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秉承 服务产业、服务行业、服务企业,坚持正能量宣传,杜绝一切非法网络公关行为!
期刊杂志
所有栏目

“把农村建设得更像农村”

时间:2015-11-19 11:49来源: 未知作者:王磊点击: 次

字号:TT
    回顾中国百年乡建历史,大体可以分为四阶段。第一阶段,以阎锡山为代表,其乡建方式是乡绅主导下的乡村自我发展和自我管理,农村由家族自治走向精英主导的村民自治;第二阶段,以国民党政府制度安排下的城市精英晏阳初、梁漱溟等为代表,其乡建方式是国家制度保证下的外部力量主导的乡村重建,从外部向社区输入资源建设改造农村,主要的成果是现代教育、科技、民主自治精神等开始在乡村启蒙;第三阶段,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运动,是通过人民民主专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工业化服务,实现了生产关系的彻底改变,乡村快速发展,合作化、集体经济形式建立和大发展;第四阶段,是在党领导下的贫穷集体主义经济向温饱小农家庭经济的转变,通过制度的创新,使家庭成为经济组织,劳动力得以解放,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劳动积极性,农民获得有限的自由发展空间。
    纵观百年乡建,目的都是为实现中国强盛的梦想。通过这一百多年的努力,前人给我们留下很多宝贵的实践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把农村建设得更像农村”是结合前人的乡建思想,加上近十多年的乡村落地实践,总结出来的如何建设乡村的最核心的思想(由孙君先生提出)。我们本着经营乡村的理念协作农民建设“三生共赢”的共富新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改善。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的不断深化,中国农村会发生深刻巨变。大约有10%的村庄会成为城市一部分,这部分村子不必纳入新农村建设的范畴; 大约有60%的村庄会逐步空心化,这部分村子也不是新农村建设的重点,但要重点研究其人口的转移和 农业现代化的实现形式;大约还有30%的村子会发展成为有一定特色的中心村或中心镇,这部分村子是新农村建设的重点,我们也会将此部分“建设得更像农村”,使之成为100年不落后的可以永续经营的美丽乡村。以下分六方面阐述乡村落地实践的方法。

强调系统性、动态规划
    城市化进程仍在加速,逆城市化势头不断上升,此背景下,人们对乡村的期待也越来越高,乡村价值与日俱增。乡村规划在新的阶段中不断涌现出好的业绩,但是大多数不符合农村的本源规律和未来发展,基本上在沿用城乡规划法,按照城市建设的规律做农村,如此造成的结果可想而知。梦中的美丽乡村、传统村落逐年消失,换来的是兵营式的、崭新的、无文化的农村。农民住新房,但过更穷的日子,村庄又处于新一轮凋敝状态。大多数新农村建设只停留在单一层面上,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乡村未来发展面临的问题。我们是在乡村内置金融为主导的村社共同体建设基础上,从规划、设计、环境、农业、运营等多方面切入,系统打造农村,把破旧变成价值,把垃圾变成资源,把不好的关系变成良好关系,把无希望变成有希望,“一村一品,一村一业”,按照地域性的建构原理改造和建设乡村,动态性规划,现场长期的落地指导,跟农民一起建设新农村。

经营乡村,建设新农村
    农村和城市是对立统一,互为存在的价值。城市化达到一定的水平,就会出现逆城市化。在逆城市化趋势下,农耕文化价值凸显,农村生态价值凸显。对城市居民而言,农耕文化和农村生态具有很高的消费价值。“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说出了逆城市化趋势下市民对乡村的期待,明晰了农村的价值所在。
   “经营乡村”要分三步走:
    第一步,对村庄内部资源的整合。建立以村社内置金融为核心的资源整合体系,通过村社内置金融将农户的资源资产金融化——变成长期存款、或股权、或租赁信托产品等,为资源市场化配置(引进市场化的合作伙伴)而实现价值最大化奠定基础。
    第二步,在内部资源整合的基础上再对村庄发展实施定位及全方位的规划设计。乡村的规划设计和城镇开发区的规划设计完全不同,乡村规划设计是大规划、大设计概念,包含组织、体制、机制、人的改造、经营模式、治理模式等。
    第三步,营造和经营。规划设计的落地实施就是营造。乡村规划设计及营造是为了经营。新农村的营造和经营,涉及到很多主体的合作合力。一个只有农民主体的新农村,“经营乡村”一般是不会有大作为的;一个只有开发商或政府主体的新农村,“经营乡村”也是很难可持续的。
 
