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秉承 服务产业、服务行业、服务企业,坚持正能量宣传,杜绝一切非法网络公关行为!
期刊杂志
所有栏目

共益巷,让公益生活更有趣

时间:2015-03-24 16:44来源: 中华环境杂志作者:高玉聪 共益巷副总裁点击: 次

字号:TT
    盘点2014的公益创新,不得不提到公益信息发布平台“共益巷(gongyixiang.com)”的蹿红。自2014年9月正式上线,短短5个月的时间,共益巷已吸纳全国各地2000多家公益机构的入驻。这些活跃的公益机构自主在共益巷上发布活动、志愿机会、职位、问答信息,发展规模和势头不容小觑。共益巷看似建立了一个面向普通人的公益信息垂直平台,但其发力于移动端、清新的设计风格,这种以公众体验为导向的产品设计思路,有别于传统公益资讯平台,公益生态圈或在重构。
 
“共益巷”缘起
    共益巷的名字取自老北京胡同里面一条真实的巷子——“公益巷”。它北起国子监街,南止方家胡同,明时称“交趾胡同”,清宣统时称“公益巷”,沿袭至今。
    公益巷并非重大历史事件的地标,也不是哪位名人故居的所在。虽紧邻雍和宫、国子监,实则是一条再普通不过的民间小巷。在这里,你可以看到街坊四邻嘘寒问暖、串门访友,晒着太阳打牌下棋、聊家常,日子踏实热闹。寻常生活在无数条类似的街巷中上演,构成社会图景。人们每天从各自的街巷出发,演绎社会生活。这条长188米,宽4米的小小巷子汇聚了个体,联结着社区,亲切又有活力。
    公益即公共利益,理应人人关心,人人参与;于社区中,于生活内。有感于此,我们取名“共益巷”。
 
公益是一种生活方式
    今天提到公益,很多人会狭义地理解为一小撮带有道德优越感的专职公益人的专业行为,或是有钱有闲的富人才能享受的高尚活动。但公益不该只是如此,社交本就是每个人的刚性需求,发现和探索亦是人的本能。公益对普通人而言,是拓展生活空间、参与社会生活、感知世界不同纬度的一种生活体验,也是疏导人性中本就存在着的爱与善良的重要途径。作为提供专业服务的公益组织,在为受助群体提供专业服务之余,本就有责任倡导公众了解、参与、改变受助群体的现状。适度开放公众参与和体验的环节,沙龙讲座、徒步暴走、音乐戏剧、试吃体验…这些日常生活中稀松平常的画面皆可成为公益的场景。
    总结“共益巷”上受到网友追捧的公益活动,有两大共性:参与感和内容的趣味性。例子一:上海“做你的眼睛”团队发起的陪视障人士跑步活动,先后得到了六十几位网友的支持。跑步本就是一项健康的运动,通过陪视障认识跑步,志愿者们获得了走进视障人士黑暗世界的机会;也鼓励视障人士们勇敢走出家门,走入社会。例子二:Farmer4,4个返乡青年用互联网营销模式再造故乡,为家乡的农户带来收益。通常助农扶贫类项目比较传统枯燥,离“我”的生活比较远,但这四个青年人用颇具参与感的方式,征集体验员“哈荔官”,为他们的农副产品测评。从包装设计到产品试吃,还未生产就引入网友参与,把普通的荔枝酥做成了时髦的爆品。
    参与公益,除了体验公益活动、成为志愿者,全职公益人也不失为一个好选择。IT、产品经理、财务、传播、筹款、行政、市场、公关、设计、网店运营……从“共益巷”上可以看到,公益领域对于人才的需求触及各个专业,薪酬也逐渐公开透明,并不输于商业领域。将公益转为事业,既能获得一份稳定的收入,还能实现个人的价值。
 
