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公益”将公益事业主体一分为三:公益项目发起和执行方、捐赠方、公众。而米公益手机App就是药引,利用移动互联网高效连接性、广泛互动性、透明传播性成为链接这三大主体的桥梁,具有项目发起、项目捐赠、群体监督功能,充当公益项目的“媒婆”。
《2014年度中国民间公益透明榜单》近期在深圳发布,榜单显示我国民间公益组织的透明指数平均值为27.87,处于“不及格”水平。一石激起千层浪,一时间关于民间公益组织的讨论不绝入耳,在信任缺失的大环境下,我国公益事业该何去何从?
效率问题、透明度、参与度是如今阻碍中国公益事业的三大顽疾,如何解决这些难题呢?由分别来自清华大学、北大管理学院两位研究生创办的“米公益”开出的药方是将公益事业主体一分为三:公益项目发起和执行方、捐赠方、公众。而米公益手机App就是药引,利用移动互联网高效连接性、广泛互动性、透明传播性成为链接这三大主体的桥梁,具有项目发起、项目捐赠、群体监督功能,充当公益项目的“媒婆”。
发动公众提高效率
在传统公益活动中,捐赠方想要做成一件公益项目,必须亲自寻找公益需求,然后对项目进行调研、评估,再甄别项目执行方资质。到了执行阶段,捐赠方需要跟执行方持续沟通,监督资金运行情况。从成本角度看,这种方式无疑浪费了大量人力、物力、时间成本。相关统计数据也表明,全球公益组织运营成本居高不下,普遍占捐款比例的10~25%之间。在米公益App平台中项目发起方(亦为执行方),通过米公益APP平台发起公益项目。公众可以通过App查看发起方的详细资料以及此项目的调研、执行方案、物资需求等具体内容。项目能否在米公益平台公开筹集资金完全取决于公众投票。
群体决策通过该项目后,它才可以在平台上公开募集资金。最后,捐赠方通过米公益平台寻找符合条件的上线项目进行捐赠,这时作为“媒婆”的米公益就完成了匹配任务。这一系列过程中,“药方”发挥了其功效,极大节约了捐赠方与执行方的沟通成本。
需求量化信息公开化
传统公益最让人垢病的莫过于透明度问题。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在米公益平台里,发起方在项目进行时必须在平台上发布项目反馈,以便公众与捐赠方监督。所有上线项目的物资需求由米公益团队进行量化处理,这样做的好处是:公众不管从线上(项目反馈)或是线下实地都能更直观了解项目成效,从而找出项目执行中是否存在猫腻。
曾经有一个扶贫项目,某组织在项目执行时只将一半的物资送到受助者手中,当地一热心教师通过米公益App得知应发物资数量后,立即向米公益进行举报。米公益团队与执行方严正交涉后,该组织不得不立刻将另一半物资全数发放。
优胜劣汰倒逼公益专业化
公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一个有优质执行方案的项目才能被投票通过,从而上线寻找资助。有清晰项目反馈,做出良好活动效果的公益组织才能获得捐赠方的青睐,从而顺利筹款。
通过米公益这一“媒婆”,优质项目及其发起方公益组织将会获得更多发展机会,而资质、行动能力差、不透明的公益组织将会被群众与捐赠方抛弃。这种机制能极大倒逼公益组织朝专业化、规范化方向迈进。
全民公益快乐参与
通过米公益App,广大公众能够更方面快捷地找到感兴趣的公益项目,轻轻松松用手机参与项目上线决策,监督项目执行,甚至直接投身于项目执行、捐赠物资。米公益是带来快乐的“媒婆”,通过轻度娱乐化捐赠过程,趣味健康、公益知识模块,让更多人参与其中。目前,米公益已经拥有了大批忠实用户,他们亲身参与每一个公益项目的审批、筹款、监督过程,成功推动了大批公益项目执行。
在今年结束的两会上,李克强总理提出“互联网+”计划——用互联网助力传统产业,笔者相信创新2.0时代的普通公众不再仅仅是科技创新的被动接收者,而是在知识社会条件下的创新主角,直接参与公益活动全程。乘着“互联网+”计划的春风,依托移动互联网的“米公益”模式必将深刻地改变公益事业发展轨迹。
(责任编辑:admin)
中华环境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站原创或中华环境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华环境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授权转载,需注明“来源:中华环境网”。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华环境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邮箱:acef_jlg@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