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秉承 服务产业、服务行业、服务企业,坚持正能量宣传,杜绝一切非法网络公关行为!
期刊杂志
所有栏目

库布其沙梦:吹尽黄沙始到金

时间:2015-03-23 16:02来源: 中华环境杂志作者:匡春凤点击: 次

字号:TT
    一提到沙漠,没去过沙漠的人,大多会因为“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诗词,想象沙漠是雄浑壮观,充满诗意的。而久居沙漠的人,却感觉不到这样的浪漫。
  久居北京,对过去春夏之季常刮的沙尘暴一定记忆犹新,漫天黄雾,口眼难睁。这沙尘暴的沙源之一,就来自库布其沙漠。库布其沙漠距北京800公里,是中国第七大沙漠,也是距北京最近的沙漠。它像一条黄龙横卧在鄂尔多斯高原北部,横跨内蒙古三旗,它总面积达1.86万平方公里,是北京沙尘暴的三大源头之一。
  《库布其沙梦》描绘了当年29岁的王文彪带领自己的团队,从修筑第一条穿沙公路至今,26年来坚持不懈地种草植树,把曾经寸草不生、漫天黄沙的荒漠变成绿洲沃土的真实故事。26年来,王文彪所在的亿利集团投入100多亿元,绿化了5000多平方公里的沙漠,相当于中国国土面积的万分之五。多年的治理,不仅涵养了当地的水源,而且改善了区域生态环境, 提高了生物多样性,出现了绝迹多年的狐狸、胡杨等珍稀动植物。土壤湿度也在增加,甚至出现了‘大面积厘米级’的土壤迹象。而按照规律,靠自然恢复增加一厘米的土壤需要1万年的时间。不仅当地的生态系统得到初步恢复,刮向北京的沙尘暴也被遏制了,这一生态价值是无法估量的。
  在王文彪年少时的记忆中,有着“死亡之海”之称的库布其沙漠一年到头黄沙肆虐,他的生活也是终日与沙为伴,修建第一条穿沙公路时,修路工人编出了“清汤挂面碗底沙,夹生米饭沙碜牙”的顺口溜。“现在你再到库布其,尤其是夏天,曾经的黄沙已经被绿色覆盖,水草丰美、绿树成荫。”王文彪说。
  “社会的发展和繁荣,无疑需要注入正能量。”作者亦农谈及创作过程时表示,“选材标准只有一个,那就是感动自己。”他认为,这本书其实并非一个人物传记,而是一部英雄群像。亦农坦言,在创作过程中,三下北疆,行程数万公里,走访百余人,王文彪及其伙伴们不肯向恶劣生态屈服的精神,令人感动。因此,亦农希望读者能够透过此书,看到一群为治理沙漠而努力拼搏、默默奉献的英雄的故事。
  作为《库布其沙梦》一书的主人公,王文彪坦言,“在26年前,没想过要治理沙漠,只是想让沙漠里的野草不要死掉,后来随着对沙漠的研究越来越深,才亦步亦趋地到了今天。”王文彪表示,在过去连吃饭都是一嘴沙的日子里,老百姓对生态环境的期盼其实很简单,就是能够晒上太阳、看到月亮、听见蛙声、闻到草香,这就是最简单的幸福生活。
  当下,大家都在谈经济新常态新机遇,谈“中国梦”。对王文彪来说,他的新机遇就是“生态环境经济”,“我们既想做好生意,也想做好生态。挣一份绿色、生态、体面、长远的钱。”未来10年,王文彪要变治沙为“智沙”,把沙漠变成金子,沿丝绸之路种13亿棵树。
  梦想人人都有,行动方能成真。与其在别处仰望,不如在这里并肩。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国梦”,是“宁可不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为了实现这个梦,需要以公众需求为本,共同参与治理,合众人之私,成天下之公。 
 
(责任编辑:admin)
  • 新浪微博

    新浪微博中华环境新浪微博
  • 腾讯微博

    腾讯微博中华环境腾讯微博
  • 公众微信账号

    公众微信账号公众微信账号
标签:
分享到:

中华环境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站原创或中华环境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华环境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授权转载,需注明“来源:中华环境网”。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华环境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邮箱:acef_jlg@163.com

文章排行榜

  • 24小时点击
  • 每月排行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