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岁末年初,媒体纷纷盘点年度新闻。雾霾第五次“荣登”某知名媒体年度盘点名单。近年来,人们对PM2.5从一无所知到耳熟能详,政府部门也一再宣布对雾霾“重拳出击”,但仍陷入“预警——霾至——等风来”的循环。人们已经接受了雾霾治理无法一蹴而就,但我们仍想追问,这几年的治理有效吗?到底什么时候才能根治?
去年秋冬季以来,东北地区、京津冀以及周边地区多次拉响空气重污染警报。对于2015年秋冬季发生的多次重度雾霾,2015年新当选中科院院士、清华大学环境学院院长贺克斌教授解释说,东北地区11月初的雾霾是受供暖排放等影响,“内因是排放外因是气象”;而在京津冀地区,每逢秋冬之交,由于风速小、湿度大,也会频繁出现空气重污染过程。不过,与2013、2014年同期情况相比,这两个地区的空气污染程度减轻,重污染持续时间缩短。
“从雾霾峰值来看,11月初东北的雾霾是严重的,相当于来了一次重感冒。但从整个人生来看,这个感冒的次数和强度是在逐年下降的。”贺克斌说。
12月8日,北京市东城区环保局的监察人员对辖区内一家汽修企业没有申报的喷漆车间进行查封。
邓佳供图
去年全年空气质量
最差的是京津冀地区
2015年11~12月,重度雾霾频频光临,而且持续时间并不短。 据环保部发布的2015年11月份重点区域和74个城市空气质量状况,11月,随着北方地区陆续进入采暖季,受污染排放和不利气象条件影响,我国东北、华北部分地区出现影响范围广、污染程度重、持续时间长的空气重污染过程。贺克斌说,尽管11月8日,沈阳遭遇六级严重雾霾,局地雾霾指数一度突破1400微克/立方米。但从全年来讲,空气质量最差的还是京津冀地区,2014年空气质量最差的十个城市中有8个在河北省。
“其实东北地区这样的高浓度雾霾,也不是第一次,在前两年的供暖期间出现过。但从全年来讲,它是阶段脉冲式的。也就是说,从全年严重性来看,还是京津冀、鲁豫这一带的大气污染持续周期比较长,这是一个基本判断。”贺克斌说。
其实,在2015年的11月12日~16日,11月27日~12月1日,12月5日~9日,12月19日~25日,京津冀以及周边地区也再度出现了持续空气重污染过程。监测数据显示,保定市的监测点位,PM2.5最大小时浓度达到900微克/立方米以上;北京市PM2.5最大小时平均浓度也超过600微克/立方米。
东北等地区大气治理
整体能力水平不足
贺克斌认为,本次东北地区的重霾显示,除排放、气象这样的“内外因素”外,控制大气污染科技支撑能力和所掌握的技术手段,整个东北地区是滞后的。“因此,它解决问题的决心虽然有了,但做动作时心里却没底,不知道往哪儿做更大动作才能治理到位,这效果自然就不好了。”
国际环保组织亚洲清洁空气中心发布的《大气中国2015:中国大气污染防治进程》报告显示,与重点区域,尤其是东部领先城市相比,东北、中部与西南城市群的大气治理整体能力水平不足。东部发达城市的政策更为细致、治理措施更为丰富。以北京和上海两个城市为例,由于两个城市在大型活动举办的空气质量保障工作方面的经验积累,加上中央资金支持、政府相关部门人员意识较高,整体的空气质量管理能力遥遥领先。
“我们在调研中发现,东北及中西部城市的环保部门都表示大气难治,一是缺乏科学指导,对如何有效组合多种政策措施达到最佳治理效果并不清楚;二是来自地方政府发展经济的压力更大。”亚洲清洁空气中心中国区总监付璐说。
除技术手段外,贺克斌认为,东北地区的监管和管理水平还需要提升,比如生物燃烧、扬尘等方面。“我去过东北的一些地方,与东部城市相比,他们在监管水平上还有提升空间。刚刚公布的全国GDP数据似乎也说明了东北现在遇到的双重困境,全国GDP排名靠后,环境也不行。”
贺克斌说,经济与环境之间是“有关联性的”。一个地区污染严重,是由于其GDP增长得太快了,煤烧得太多了。从某种意义来讲,经济不景气,煤、电使用量就会减少,“应该能为环境腾了一些空间”。
那全国GDP排名靠后的东北地区,为什么还会出现如此严重的雾霾呢?对此,贺克斌表示,这说明了一个认识的误区。“我们盯着的不应该是GDP涨了多少煤烧了多少,关键问题,即内因是排放。从环境角度来讲,要盯住的是排放量,最核心的是污染排放量减下来了没有。”
污染排放的“底数不清”,一直是困扰城市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最大难题之一。贺克斌说,要弄清楚排污底数,就要有源解析研究结果、污染排放源清单、实时空气质量监测数据。而这三套数据之间是有科学关系、“逻辑关系”的。“我们现在说,各地污染排放源清单不清楚,你最不清楚的是污染排放源这部分,而这部分恰恰又是城市雾霾的内因。由于各地对雾霾内因掌控程度不全、不新、不准,应急控制和污染治理措施就很难说是对症下药了。”
据悉,环境保护部在2013年发布了《大气颗粒物来源解析技术指南(试行)》。北京、上海和广州等9个重点城市在2014年已完成源解析工作,今后继续推进第二阶段26个重点城市的源解析工作。
据第一阶段9城市源解析研究结果,机动车、工业生产、燃煤、扬尘等是当前我国大部分城市环境空气中颗粒物的主要污染来源,约占85%-90%。其中北京、杭州、广州、深圳的首要污染来源是机动车;石家庄、南京首要污染来源是燃煤;天津、上海、宁波首要污染来源分别是扬尘、流动源、工业生产。
科学找霾源,不但要做源解析,还要与源排放清单印证。《大气中国2015:中国大气污染防治进程》报告显示,北京是首个将源清单编制纳入环保常规工作的城市,形成了适合自身特点、需求的规范化工作方案与技术规定。
