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秉承 服务产业、服务行业、服务企业,坚持正能量宣传,杜绝一切非法网络公关行为!
期刊杂志
所有栏目

NGO需要怎样的资金支持

时间:2015-03-24 16:36来源: 中华环境杂志作者:钟峪点击: 次

字号:TT
创绿中心成立伊始,我们制定了一个五年的机构发展战略规划,我想目前中国的本土NGO,特别是小型的和环境类的,做年度计划的很少,做机构长远战略规划的就更少,没有自己的计划就不可能做财务预算和分析,几乎都是看有可能申请到什么资助就做什么项目。
环境议题都是长期的,不可能一年半年就能成功改变,没有长期的有限工作计划,谈何改变的能力?
 
创绿面临的挑战和困难
所以,这就出现问题了:当资金不够匹配时,是否就要放弃有步骤的长远计划,按照资助的情况来开展工作。比如,创绿中心2015年度全年总经费预算为540万,现在能确认的只有230万,缺口达57%,这是否代表我们就不开展工作了?
    根据资助来开展工作,一个民间机构还能有计划、可持续的发展吗?这是一个关于项目与机构发展的平衡问题,是一个需要每一位NGO从业者来思考的问题。
此外,在和资助方的合作过程中,我们也遇到过一些瓶颈。
第一,后排驾驶,很多资助方是找一个执行团队按照他的意志执行项目,这是我们遇到的痛苦的事情。
第二,管理费控制在10%以内。对于这个“约定俗成”的10%,如果一个机构一年接收的资金可以达到两亿,那其中的10%,即两千万,完全可以维持机构的生存。但如果只是一个做500万的机构,当管理费只有50万时,如何去维护人员和办公费用呢?为了降低人力成本,所以要尽量招收没有经验的年轻人,或是项目结束后就大量裁员?创绿中心50%的员工都具有海外工作和留学的背景,他们甚至可以到任何外企或国际机构工作。为什么他们放弃更优厚的工资,愿意留在本土机构工作?因为我们尊重人才的社会价值!可是,如果按照预算,2015年,创绿中心要么只能留下65%的员工,要么所有员工都必须降薪。有一个观点是我一直都和资助方强调的,假设你资助100万的善款,挤压人员工资比例,那很遗憾,我们只能请到经验少,能力低的人员来执行项目,表面上人员行政成本是降低了,100万也按照计划书的工作要求完成了,但如果是一些能力、经验好的人来做,可能从项目设计、执行、影响力效果方面就会不一样,那你是希望多几万元的人员成本来把善款效益最大化呢,还是随便花完就好?我的观点是,不能有效使用善款使之效用最大化,才是对善款最大的不尊重和浪费,而不是那高出几万的人工费。
    第三,某些企业的绿洗,这样的资助我们是不愿意接受的。
第四,某些基金会里面缺乏一些专业的理解并且认同公益行业的工作人员。在项目执行过程中不尊重执行规则、忘记计划目标,或在后期不停修改前期已经接受的计划书和执行方法,这样的行为也不罕见。
 
我们希望资助伙伴“长这样”
    我们希望得到什么样的资助伙伴?
第一,重视机构整体发展。我们希望资助伙伴能为民间环保NGO行业带来可持续的推动力量,而不只是给项目限定性的支持。
第二,重视项目杠杆撬动作用。有些项目,在启动前可能需要大量的研究和调研,才能得出该项目是否能带来社会化效应的评估,或是该如何执行,才能使该项目更好地进行。但是类似的项目准备和杠杆撬动的资助,资助方能否看到亮点,从而愿意在这上面做长期的培养呢?
以创绿中心在2014年所做的“回乡测水”项目为例。这是一个没有任何资助,由创绿自我研发、自我造血的项目。我们通过根据机构和工作的需要去定制、销售测水包。同时,我们还建立了一个基于水信息共享的线上平台。当民间检测的测水数据累计到足够多的时候,它就会形成一种跟政府互动的参照,推动水质信息的进一步公开。我们会做后台的统计和分析,发起活动,让全国各地的志愿者团队交流心得,开发手机APP,随时在手机上可以查到。这个项目看上去很美,但实际上我们遇到了不少困境。2014年我们只完成了计划的60%,亏损9万多。根据财务核算,测水包卖得越多,我们亏损越多。因为这不是一个商品,不是规模化生产的,它的成本不可能降低,除了物料成本,还要考虑到人力资源、行政维护费用等成本。
第三,重视一些项目对行业的示范级推动作用,形成联动作用。
比如说创绿中心目前在做的“一杯干净水”,它是创绿中心致力于为西部山区的农村孩子解决安全用水的项目。它看上去像一个救济项目,但是我们的设计思路是有多方合作逻辑性的。首先,是公众最容易看到和了解的直接救助。我们会实地走访、调研村庄,也会与当地的NGO合作,因为他们掌握的信息比我们在广州和北京所掌握的更翔实、更真实。我们的方法是提供方法、工具、建立受害者申请渠道、建立公募平台、制订解决方案,协调各方。受益人所在地的学校、村庄、乡镇,负责提供当地的信息,申请救助。专家对每个点的水污染情况进行案例分析,提供专业的适合解决当地问题的方法、工具和指导,检测机构和设备厂商提供专业的检测和净水设备。最后政府部门会提供长期的协调,提供当地的水文情况。
由最初的自己调研、安装,自己资助,到2014年开始转换形式,“一杯干净水”创立了一套标准化的机制,做了很多协调、开发工具的工作,形成一个网络,邀请全国各地的小伙伴一起参加,这就形成了NGO的联动机制。
第四,支持机构自身在人员培养方面的工作。NGO行业有非常多能力建设的活动,但大多是一些机构做了个工作坊,各个机构间互相举办和参加。可是一个工作方法不能涵盖和应付所有工作的特点和项目。2014年,创绿中心在员工内部能力培训上花费了十万元,如果2015年资金不足,难道就应该停止内部能力培训?为此,我们更希望资助伙伴能增加非限定性的资金支持,重视公益人才的社会市场和价格,避免遏制机构的积累和创新。
 
创绿需要怎样的具体支持
    第一,我们需要非限定性的支持。一个机构可以持续运营发展,必须有长期的团队建设,以及支持机构的传播和筹款团队。任何一个NGO都应该去培养自己的筹款能力,而不是仅仅依附于基金会,将下一年的发展取决于基金会的资助上。
    第二,研发及创新支持。创绿中心希望能做一个开放式的公民实验室,进行一些实验性的行业工具的研发,从而推动行业的整体发展。
    第三,杠杆撬动型支持。如果有资金支持,下一步我们希望做公众参与式的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和空气污染。
    第四,限定性支持。我们的部分项目,如“一杯干净水”等,虽然已有自有资金,但是还需要一部分资金支持。
 
(责任编辑:admin)
  • 新浪微博

    新浪微博中华环境新浪微博
  • 腾讯微博

    腾讯微博中华环境腾讯微博
  • 公众微信账号

    公众微信账号公众微信账号
标签:
分享到:

中华环境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站原创或中华环境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华环境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授权转载,需注明“来源:中华环境网”。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华环境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邮箱:acef_jlg@163.com

文章排行榜

  • 24小时点击
  • 每月排行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