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强劲环境政策推动下,环保产业在未来一段时期将保持年均15%-20%的增长率。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的意见》,到2015年环保产业产值达4.5万亿元,若以年均增长率15%计算,预计到2020年环保产业产值为9.05万亿元,将会极大促进经济增长,创造更多就业岗位。
环保产业被联合国认为是绿色经济的核心产业部门。2012年国务院发布的《“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国发〔2012〕28号),提出了“十二五”期间发展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包括节能环保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生物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和新能源汽车产业,节能环保产业成为国家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首。2013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的意见》(国发〔2013〕30号)也指出建立统一开放、公平竞争、规范有序的市场秩序,使节能环保产业产值年均增速在15%以上,到2015年,总产值达到4.5万亿元,成为国民经济新兴支柱产业。
2015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强调,我国节能环保市场的潜力非常巨大,要把节能环保产业打造成新兴支柱产业。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在要求,是推动控污减排,发展绿色、低碳、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抢占未来国际产业竞争制高点的战略选择。
环保产业定位现实意义重大
环保产业是全球产业绿色增长的重要力量。从国际来看,节能环保产业已成为国际竞争的战略制高点。节能环保产业在全球范围内有着巨大市场,是全球高新技术产业新兴增长点和投资热点。据统计,世界环保产业市场规模的年均增长率近8%,远超世界经济增长率。目前美国、日本和欧盟的环保产业产值占到全球的87%,并以高于GDP增长率1-2倍的速度发展,环保投入占同期国民生产总值的2%以上,同时环保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份额持续上升,几乎占到国内生产总值10%-20%以上。以美国为例,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经济增长带来的环境问题迫使美国政府从战略角度培育环保产业,到2010年美国环保产业总产值达到3570亿美元,吸收就业人数539万人,预计到2020年产值达到4420亿美元,吸纳就业人数638万人。可预见环保产业将成为全球经济增长与充分就业的重要力量。
我国产业绿化转型离不开环保产业发展。随着我国工业化的进程加快,经济体制改革带来的“改革红利”基本释放完毕,环境污染与资源消耗带来的高额代价又使得资源廉价的“红利”即将消失,传统高耗能、高污染的生产不再适应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节能减排的要求直接推动环保行业发展。在目前环境保护倒逼产业转型机制下,我国以重工业为代表的传统产业结构受到挑战,而以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代表的新兴主导产业集群快速成长。环保产业作为跨产业、跨领域、跨地域,与其他经济部门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综合性新兴产业,带来的绿色能源、绿色产品以及绿色技术能够为传统工业转型提供强力支撑,促进环保新兴产业与传统污染产业的耦合发展是推动传统产业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要途径。
环保产业逐渐成为我国绿色经济发展的核心部门。我国环保产业增长速度较快,已经表现出明显的拉动经济增长和提高就业的能力。根据《第四次全国环境保护相关产业综合分析报告》,2011年我国环境保护相关产业从业人员达到319.5万人,年营业收入30752.5亿元,年营业利润2777.2亿元,年出口合同额333.8亿美元。与2004年相比,2011年我国环境保护相关产业的从业人数增加了100.3%,年平均增长速度为10.4%;营业收入增加了572.6%,年平均增长速度为31.3%;营业利润增加了605.1%,年平均增长速度为32.2%;出口合同额增加了439.3%,年平均增长速度为27.2%。