整体营造,有机统一
    乡村的环境分为自然环境、生态环境、人居环境、人文环境,这四方面在乡村营造中缺一不可,同等重要。只有做到四环境的有机统一、和谐共生,这样的乡村才算是完整意义上的美丽乡村,在未来才能更具有价值。“让鸟回来、让虫子回来”,这是我们对于乡村环境最朴实的期盼。修复乡村土壤;鼓励农村适度卫生养猪,帮农民改水改厕,推广粪尿分集式厕所或三格净化的化粪池,建立适合乡村的小型分散式的污水处理系统;打通村庄水系,河道和地面拒绝水泥封面;清理村庄垃圾,做到资源可以分类;提升农户庭院环境品质,村内环境整治和庭院建设同步完成;多种树,推广原种作物耕种,避免转基因作物;修复乡村人文精神,建立乡村信仰,制定村民共同遵守的村规民约等等。这些都是乡村环境营造的细节工作,通过努力,实现乡村的自然生态循环,恢复中华农耕文明,我们认为这才符合“现代化”的重要标准。
 
本土文化,发扬传统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因隐藏在乡村,在城市化盲目快速发展的今天,城市已经是文化缺失、无文化的代名词,在乡村我们还可以找到文化,发现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通过合理方法是可以激活的,中国梦的实现一定是建立在传统文化蓬勃发展的基础之上的。
    村庄的营造一定要依托于本地区的传统,保留原有村庄原有肌理,不大拆大建,尽量采用地域性的建造材料,充分挖掘村内的旧材料,新旧结合,废物换新颜。坚决不拆老房子,改造好老房子,使之赋予新的生命,在村内保留些残破的老房子,环境稍加收拾,营造出乡村传统的“残破美”。保留各个历史时期的建筑,使之并存于一个村庄,增强村庄的历史厚重感。在乡村也要大胆的使用新材料和新技术,以弥补传统材料和方式营造的不足,使其更加符合乡村现代的使用功能,带给乡村新的活力。为“让年轻人回家”创造出更多的可能性。
 
长期持续,做好协作
    乡建工作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必须坚守在村庄工作,就像毛泽东时代的赤脚医生一样,成为赤脚工作者,在系统的工作方法产生以后,必须根据具体的情况做灵活的调整,在乡村各种问题是复杂多变的,所以我们一定不能抱着一个固定僵化的方法,要随机应变,以及以不变应万变。乡建工作的目的一定是要激发农民的自主性,把他们的积极调动起来,乡村是农民自己的,他们要世世代代的延续下去。我们和政府是协助农民来进行新农村建设的,其中最重要的工作是做示范和模式,产生引爆点。

内生动力,形成合作
    乡建事业并不需要政府的大包大揽,多少年的新农村建设经验
告诉我们,在没有方法支撑下的乡村建设,政府投入越多,效果越差,产生的负面影响越多。所以我们必须采取有效的工作手段,用适度的增量来激活乡村巨大的沉量。建立村庄内生的发展动力和自我造血的机能,要再次将农民组织起来,形成多种可能性的村庄合作化,建立符合村庄自身情况的“内置金融”(由李昌平先生建立的,主权在农民、为农民服务、收益归农民的农民村社内部的互助金融),建设新农村,先建新金融。只有农民有组织化,才能与市场相抗衡,才能真正解决资本下乡、互联网下乡的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只要通过这种方法,才能真正实现共同富裕。
    当然乡建的方法还有很多,终究一点,一定要找到适合乡村发展的方法。我们的新农村建设已经有十多年了,前些年较普遍的做法是由政府和开发商结盟主导,大拆大建让农民上楼,留下建设用地(给政府或开发商)。上楼又几乎千村一律、千镇一律,住房结构城市化、生活方式城市化、社会形态城市化、治理模式城市化。村庄的历史没有了,村落庭院没有了,传统建筑没有了,传统文化没有了,绿色环保的生产生活方式没有了,祠堂没有了,传统礼俗社会没有了,孝道没有了,社会关系破坏了……中华文明的根基破坏了!所以我们在新农村建设道路上,必须坚持正确的方法。 “把农村建设得更像农村”。
(责任编辑:admin)
  • 新浪微博

    新浪微博中华环境新浪微博
  • 腾讯微博

    腾讯微博中华环境腾讯微博
  • 公众微信账号

    公众微信账号公众微信账号
标签:
分享到:

中华环境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站原创或中华环境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华环境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授权转载,需注明“来源:中华环境网”。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华环境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邮箱:acef_jlg@163.com

文章排行榜

  • 24小时点击
  • 每月排行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