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秉承 服务产业、服务行业、服务企业,坚持正能量宣传,杜绝一切非法网络公关行为!
期刊杂志
所有栏目

公众参与:从“图纸”开始

时间:2015-03-24 16:26来源: 中华环境杂志作者:孙一江 北京红枫妇女点击: 次

字号:TT
我们做公益活动时,都希望参加的人多多益善;但在设计公益项目时,却经常单打独斗;有的公益机构负责写项目书的人,甚至没和重要利益相关方有过任何接触,完全闭门造车!这样设计出来的公益项目,公众参与度低,甚至服务对象都不买账,恐怕就在所难免了。
 
弱势群体参与
某机构为失去独生子女的家庭设计了一个公益活动:组织失独母亲一起编织手工艺品。主办方希望她们能因此走出家门,走出悲伤,恢复正常的生活。编织材料买来了,场地安排好,通知也都发下去了,活动当天,到场的失独母亲却寥寥无几。
虽不敢对活动的方式妄加评论,参与度低原因也很多;但可以肯定的是,在活动设计时,缺乏失独母亲的充分参与。
公益项目都是为了促进解决某个社会问题,设计的活动也都是为了达成这个项目目标;因此,在项目设计环节,项目的利益相关方——受益者、支持者、反对者、资源提供者等,都应该参与其中,尤其是主要受益者——弱势群体。
需求调查,是常用的参与方式;对调查结果的充分研究,对项目设计至关重要。北京红枫妇女心理咨询服务中心的流动儿童家庭教育项目,已连续实施8年,是个比较成功的公益项目。其实,2006年红枫在农民工家庭中开展调查时,关注的是进城务工女性的权益;在对调查结果的深入分析中,发现农民工家庭迫切需要解决的,是子女教育中普遍存在的“没时间、没文化、没方法”的问题。红枫根据调研的结果设计了项目中的活动;活动实施后受到农民工家长和孩子的欢迎。这个项目现已从北京发展到四川、青海、河北、湖北等地。
2015年春节前,一位失独群体的负责人找到我;他看到我在网上发布的活动信息,希望能为他们组织一个活动。春节是失独家庭最难过的时候,恰巧有一个北京市政府资助的项目需要我们协助开展活动,我们决定为失独家庭组织两场迎春活动。为了让这个敏感时期组织的活动尽可能满足他们的需求,我们首先充分了解他们的想法;针对两个群体的特点形成初步方案后,又分别反复讨论活动细节,并通过他们发动更多失独父母参与活动准备。两场活动在2月7日、8日举行。资助方要求40人参加,我们设计60-70人,实际来了将近100人。
 
“强势群体”参与
借用“强势”这个词,是因为在很多公益人眼里,基金会、媒体、政府部门等等,是资源的提供方;咱有求于人,一不留神,底气就减了3分。
我也曾经有这样的感受。在这样的心态下,会委曲求全,会敬而远之,会避之唯恐不及……就是很难有平等合作,更不用说在项目设计阶段就邀请他们参与了。而忽略他们的参与,很可能就意味着放弃这些资源。
在公益圈待久了就会发现,其实需求都是相互的,没有绝对的强势:比如基金会募了一批救灾款,需要你提供高效的灾后心理援助服务;比如媒体每天都得有新闻,需要你提供鲜活的故事;即便是政府的政绩,也可能需要你做的实事。关键是自己在哪些方面能成为对方的资源。
成都有家公益机构,成立不过5年,项目多得做不完,从来不裁员。他们的“老板”每天只做一件事:和各种基金会的人喝茶,聊天;把自己想做的事告诉对方,看看对方有没有兴趣参与;了解对方打算做什么,自己的机构能帮上什么忙。
访谈、座谈、研讨会等,都是这个群体参与项目设计的有效方式。在这个过程中,既能了解他们对项目的看法和设想,也能为项目的申请、后期的合作奠定基础。
 
公众参与
服务类的公益项目,需要足够多的服务对象与志愿者;倡导类的公益项目,同样需要更多的人参与;为便于公众参与,项目活动设计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门槛”要低。
北京一家机构为发动社会关心残障儿童、流浪儿童、孤寡老人,2014年5月设计了“爱心饺子”活动,利用周末组织大家到相关的学校、养老院,为老人、孩子包饺子。由于活动紧贴公众需求,包饺子又是人人都能参加的活动,尽管每次还要交30-50元的车费、食材费,参与者依然非常踊跃,上至75岁的老人,下至9岁的孩子,都加入了“爱心饺子”的队伍。很多人已把包“爱心饺子”变成打发无聊时光的一种方式,未婚男女结伴同行,三口之家也全体出动;常常消息发布当天,就招募到足够的志愿者。
自然,活动设计要根据机构的特长;“爱心饺子”就充分利用了自身既有的福利机构资源。
项目设计,是公益项目的蓝图;项目设计的过程中,只有各重要利益相关方都尽可能地参与其中,项目活动开展时,才会有最大范围的公众参与,甚至有意外的惊喜。
(照片由作者提供)
 
(责任编辑:admin)
  • 新浪微博

    新浪微博中华环境新浪微博
  • 腾讯微博

    腾讯微博中华环境腾讯微博
  • 公众微信账号

    公众微信账号公众微信账号
标签:
分享到:

中华环境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站原创或中华环境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华环境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授权转载,需注明“来源:中华环境网”。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华环境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邮箱:acef_jlg@163.com

文章排行榜

  • 24小时点击
  • 每月排行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