同时,我国环境保护相关产业营业收入占同期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由2004年的2.8%上升至2011年的6.5%。预计到2015年,我国技术可行、经济合理的节能潜力超过4亿吨标准煤,可带动上万亿元投资;节能服务总产值可突破3000亿元;产业废物循环利用市场空间巨大;城镇污水垃圾、脱硫脱硝设施建设投资超过8000亿元,环境服务总产值将达5000亿元。此外,环保产业指数累计表现和年化收益能力显着优于市场核心指数,以2013年熊市为例,环保产业指数为31.73%,体现出市场资金对于环保产业持续看好。
发展环保产业是“十三五”实现环境质量改善目标的客观需求。改变我国环境污染的严峻形势,环保部门提出“坚决向污染宣战”,着力抓好大气污染防治、水污染防治、土壤污染防治三项重点工作。2013年下发《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简称《大气十条》),以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大力培育节能环保产业为主要措施之一,预计5年达到1.7万亿元用于改善当前大气污染状况,年均3400亿元,中央财政总投资2700亿元,也就是年均超过500亿元。根据相关机构提出,大气治理行业已成为“大气十条”发布后最大的受益者,预测到2015年我国环境监测仪器行业市场规模将超过300亿元,比2011年增长了将近2.4倍,到2020年废气治理投资额将达到435.8亿元,以期达到2017年大气污染物控制目标。
除此之外,《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目前已获国务院常委会通过,不久将对外发布,预期将投入2万亿开展水污染治理,再生水、膜技术和工业废水治理等行业发展态势乐观。此外,《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也正在制定中。三大行动计划的实施必然带动水污染、大气污染和土壤污染治理等环保行业强势发展,确保从根源上改善我国环境质量,控制污染物的排放和防治生态破坏。
“十三五”是环保产业加速发展的机遇期。定位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支柱产业,环保产业引起政府高度重视。近些年来,相关指导意见、发展规划和措施等利好环保市场的政策纷纷出台,包括三大行动计划相继推出,财政部推行的PPP(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第三方治理等,表现出政府对环保产业大力扶持的决心。另外,环保投入不断加大,2011年环保投资为6026.2亿元,环保投资对环保产业产值的拉动率约为5.1。“十三五”期间,随着环保投资力度的进一步加大,环保产业将会进入全新的可预期的持续增长周期。据分析,在强劲环境政策推动下,环保产业在未来一段时期将保持年均15%-20%的增长率。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的意见》,到2015年环保产业产值达4.5万亿元,若以年均增长率15%计算,预计到2020年环保产业产值为9.05万亿元,将会极大促进经济增长,创造更多就业岗位。
环保产业的三大政策短板
环保产业是典型的政策驱动型产业部门。“十二五”以来,我国从法律法规、产业发展指导意见、产业规划、财政税收、投融资以及管控约束等多方面培育和推动环保产业发展。但是,环保产业发展政策在促进产业发展过程中仍存在以下问题。
市场化手段弱。现阶段,我国环保产业发展已经由单纯的环境保护产品生产日益转化为以环境保护服务带动环境保护产品生产的全产业链发展阶段。但是过低依赖政府以及非市场化的竞争手段,直接阻碍了我国环保产业市场化进程。如我国五大发电公司占据国内发电量50%以上,但脱硫脱硝任务通常都由下属大气治理公司完成,专业化的竞争者根本无法进入市场。“谁污染,谁治理”仍是工业废水自行治污的主要模式,国内很多自来水而非专业公司涉足污水处理领域,导致了治污市场化的程度偏低。另外,统计发现2013年全国土壤修复项目数量总计42个,虽然业主为政府的项目数量为19个,业主为企业的项目数量多达23个,但资金来源多数仍为国家专项资金。
政策措施力度小。环保产业的推动具有跨领域跨部门的属性,且需依靠具有明显导向性的政策法规发展,但目前我国环保产业涉及主管部门过多,导致权责分散,政策法规相对分散,使环境保护产业发展受到影响。原有的相关法律规章体系不完善,造成大量民间资本进入环保产业领域困难,以及企业治污设施未建或已建未运行,或运行效果不良等现象发生。据2010年中华环保联合会对全国18个重点流域工业园区调查结果显示,其中13个工业园区配备了治污设施,但大多形同虚设,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
政策实施效果不够强。目前我国环保企业数量多,但尚未形成规模效应,产业集中度较低,对国民经济贡献率仍然有限,整个环保产业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据统计,2011年全国环境保护产品和环境保护服务营业收入占同期GDP比重不足1%,规模以上环境保护服务工业企业利润率仅为7.6%,环境保护服务企业利润率仅占到全国第三产业的8%。尽管水污染和大气污染治理行业已初具规模,但仍存在专业自主研发能力较差、自主创新能力薄弱以及设施运行达标率低等现象。与水污染和大气污染相比,我国工业固废投资额占整个环保行业比重较小,2011年上市公司固废业务年产值最大的不超过4亿,占整个环保产业比重不超过1%。
政策机制创新助推环保产业发展
