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秉承 服务产业、服务行业、服务企业,坚持正能量宣传,杜绝一切非法网络公关行为!
期刊杂志
所有栏目

水德、水治、水文明 ——“海绵城市”热进程中的冷思考

时间:2016-03-08 08:55来源: 未知作者:林震 王辉健点击: 次

字号:TT
    “海绵城市”已经成为一个热词。2015 年12 月21 日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要求尊重城市发展规律,有效化解各种“城市病”,提升城市建设水平,加强城市地下和地上基础设施建设,特别强调了要建设“海绵城市”,推进城市绿色发展。
    “海绵城市”,顾名思义就是让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具有吸水、蓄水、渗水、净水的功能,下雨时能够吸水储水,需要时能够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合理利用,以此达到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的一种城市建设模式。“海绵城市”不光被寄望于解决频繁“看海”的城市内涝问题,据说还具有治疗雾霾、热岛效应等城市病的功能。为此,中央和地方各级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开展试点工作,推动技术创新,促成公私合作,希望早日见到成效。
    本文并非给海绵城市建设泼冷水,而是想从生态文化的视角,解读海绵城市建设的文化内涵,及其与我国传统治水文化和今天的水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关系。
水之德
    水,被看作是生命之源、文明之基;道德反映的是一个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善治是古人追求的从个人美德到社会公德,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必由之路和理想境界。古人择水而居,因水成城,讲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勿近旱,而水用足;下勿近水,而沟防省。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管子·乘马》)人们在与水生生世世打交道的过程中,深化了对水的性质及其运行规律的认识,得出水为至德的思想,并且将其延展到为人处世和治国理政等领域。
    对水德性的最高认识,莫过于老子概括的“上善若水”。在他看来,“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水包容万物,且不与万物争,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老子认为上善之人若水也,故以水喻德,教导人们要像水一样“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因为水有善之德,治国理政者若能做到水之德,就能达到道家“无为而无不为”的善治境界。
    老子的思想并非无源之水,比他早一百多年的管仲,被誉为“法家先驱”、“华夏第一相”,就认为水乃万物之根本,人类生存之条件。 “水者何也?万物之本原也,诸生之宗室也,美恶贤不肖,愚俊之所产也。”为什么这么说呢?管子认为水有五德:“夫水淖弱以清,而好洒人之恶,仁也;视之黑而白,精也;量之不可使概,至满而止,正也;唯无不流,至平而止,义也;人皆赴高,己独赴下,卑也。卑也者,道之室,王者之器也,而水以为都居。”(《管子·水地》)也就是说,
水兼有仁(爱)、精(纯)、(公)正、(正)义、(谦)卑之德,所以是万物的本源,而水所体现的美德,正是王者能够王天下的利器。儒家把这种“水德观”发扬光大。孔子则以水为教材,教育弟子思水之德、义、道;习水之勇、法、正;悟水之察、善、志。《荀子·宥坐》记载:子贡问孔子为何每见东流之水都要驻足观看?孔子回答道:“夫水,大遍与诸生而无为也,似德。其流也埤下,裾拘必循其理,似义。其洸洸乎不淈尽,似道。若有决行之,其应佚若声响,其赴百仞之谷不惧,似勇。主量必平,似法。盈不求概,似正。淖约微达,似察。以出以入,以就鲜洁,似善化。其万折也必东,似志。是故君子见大水必观焉。”
    孔子还有句名言“智者乐水,仁者乐山”。为什么智者喜爱水呢?刘向在《说苑·杂言》中给出了解释:“泉源溃溃,不释昼夜,其似力者;循理而行,不遗小间,其似持平者;动而之下,其似有礼者;赴千仞之壑而不疑,其似勇者;障防而清,其似知命者;不清以入,鲜洁以出,其似善化者;众人取平品类以正,万物得之则生,失之则死,其似有德者;淑淑渊渊,深不可测,其似圣者。通润天地之间,国家以成,是知之所以乐水也。”战国时的杂家代表尸子,也是商鞅的老师,认为水有仁、义、勇、知四德:“沐浴群生,通流万物,仁也;扬清激浊,荡去滓秽,义也;柔而难犯,弱而难胜,勇也;导江疏河,恶盈流谦,知也。”《淮南子·原道训》秉承黄老思想,认为水“上天则为雨露,下地则为润泽;万物弗得不生,百事不得不成。……有余不足,与天地取与,授万物而无所前后。是故无所私而无所公,靡滥振荡,与天地鸿洞;无所左而无所右,蟠委错紾,与万物始终。是谓至德。”水之治水有利,亦有害。人们对水是又爱又恨,既患得又患失,水多了是洪水猛兽,水少了则颗粒无收。中华民族靠水而居,得水而安,也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做到了治水而兴。司马迁面对历代的治水兴衰,也不禁感慨“甚哉,水之为利害也!”
    治水必须得法。中国人治水讲究辩证施治,这在传说中的大禹父子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治水之要,疏堵同归,关键在于因地制宜,因势利导。