上海市环境监测中心大气室主任段玉森说,2003年,上海大气污染排放源清单建立以来,分别在2006、2007、2010和2012年作为四次较系统的更新。“源解析只能让我们知道PM2.5大概从哪个行业、部门来?但不知道具体从哪个污染源来。要真正落到实处去防控,还要靠排放清单编制。排放清单编制需跨部门协作,包括来自交通、建管、农委等管理部门的机动车、船舶、畜禽养殖等排放源基础信息等。城市车辆、养殖等数量还会时时发生变化,还需建立排放清单基础数据定期更新机制。”
贺克斌说,相对于东部地区,东北地区要花大力气来建立源解析和排放源清单。“我们14个试点城市里面有哈尔滨,这也是专门为东北地区找的典型城市。”
据《大气中国2015:中国大气污染防治进程》报告,冬季哈尔滨市的PM2.5源解析结果显示,首要来源是燃煤,其次是机动车。
改善效果初显
重霾次数和峰值下降
《大气中国2015:中国大气污染防治进程》报告显示,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区域及直辖市、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等74座城市,2013至2014年间,细颗粒物、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一氧化碳5项指标均实现了平均浓度下降,6项污染物浓度全部达标的城市数量也有所上升。其中三个重点区域的改善效果最为明显,以京津冀区域PM2.5为例,平均浓度同比下降至93微克/立方米,下降幅度为12.3%。但在按照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开展监测的74个城市中,2014年仍然有近九成城市(66个)空气质量不同程度超标,主要污染问题是颗粒物污染。
根据国务院的《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具体指标,到2017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可吸入颗粒物浓度比2012年下降10%以上,优良天数逐年提高;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细颗粒物浓度分别下降25%、20%、15%左右,其中北京市细颗粒物年均浓度控制在60微克/立方米左右。
贺克斌说,2014年与2013年相比,北京、天津、河北等城市的细颗粒物浓度下降了百分之十几,说明这些地区的污染物减排是有效的,污染排放量是往下减的。这个“年降幅”的有成效也体现在雾霾发生上,即雾霾“出现的次数和每次出现的峰值,从2013年到2014年到2015年,是逐年往下降的”。“11月初东北的雾霾是严重的,等于又来了一次重感冒,但从整个人生来说,这个人的感冒次数和感冒强度是往下降的,我们要看到这个进程。”
美国国家航空局(NASA)在2015年12月16日发布的一份资料也印证了贺克斌的说法。NASA将2005年至2014年的卫星资料制成连串地图,资料显示,过去10年中国大陆、印度、和中东因工业扩张污染有所增加。大陆及印尼遭雾霾笼罩的画面令人震惊,凸显这些地区空气污染变得有多严重。但是,北京的空气质量总体在好转。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委托由国内外专家组成的团队对15年中北京市空气污染控制措施进行了评估。 《北京空气污染治理历程1998-2013》报告指出,一系列污染治理措施对北京市的空气质量改善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然而,北京市的年均PM2.5浓度要达到中国国家标准限值和世界卫生组织指导值,还需付出更多的努力。
臭氧浓度不降反升
“达标”任务艰巨
与PM2.5相反,臭氧成为新空气质量标准规定的6项污染物中,浓度唯一不降反升的。据统计数据,2014年74个城市臭氧平均为145微克/立方米,同比上升4.3%;达标城市比例为67.6%,同比下降9.4%。以珠三角地区为例,其整体空气质量较好,被认为最有望首先达到新标准,但是臭氧污染已经成为困扰该区域的主要问题。
贺克斌说,我国新空气质量标准中PM2.5、PM10等污染物的限值,仅能与世界卫生组织第一阶段的目标值接轨,但臭氧浓度标准却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现行标准一致。即使是在今天的美国,仍然有不少地区还达不到现行的臭氧标准。“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重点突出了以PM2.5下降为目标,减排的一次污染物包括了形成臭氧的主要前体物VOCs和氮氧化物。下一阶段实施中应更加注重多污染物协同减排。”
“VOCs、臭氧和PM2.5是彼此关联的。”贺克斌强调,VOCs排放源小而分散,涉及众多行业,这就需要“一个一个的收拾”。因此,“有减排量空间,但难度会越来越大。”
“以现在的减排强度,还不可能说杜绝重污染天气。”贺克斌说,国家“大气十条”提出“力争再用五年或更长时间,逐步消除重污染天气”的目标,这是希望到2017年,争取能做到没有重污染天气。“现在看起来,还是有难度的。但是我想,如果重污染天气的次数在减少,每次污染程度在降低,老百姓还是能够感受到的。”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