面对我国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环保产业发展机遇,将为环保产业长期快速发展提供保障。建议“十三五”期间政府高度重视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同时从完善政策评估机制、监管执法机制、产业统计制度、投融资机制和市场经济机制等方面强化政策机制创新,助推我国环保产业升级发展。
建立战略政策环境评估机制。战略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往往带来的是长远的、根本性的环境影响,建立战略政策的环境评估机制的主要目的是坚持预防为主的原则,防范战略政策实施可能产生的重大潜在环境危害,形成环保优先的制度环境。建议“十三五”时期以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为基本出发点,针对国家有关发展战略、专项规划、产业政策以及财政、税收、经融、价格和土地等政策,全面分析政策所依存的制度、法规、体制以及政策执行者的能力、所能获取的资源等,识别出决策机制中可能存在的不足,评估战略规划和政策措施是否满足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要求,从而建立起统筹社会、经济、环境的战略政策环境评估机制。
强化环境监管执法机制。围绕新《环保法》的实施,加强法规、标准制定,严格环保执法监管,严肃查处各类环境违法违规行为,加大惩处力度,形成倒逼机制,促使企业加强污染治理,从而催生对环保设备、产品和服务的更多市场需求。完善节能减排统计、监测、考核体系,健全节能减排预警机制,强化节能减排目标责任考核,开展专项检查和督察行动。加强服务市场监督,充分发挥各相关行业协会作用,加强行业和服务企业自律。加强对环保服务市场秩序的维护,打破地方保护和行业垄断,打击低价竞争、恶性竞争等不正当竞争行为,促进公平竞争、有序竞争,为环保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对违反市场竞争规则的、因经营管理不善造成重大环境事故的、擅自停业歇业的、达不到公用事业产品和服务标准的经营企业,政府应责令其限期改正;逾期未改正的,撤销其经营权。推动建立企业诚信档案和信用累积制度,环保企业要如实向社会公开提供环保服务的情况。
加快构建环保产业统计制度。通过环保产业统计能够了解环保产业发展变化的真实状况,更好地推动环保产业的发展。建议借鉴别国或地区的产品分类体系,明确环保产业行业分类标准,提出科学的核算途径和方法,从国家层面建立一套科学、统一、全面、简便、规范、可操作的环保产业统计制度体系。建议积极借鉴欧盟的环境货物与服务部门统计框架经验,建立既适合国情、又与国际接轨的环保产业统计制度。考虑在“十三五”出台实施《环保产业行业分类标准》、《环保产业统计调查制度》、《环保产业的统计报表制度》、《环保产业统计信息发布制度》等环保产业统计工作的相关制度、标准和规范,通过制度化、标准化和规范化建设,促使环保产业统计工作实行业务化运行。
建立稳健的多元化环保投融资机制。加大对节能环保产业投入,广泛吸收各类社会资本参与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尽快形成政府、企业、社会相结合的多元化投资格局。在财政收入新增量中加大对环保机构经费的投入力度,以增加财政投入为突破口,定编、定员、定额,完善建立环境保护监管能力建设标准。对于国家要求地方开展的监测、执法、污染源调查等专项工作,中央财政应给予工作经费支持,加大对监测、监察、执法能力建设的投入,尤其是中西部和区县级。积极发展生态金融,研究建立环境保护基金,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效应。制定积极的激励性政策,促进可由市场提供服务的环境管理领域的有序开放,如城镇供水、污水垃圾处理等市政公用事业和环境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和运营,大力发展环保服务业,加快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在规范转让行为的前提下,具备条件的公用事业和环境基础设施项目,鼓励通过委托治理服务、托管运营服务等方式向社会企业转让产权或经营权。鼓励环保企业用污水、垃圾处理费收费质押贷款,筹集部分污水垃圾处理设施的建设改造资金。国际融资方面,继续重视引进国际金融组织的环保资金和国际环保基金,保证环保投资的总量和需求。
健全环保产业发展的市场机制。健全综合环境服务、合同环境服务、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绿色金融等领域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完善环境经济政策,综合运用绿色信贷、税收优惠、绿色价格等相关政策措施,提高火电厂烟气脱硫脱硝除尘、生态修复等领域环境保护设施运营的专业化、市场化、社会化服务,鼓励环保产业发展。优化污染治理设施建设、改造补贴以及燃煤电厂脱硫、脱硝和污水处理厂污染超量减排奖励政策,支持直接承担治理的环保企业。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