主要将设计对象定为单体构筑物,适当要求增加一些生物化学反应计算;环境工程设计实践内容重点应当放在让学生了解建设污染物处理工厂的整套程序上;而专业设计是通过前面的训练,将前几个设计综合的过程,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实用能力和独立创新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五,绿色生态校园与绿色社团两手抓。通过营造舒适优雅的校园环境,在浓郁的环保氛围下提升学生的环保意识。作为原有省级“园林式单位”称号的一所院校,学校将利用好新校区建设和专升本的有利时机,结合校园所处的自然地理环境优美,校园布局规划合理等优势,做到绿化层次分明,地面无裸露空地,常绿树与花灌木相互交融,形成四季常绿,春、夏、秋三季花香不断的校区美景。此外,学院设置绿色环保专栏,充分利用校园广播、标语等,开展丰富多彩的环保宣传教育,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文化。
校园中的青年社团组织,对创新人才的培养也非常重要。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拥有“自然之家”、“绿色青年同盟”等30多个绿色社团,从维护校园环境、保护海滩到服务企业、参与城市生态建设,从校内外到省内外都遍布了学生们的绿色足迹。学生社团在植树节、“世界环境日”、“地球日”、“世界水日”、“世界海洋日”等纪念日开展多种形式的环境宣传活动,得到多家媒体的相继报道,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
在校大学生是国家未来的建设者、执法者和管理者,他们在校时了解环境科技知识,形成较强的环境意识,进入社会将为实现我国的环境保护目标和可持续发展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作为培养人才的环保类高校,应担负起环境素质教育的重大责任, 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一定能培养出更多的具有创新性的环保人才。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