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加大依法治理力度和重视发展质量为内容的变革,正在掀起涉及到社会生活各方面的系统升级,这场全面升级所带来的红利将惠及整个社会。
两会释放出的信号,现在已经得到了验证。目前,一场比三十年前的改革开放更加艰难、更加深入、时间更长的变革,已经拉开了序幕,以加大依法治理力度和重视发展质量为内容,正在掀起涉及到社会生活各方面的系统升级,使变革的红利惠及整个社会。
生态文明大时代
政治局3月24日的会议是个佐证。
此次中央政治局会议上首次提出“绿色化”,主媒点赞到“让人耳目一新”,这是继十八大提出的“新四化”——“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之后新添加的理念,政治局同时将其定性为“政治任务”。
至此,“新四化”成为“五化”。别小看添加的这“一化”,官方的解释是:
“绿色化”,首先是在经济领域,它是一种生产方式。即“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有着“经济绿色化”的内涵,而且希望带动“绿色产业”,“形成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增长点”。
同时,它也是一种生活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向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方向转变,力戒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 并且它还是一种价值取向,“把生态文明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人人、事事、时时崇尚生态文明的社会新风。”
其实,“绿色化”不是凭空提出的。十八大首次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并列,其目的是以“五位一体”的文明建设构架确保“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实现“美丽中国”。在此之后的今天提出“绿色化”被解释为是生态文明的具象抓手。也就是说,我国今后的发展,政治、经济、文化建设都必须“贯穿生态文明”理念。
生态文明建设终于告别了“部门工作”的范畴,成为全国一盘棋重点工作。这是多少环保人、社会精英常年奔走呼吁、为之奋斗的理想方式,今天我国的决策者从顶层设计将生态文明明确要从生产、生活方式,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贯彻;而且把生态文明作为深化改革的切入口,以法治和制度为其保驾护航;同时充分运用改革开放的红利,走出过门,借鉴国外经验,寻求国际的合作。
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建设等待了三十多年,今天终于脚踏实地地从理论的讲坛上、从社会精英的担忧中、从部门工作的圈子里,从利益集团讨价还价的争吵中走进了社会生活,迎来了唱主角的大时代。
经济成长的烦恼
凭心而论,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建设是随着经济发展而出现的,世界发达、发展中的国家谁都没有绕开过这个坎。我国的失误是没有利用好后发优势的红利,浪费了发达国家已经出现过的前车之鉴。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快速发展,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令人刮目相看。但现在越来越清楚地看到,这是发展中牺牲了许多东西换来的,最大的牺牲算是资源与环境了。多年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经济在翻两番、三番中发展,环境在慢慢被蚕食:
全国74个按新的空气质量标准监测的城市中,达标比例仅为4.1%;全国1.5亿亩耕地受污染,四成多耕地退化,水土流失面积占国土面积近三分之一;森林生态系统退化严重,土地沙化、石漠化仍然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受严重污染的劣V类水体比例达10%左右。
习近平多次强调,“我们在生态环境方面欠账太多了,如果不从现在起就把这项工作紧紧抓起来,将来付出的代价会更大。”
环境与发展的矛盾已经十分尖锐,一方面,我国现在经济发展,能源和原材料生产供应能力、交通运输能力积聚增加;另一方面,能源、水、土地和其他重要资源越来越有限,资源的约束显现比过去任何时候都强烈,成为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瓶颈。
这仅仅是环境方面的挑战,我国还面临着能不能实现协调发展,能不能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能不能协调社会利益关系、化解社会矛盾、在社会稳定的环境当中,继续推进现代化建设的多种重大挑战。
专注于宏观经济、经济政策、经济理论研究的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王梦奎教授早前说过,这是“成长的烦恼”。
环保是必然的选择
同是研究宏观经济政策的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最近撰文,为我们打开了我国经济“成长烦恼”的记忆:党的十三大、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很长一段时间,延续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的总布局。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我国经济 “黄金发展期”特征显现的同时,出现了收入差距拉大、社会分层凸显、社会结构变化等新情况。为此2006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将社会管理创新为核心的社会建设提到新的高度,总布局也由“三位一体”扩展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而后我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随着经济规模不断扩大,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的弊端凸显,经济发展中高耗能、高污染、高成本问题以及由环境恶化引发的种种社会问题成为制约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影响着社会和谐稳定。于是,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进一步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局的高度,明确提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