    治水的成败反映政府治理能力的高低。《管子·水地》阐述了各地水质水性与民风民情之间的关系,得出结论说:“是以圣人之化世也,其解在水。故水一则人心正,水清则民心易。一则欲不污,民心易则行无邪。是以圣人之治于世也,不人告也,不户说也,其枢在水。”治水,需要执政者高度重视,以身作则。激发司马迁创作《河渠书》的,是汉武帝在治理黄河时做的两首《瓠子》诗。当汉武帝直面被隐瞒了23年的黄河水患时,揪心于“瓠子决兮将奈何?皓皓旰旰闾殚为河!”为了治水,汉武帝也是拼了,不仅亲临黄河决口处,沉白马、玉璧于河中祭奠河神,而且命令群臣及随从官员自将军衔以下,都背负柴草,填塞决口,甚至砍伐皇家园林淇园的竹子来作为塞决口的楗。
    治水,更需要执法者严刑峻法,铁面无私。唐朝白居易主政杭州时,疏浚西湖,修建长堤,既利水利,又增秀色。在他离任时所做的《钱塘湖石记》中,警示继任者要实事求是,勿信流言;对于盗泄湖水、营私舞弊的行为,要“数令巡检”,“罪责所由”,以绝后患。宋代包拯任开封府尹期间,惠民河常涨水为患,大水时“门关折,坏官私庐舍数万区,城中系栰渡人”。他查知河水泛滥的原因是“中官世族筑园榭,侵惠民河,以故河塞不通”,遂下令将所有跨河修建的楼台、花园、水榭全部拆毁,使河水得以畅通。有些权贵持伪造的地券与包拯相争,包拯皆通过实地测量、验证,揭示其伪,并上朝劾奏,要求严惩。
冷思考
    海绵城市建设不是一时一地的权宜之计,而是传统治水行为的延续和拓展,也是今天水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而微者。作为中西合璧的一种创新模式,海绵城市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取得了积极进展。我们认为,在这样一个热进程中,更需要冷静地思考,树立正确的发展方向,避免一些思维误区:第一,扩张思维还是底线思维?
    “三分天灾,七分人祸。”城市内涝频现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归因于过去城市建设中不尊重自然规律,建设用地盲目扩张,人为填湖塞河、侵占湿地的结果。建设海绵城市要树立底线思维,明确城市建设的边界,确立生态红线,还湖还湿,恢复自然的水生态系统,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第二,工程思维还是系统思维?“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工程项目是城市建设的重要手段,但是单纯的“工程思维”往往只追求短平快地完成任务,或者一味地标新立异,导致那些没有灵魂、缺乏文化的工程层出不穷。建设海绵城市要树立系统思维,从整体的角度进行规划设计,兼顾大系统和微循环,避免出现局部改善、整体恶化的情况。集中力量办大事是东方“治水社会”的一大优势,但这并不意味着政府要包办一切。建设海绵城市要树立治理思维,在坚持政府主导的同时,更要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和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
    第三,线性思维还是辩证思维?“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这种线性思维是政府官员短期行为和部门决策容易出现的问题。建设海绵城市要树立辩证思维,科学认识山水林田湖之间以及人、水、城之间的辩证关系,除了做好城市雨洪的渗、滞、蓄、净、用、排,还要考虑源头节水的问题。
    第四,政策思维还是法治思维?“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政策是治国理政的重要载体和基本途径,但受部门利益和政出多门的影响,政策的权威性和执行力常常会大打折扣。建设海绵城市要树立法治思维,认准的方向,经过科学和民主的论证,要尽快上升为法律,以便有法可依,当然更重要的是要做到有法必依、违法必究、执法必严。
    第五,集权思维还是治理思维?“同舟共济,众志成城。”集中力量办大事是东方“治水社会”的一大优势,但这并不意味着政府要包办一切。建设海绵城市要树立治理思维,在坚持政府主导的同时,更要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和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既要鼓励社会资本通过PPP 等方式对项目的参与,也要引导公众通过协商民主等方式参与到决策和监督中来。
    纵观中国的治水历史和生态文化,我们认为可以归结为16 个字——“上善若水,道法自然,万物一体,和合共生”,治水如此,治世亦然。
    (林震系北京林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副院长,教授;王辉健系北京林业大学人文学院博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admin)
  • 新浪微博

    新浪微博中华环境新浪微博
  • 腾讯微博

    腾讯微博中华环境腾讯微博
  • 公众微信账号

    公众微信账号公众微信账号
标签:
分享到:

中华环境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站原创或中华环境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华环境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授权转载,需注明“来源:中华环境网”。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华环境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邮箱:acef_jlg@163.com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