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黑塞在其散文《魔术师的童年》里这样说:
“幸运的是,和大多数孩子一样,我早在进学校之前就已经学会了对于生命最不可缺和最有价值的东西。我的先生们就是苹果树、雨和太阳、小河和森林、蜜蜂和甲虫、牧神潘恩和外祖父宝藏箱里会跳舞的神像。……我常常觉得,所谓现实,不过是大人们所做的无聊的约定,对于这样一种现实,我早就怀着一种既害怕又轻蔑的不满,和一股热切的愿望,要对它们施以魔法,叫它摇身一变就更招人喜爱。”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时,整个德国处于狂热之中,知识分子们也在使劲鼓噪,黑塞却写了大量文章反对战争。就此在官方眼里黑塞成了卖国贼,以前的老友视他为洪水猛兽,唯恐避之不及。战后,帝国被推翻,希特勒上台,预见到德国终将再次发动战争,1923年,黑塞放弃德国国籍,入了瑞士国籍,在其流亡期间呼吁国际社会抵制希特勒德国。这是一种什么精神?套用一位伟人的话:这是一种国际主义的精神,一种共产主义的精神。
黑塞为什么能脱离低级趣味、脱离狭隘的民族主义,最终被国际社会所认可?前面所引的黑塞文章大概能说明一些问题了。大多数人在儿童时期热爱自然、探究真相,一旦成年,就被一种叫做现实的东西所诱惑,人云亦云、罔顾真理;有人甚至不惜背弃真理、为虎作伥,最终陷于万劫不复之境地。一个人,当他身上童趣的东西、真性情的东西越少,势利的、虚伪的东西就越占据上风,最后为利益所驱使,为政者不免要欺瞒百姓,为文者要替独裁者摇旗呐喊,为武者不惜大开杀戒,这种人离地狱也就是咫尺之遥了。
寻常庸众作不了如此大恶,庸庸碌碌也就为五斗米折腰罢了,但因为少了自然情趣,缺了人最本真的一块,精神不免困顿萎靡,生活中又现实得可怕。这样的人若是管环保,环境污染只是一些数字,他根本不会感同身受,要他有事业理想就过于为难他了。
上世纪30年代,另一个获诺贝尔文学奖的德国人托马斯·曼这样评价黑塞:他代表了一个古老的、真正的、纯粹的、精神上的德国。这根脉络,从歌德、康德到黑塞一直延续着,恰好给出了这个两次世界大战的战败国何以能傲视群雄的说明了。
(责任编辑:admin)
中华环境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站原创或中华环境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华环境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授权转载,需注明“来源:中华环境网”。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华环境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邮箱:acef_jlg@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