这个轨迹让我们看到生态文明成为主角的背景,也看到我国政府有能力应对发展中的问题和矛盾,即从建国之初全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到丰富百姓的精神世界、文化生活,再到建设生态文明、改善人居环境,都没有偏离执政为民的理念。现在强调政府从全能型无限型转向服务型,告别以GDP的龙头指标作用转向倡导和推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求从粗放增长转向集约增长,使我国的发展导向更加适应于人的全面发展。
工具箱里的调结构
做纸媒的人十分看重印刷质量,而做环保纸媒不仅看重质量,也看重绿色环保。
三月中的一天,北京在轻微扬沙中露出透亮的天空。在已经从市内搬到亦庄开发区的北京新华印刷厂的宣传墙上,我们看了有关绿色印刷的介绍,印厂的吴中斌说,他们的生产中90%的教材和儿童读物是绿色印刷,这部分占到生产总额的40-50%。吴还说,作为原国营体制的老企业,其实他们生产中主要材料油墨用的都是大豆环保材料,应该说已经具备全面绿色的条件。
我国是印刷大国,全国有各类印刷企业10万家,从业人员300多万人,其总产值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2.5%强。数字技术出现后,随着电子商务平台、云印刷等概念的引进,印刷业还会更加长足发展。对印刷企业原稿、胶片、印版、油墨、润版液、上光液和印机洗涤液8种有毒有害工种,以及其工艺过程中产生的固体的、液体的、气体的污染,尤其是残留在印刷品上有害物质,新闻出版总署和环保部于2011年下发了共同开展实施绿色印刷工作的决定,明确绿色印刷是指对生态环境影响小、污染少、节约资源和能源的印刷方式,范围包括印刷的生产设备、原辅材料、生产过程以及出版物、包装装潢等印刷品,涉及印刷产品生产全过程,以期实现节能降耗、环境友好。决定要求到“十二五”末基本建立绿色印刷环保体系,力争使绿色印刷企业数量占到我国印刷企业总数的30%。绿色印刷实施以来,目前全国已有数百家家印刷企业通过了绿色印刷认证,占全行业比例并不高,据业内人士说,由于不是国家强制,又有认识上的差距,绿色印刷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的大印刷厂,小印刷厂还很难进行。其实,决定也有另一层含义。实施绿色印刷,引导部分优秀企业通过技术升级,达到合格的标准;对那些不能达标的企业,通过不断扩大绿色印刷的品种被淘汰出局,最终实现印刷产业的结构调整。
印刷行业仅是工业产业的一隅, 相信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深入,包括印刷业在内的工业产业将全面加快。用上李克强总理在今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所说工具箱的生产转型、技术升级的工具,以配合降耗、减污,经济提质。
环境账怎么还
不只是印刷产业,整个工业制造业、国民经济发展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创新动力不足、产品附加值低、产能过剩严重、高段人才匮乏、资金投入短缺、资源环境紧张、运营环境恶化等等诸多问题,在环境的倒逼下,必须转型升级,以偿还多年的欠账。
这个账有多少?主管部门、专家、学者一直核算,但谁也说不清环境质量的恢复到底一共需要多少钱。今年两会记者会上,环保部长陈吉宁说,未来几年,中国的环保投资需求非常大,大概在8万亿元至10万亿元的水平,而且这个投资没有重复建设。
而在刚刚过去的三年,全社会环保投资每年大概已经新增1000亿元。
最近国家气象局原局长秦大河在今年的博鳌亚洲论坛上,悲观地说:“10年内仍难治好雾霾。”
秦大河认为,我国能源结构仍然以煤炭为主,国家费了很大劲才将煤炭在能源消耗的占比从70%降到现在的66%,本世纪中叶将降到55%左右。煤是二氧化碳排放的主要来源,煤的问题短时间解决不了,雾霾也难以治理好。
据介绍,我国早在1950年11月就开始全程观测轻雾、雾和霾。综合这些年的数据分析,每一次雾霾出现都和经济发展紧密联系。最近雾霾问题严峻,大量燃煤是主要原因。中国去年的燃煤量是41亿吨,产生了大量二氧化碳、二氧化硫以及颗粒物的排放,造成空气污染等问题。秦大河认为,要解决雾霾,必须要降低每一样产品的能源消耗量。单位GDP能源消耗量如果能够降到三分之一、四分之一,就需要有重大发明。在秦大河看来,治霾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政治经济社会问题,现在对改变能源结构不仅有着急迫的需求,有切实行动的期待也更加迫切。
即将出台的“水十条”还没露面,就已开出了2万亿投资大单,到2017年前要消灭劣五类水,到2020年将城市黑臭水控制在10%以下。重点发展领域是污水处理、饮用水安全、黑臭水体、工业废水污染、农业水源污染。一位曾长期在国家环保部门主管业务工作现为中国环保产业协会的专家说,今后水的治理更加注重水环境质量的提高和水生态的恢复,而不是原来单纯的水污染治理。他还说,2万亿,甚至未来几年的10万亿治理资金现在全靠政府拿是不现实的,需要市场更加开放、产业政策更加合理、科学,以吸引民间的、国外的、市场的资金一起来补这个缺口。2013年7月,做高端餐饮的湘鄂情在中央出台“八项规定”后开始寻求转型,知情人说 ,恰逢国务院8月份印发的《关于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的意见》,确立了节能环保产业到2015年总产值达4.5万亿元,并力争打造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有点政治敏感的湘鄂情嗅到了其中的商机,公司拟出资2亿元收购中昱环保51%的股权。但是对于这次驴唇不对马嘴的转型,业内业外并不看好。两会前,受《穹顶之下》影响,18支环保概念的股票同时涨停,说明环境治理产业正迎来勃起的春天。
这位专家说,今后环境治理要靠进入环保产业的企业家的社会责任意识,谁的资金充足、谁可以接受微利、谁能耐得住长时间的治理周期,谁才能与环境质量提高一起获利。
看来环境质量提升的大市场是容不下投机者的。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