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秉承 服务产业、服务行业、服务企业,坚持正能量宣传,杜绝一切非法网络公关行为!
期刊杂志
所有栏目

低碳,不要染上浮躁病

时间:2015-03-24 16:44来源: 中华环境杂志作者:admin点击: 次

字号:TT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对环境问题的日益重视,特别是亲身经历雾霾等无差别环境事件后,大多数人开始意识到,环境问题不仅仅远在新闻的彼端,而是切切实实影响到真实的生活,于是开始寻找一种方式,能在日常生活中参与到改善环境的进程。在政府、媒体以及环保NGO的努力下,全国各地兴起绿色出行、地球一小时、垃圾分类、节约用水、降低生活能耗等活动,推动了低碳生活理念的普及,取得巨大的社会影响,不过在表面的繁荣之下,也隐含着一些问题。
    首当其冲的便是持续性较差。环境问题是人类共同面临的挑战,根源在于工业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剧增、欲望的上升和生产生活方式的无节制。而作为个体的人类,是环境问题的直接推动者和重要影响者,理应成为改善环境的主体。但是,个体的组织程度较低而思考范围有限,与解决全球性问题的要求存在着巨大的鸿沟。宣教和示范性活动的进行,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桥梁的作用。不过,生活方式的转变是个需要持续努力的过程,需要周边氛围的影响和协同进步。而恢复原来的行为相对来说就极为简单,一个人行为的回归可能会导致一个社群的回归。
      比如社区的垃圾分类工作,经过志愿者和社区工作人员的宣传示范之后,短时间内分类的比例会有提升,但是往往不超过一周的时间,分类的比例又会基本恢复原状,活动之前就会进行分类的家庭会持续性的进行分类,没有该习惯被活动“激励”了一下的家庭,在热情退后,也会恢复原有的习惯。事实上,早在2000年上海就开始垃圾分类的工作,经过多年的宣传,一般的居民都有“垃圾要分类”的意识,但是由于分类标准的多次变更、后续处理体系的滞后、周边氛围影响,使得“好麻烦”“分了类也没有用”的想法阻碍分类行为的实现,同时缺少长期分类的动机,导致前面的现象普遍发生。其中有些问题,NGO无法解决,但也并不是没有作为,把更多的精力从“大型启动活动”分配至后续持续性的“场景化劝导”中,定期组织志愿者在社区垃圾堆放点讲解具体投放要求,配合绿色账户进行分类积分采集和奖励兑换,使得垃圾分类从理念落实到行动。虽然活动没有“轰轰烈烈”,不过效果确反而有所提高。
    其次是缺少分辨性。当前的低碳宣教过度强调“更低的温室气体排放”,选择性忽视了宣教对象本身的生活背景和发展诉求。特别是在中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在人均排放量和单位GDP排放量都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情况下,依然将温室气体排放量增加视为“洪水猛兽”,执着地寻找进一步减排的空间。在某种程度上,这当然是一种进步,说明地方政府把环境问题摆在了十分重要的位置;而在另一方面,也不得不说有矫枉过正之嫌,毕竟环保的目的也是在于可持续的提高生活水平,若是寻求低水平的环境良好,岂不是舍本逐末?在城市地区亦是如此,连第一档电量都使用不完的家庭,又如何继续“低碳”?做一个极端的假设,有个家庭,家中只用一盏灯,每个月用10度电;觉得家里太暗,又买了一盏灯,每个月用20度电,这是再正常不过的情况呀。那低碳宣教应该做的是什么,让他保持在一盏灯的状况下么?甚至在一盏灯的情况下还想想有没有必要开灯,争取一个月用8度电么?还是建议他第二盏灯去购买节能灯,或者第二盏灯偶尔开开,争取一个月用18度电?“更低的温室气体排放”的比较对象应是发展的模式,而非现在的情形。增加排放不是问题,为什么增加排放才是问题。除此之外,应采用全生命周期评价法(LifeCycleAssessment)对产品的环境负荷进行分析,至少参考其从原材料采掘到废弃物最终处理全过程的思路,来对某一中间环节产品进行定性的分析,判断其是否低碳。这也需要NGO不断的充实自身,为公众传递相对全面的信息和更加客观的观点。
    再次是缺少提供公众参与的工具。NGO在社会动员方面具有天生的优势,但由于种种原因,缺少有力工具来吸引公众进行参与,对环保类NGO来说尤甚。因为环境问题的背景宏大,独立且少量的行为难以评估效果,缺少即时回馈的良好模式。IPE的污染地图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本,但迁移至生活习惯的自我改善上有一定的难度;碳排放计算器和各类低碳生活手册的准确性和实用性也有待检验,目前来说还是形式远远大于内容。缺少工具意味着缺少对照和评估,缺少对照和评估意味着行为难以内化。
    因此,开发一系列的参与工具是十分重要的,在丰田环保奖的支持下,我们也进行过这方面的探索,从气候谈判和政策、能效管理、碳金融、公众参与与低碳岗位等角度,为全国范围内选拔的20名青年低碳志愿者提供低碳领域全景式接触的机会,参照当前经济运行体系内的状况,加深对低碳概念的理解,针对所在区域内的特点开展更进一步的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很多志愿者反馈,这个活动开拓了视野,特别是有些致力于从事环保领域的志愿者表示,通过这次活动增强了信心,觉得低碳不再是一个空空的概念,而是有很多具体的事情可以做。且不论最后他们是否选择了这条道路,仅就当时而言也是对组织者莫大的肯定和鼓舞。
    低碳是一个环境问题,也是一个发展问题。它植根于环境保护,也超越了这个范畴。它追求个体“更美好的生活”与种群“更安全的未来”的统一,它是人类的自我反省,是理性对无限欲望的约束。它是如此的美好,以至于难以实现;它是如此的宏大,以至于时常会有无力之感。推动社会发展进入低碳轨道,需要方方面面的共同努力,NGO也是其中的一环。在社会需求增加、政府鼓励发展的背景下,NGO的发展迎来最好的时机,应该充分发挥“社会润滑剂”的作用,戒除形式上繁荣带来的浮躁感,不忘初心,快乐地从实质上推动低碳行动的落地实施。
(责任编辑:admin)
  • 新浪微博

    新浪微博中华环境新浪微博
  • 腾讯微博

    腾讯微博中华环境腾讯微博
  • 公众微信账号

    公众微信账号公众微信账号
标签:
分享到:

中华环境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站原创或中华环境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华环境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授权转载,需注明“来源:中华环境网”。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华环境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邮箱:acef_jlg@163.com

文章排行榜

  • 24小时点击
  • 每月排行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