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不同于文字与图片,电影超越了单一的表现方式,以声音、画面、故事的结合让表达更加生动立体,而叙事上的连续性也更利于将人类与大自然之间复杂矛盾,在娓娓道来中和盘托出。为此,本刊将特别设置影视专栏。
开年首刊,推荐简艺导演的《何以为食?》,短短29分钟的影片,却以独特的视角,展现了快速变化着的中国食品和农业环境,也揭示了这些转变给公众健康、气候变化、环境状况、可持续发展以及动物福利等方面带来的影响。
《何以为食?》于2009年拍摄结束,之后在世界上很多地方都有放映,比如包括2015年的巴黎峰会在内的历年联合国气候大会边会,还有华盛顿环保电影节,以及牛津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等。此外,还在中国的十多个省份陆续开过分享会。
缘起
制片人刚来找我接洽的时候,我是拒绝的。因为我对食物的话题一点兴趣都没有。虽然我已经吃素三个月,但只是个人的尝试,并不是为了探讨什么议题。另外,我对这个议题完全不了解,因此也没有资格去拍这样一个片子。
但是制片人非常坚持,还给我发来了关于工业化养殖对环境影响的详尽资料。这些资料让我非常地受触动。更加让我纳闷的是:这些关于我们环境的、关于我们健康的、关于我们地球的重要信息,我之前竟然一点也不知道!
我再也没有办法回到餐桌,假装什么都不知道地继续去吃肉了。
简艺在北大TEDx演讲《快乐的素食者》
于是就决定去拍这个片子。
拍摄过程中,我印象最深的镜头是:一位农场的阿姨在给猪打针。因为我在城市里长大,之前没有真正接触过农场。我从来都不知道猪一辈子要打这么多兽药针。看着满地的抗生素空药盒,我既开心,又担心:我为自己再也不会把这些东西放进嘴里而庆幸;可我的爸爸妈妈、亲戚朋友以及许许多多认识或不认识的人还在吃这些东西。
在结束15天的拍摄之后,我们决定封镜。当天在珠江边吃晚餐,团队里的五个人居然因为食肉的道德问题吵了起来。一部影片的拍摄怎么能让一个团队都对立起来?
这次争吵给我的启示是,在推广养殖工业化与环境议题的时候,我们总是关注它的公共性。但是其实“吃”这个行为,还有一个非常隐私的层面——没有人希望别人来裁判自己、限制自己每天该吃什么不该吃什么。此后再做推广时,我们都会谨慎区别它的私密性与公共性。
回访
现在距拍这个片子已经六年了。后来我去江西回访,片中这些小的养殖场已经没有了。有饲料供应商告诉我,美国运到中国的猪肉,加上所有的运费、关税,仍然比中国本地的肉要便宜。可以想象,美国的工业化养殖集约到了什么程度!个体养殖户已经没有办法去迎合日渐膨胀的肉食需求,因此疲于应付,被迫消失,小农户的生计也受到了影响。
养殖业最后的结果只能是越来越密集,在最小的空间里面养最多的动物,用最小的投资,最快的时间生产最多的肉供大家吃。为了抢夺这个市场,最后只得纷纷选择工业化的养殖方式。如果不这么做,便无法控制“成本”,不可能生存下去。这就是市场的真相,也是关于今天食物真相:人们现在吃到的肉绝大多数都是工业生产出来的,工业在替代农业!
我97年曾在美国读书,肉价的低廉使我受到了强大的文化冲击。大学食堂对于我来说简直就像天堂一样:六美元的自助餐想吃多少吃多少,我专挑鸡翅、鸡腿吃。那时候已经进入了一种疯狂的无肉不欢的状态。
肉怎么可能这么便宜?它曾经也是一个生命,生命怎么会如此廉价?多年以后,我再去追寻这个问题,才明白:其实世界上每一样东西、每一个商品都是有代价的,没有付出钱的代价,并不意味着也没有付出别的代价——可能在用自己的健康付出代价,也可能要用动物的生命付出代价,还有可能是让我们的环境付出代价,这些只是人们没看到而已。其实人们一直在付出代价——更昂贵的代价。
我觉得能主动去选择吃素的朋友们,至少在“食物”这个问题上,比一般人有更多的独立思考。主流文化一直告诉人们,要荤素搭配、科学营养的去吃,而另一些人能够跳出这样的一个环境去思考乃至采取行动选择素食,是非常难能可贵的。食品工业是地球上最大的一个工业,对地球的影响不可限量。所以,能够在“食物”这个议题上有独立的思考,是了不起的。
(责任编辑:admin)
中华环境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站原创或中华环境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华环境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授权转载,需注明“来源:中华环境网”。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华环境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邮箱:acef_jlg@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