打破圈子走出信息孤岛
    然而公众有参与公益的意愿,为何公益组织还常喊“缺人”?在各类公益QQ群、公益微信群、公益网站找观众、招志愿者、聘全职工作人员,却收效甚微。常有公益人困扰信息越发达,找人越无助。而另一方面,很多公众也投奔公益无门。究其根本原因,公益组织建立了太多“信息孤岛”。
    “共益巷”的创办就是为了整合这一个个独立的“信息孤岛”,弥合供需两端信息的鸿沟,建立一个连接公众与公益服务的垂直型平台。公益组织可以在“共益巷”上自主发布活动、志愿机会、全职岗位的信息,主动解答网友公益困惑,集中呈现在公众视野中。公众只需按个人喜好搜索和响应公益组织的需求,如有困惑,只要在“益问”频道提问,即有公益前辈为其解答。为了满足公众的使用习惯,共益巷发力于移动端,将公众从感兴趣到报名参与或提交简历,过程缩短至3秒钟,一键报名、一键投递简历!同时,基于“共益巷”的联系人管理系统,公益组织可以实现找人-管理-分类-群发邮件个性化推送,一揽子解决公益组织的核心困境。这是一个信息碎片化的时代,共益巷轻便的满足了公众和公益组织的完整需求。
    如果将“共益巷”比作一个健康的公益生态系统,那么公众就是这个生态里的原住民;公益组织是森林,持续提供维持生态的植被;企业是阳光,给整个生态带来更多的能量,同时,公益组织和企业的结合会制造更多公益氧气;媒体是空气,让原住民触及公益信息。
    既然是公益生态,与媒体合作突破狭义公益的小圈子,也是共益巷的重要方向。作为生活化的普及,我们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每周三开通“公益叨叨电台”,以接地气的方式将公益植入大家的生活中。“如何在家中堆肥”、“旧牛仔裤如何改造”、“如何保护城市中见到的野生动物”、“身边的环境友好产品”…… 作为深度对话,我们和第一财经网开设专栏《对话:问题解决者》,寻找社会变化变革的创新力量;作为公众倡导,我们和辽宁卫视《归来》节目合作,为“共益巷”上关注留守儿童问题的公益组织提供电视媒体的合作机会,唤起公众对陪伴教育的关注。这些都只是我们合作的探索,让公众参与,才是我们的核心目标。
    “共益巷”联合优酷公益、当当网、新浪微公益、知名媒体人邓飞联合发起的线上线下互动的“益·读”读书会,每期邀请一名公益大咖推荐一本好书,结合自己的公益经验进行分享。 
   
以用户体验为导向,释放公众参与机会
    在移动互联时代,我们要时刻带着以用户体验为导向的思路策划公益活动。发起一个活动之前,先问四个问题,我们要解决什么问题?我们的目标受众是谁?他们喜欢玩儿什么?他们喜欢在哪儿玩?
    举个例子,圣诞节前,我们与国际爱护动物IFAW在移动端以HTML5的形式发起了“送喵小姐圣诞礼物”的线上活动,倡导车主们在冬天开车前敲敲汽车盖,以保护躲在汽车盖里御寒的流浪猫咪可以及时逃离。这个活动在平安夜前通过项目官员个人的微信在朋友圈传开,仅一晚的时间就转发了32,000余次。据了解,曾有人在自己的朋友圈转发了7次。回顾这次活动,我们选择了一种很“轻”的方式,回应了在冬季频发的流浪猫咪意外死于汽车发动机的问题,结合时下流行于微信的HTML5这种互动的形式,激发年轻人主动转发。
    2015年,共益巷将继续拓展公益边界,愿与公益伙伴、企业、媒体携手,把公益打造成参与、好玩、不孤单的新生活方式,为公众带来更极致的公益体验。
 
(责任编辑:admin)
  • 新浪微博

    新浪微博中华环境新浪微博
  • 腾讯微博

    腾讯微博中华环境腾讯微博
  • 公众微信账号

    公众微信账号公众微信账号
标签:
分享到:

中华环境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站原创或中华环境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华环境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授权转载,需注明“来源:中华环境网”。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华环境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邮箱:acef_jlg@163.com

文章排行榜

  • 24小时点击
  • 每月排行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