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本篇文章中要呈现出两个相互关联的观点。第一,当下社会的社会公益领域已经由一种业余性的、好人好事般的行动,转化为专业化的、带有特定专业基础的社会事业;第二,这份事业不仅需要从业人员具有专业性,而且对专业能力的要求甚至超出了传统就业领域。
在通常的观念中,社会公益与传统慈善近乎于同义。其含义大致可以通过两种行为得到反映,第一就是人们捐赠钱物,将钱物传递到有所需求的人们手中;第二则是人们奉献出业余时间,以志愿者行动的方式用于有需求的人们身上。在这两种传统的慈善形式中,社会公众以自己的资金、物品或时间上的贡献来填补政府在这方面的不足,表达社会公众特定的善心与爱意。
在现代社会公益的时代,这两种形式仍然是重要的公益慈善方式,但其核心区域则有所提高,公益组织的兴起是这种提高形式的典型代表。公益组织通常是公益活动的综合载体,它包含着传统性的慈善成分,但同时又体现出现代公益的几个重要特点,产生出与传统慈善的不同之处。
第一个特点是组织化。通过组织化,公益慈善活动更有效率;第二特点是职业化。在组织内有一批公益人士开始职业化地从事公益活动,他们在此领域就业并获得自身生存的资源;第三个特点是项目化。项目化是现代公益的一个典型特征,它表现了资金捐赠方与项目运作方之间的特定合约关系,通过项目化要求特定的资金在特定的时间内以最有效最合乎专业逻辑的方式产生出其独特的社会效果;第四是专业化。当社会公益被作为项目对待而进入到一个职业化运作的法人组织的时候,对其专业化的要求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了。专业化的必要性的最直接体现就是,一笔资金投入到一个特定的社会公益方面,是要预期达到一份理想的社会效果的。在其中,善的动机仅仅是其起点,且远远不是终点。
2015年11月,三名大学生创客在四川眉山创业孵化园的众创空间做实验。 CNSphoto供图
专业化需求体现在三条脉络上
社会公益是一个较大的概念,在具体实践场所它们又沿着三条脉络在三个不同的领域展示出来。
第一条脉络出现于公益组织承接政府转移职能的场所。当下政府推行自己的职能转移,将原来自身承担的职能逐渐转移给社会组织,公共财政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为社会组织提供资金支持。从中可以看出,公益组织在承接政府购买服务项目时,承担的是公共服务的职能,而不是简单地公益慈善。公益服务极具专业性,在学科上它隶属于公共管理学的范畴。时至今日,已有大量的公共管理理论专注于讨论政府、社会力量如何能更有效地提供公共服务。
政府的公共服务转移对象既包括公益组织,还包括另外一类不以公益性为特征的组织,例如各种各样的社团组织。为公益组织所承担的那些服务通常包括各种社会服务、一些与基层社会治理有关的公共服务,例如当下的社区治理变革等。这样一些公共服务领域对于专业性的需求也越来越高程度地体现出来,一方面原来政府承担这些服务的时候通常会由于体制问题影响专业性的发挥,另一方面,社会组织承担社会服务时,对于社会效果的关注有增无减,而专业性正是达成这些社会效果的内在保证。
第二条脉络则是公益组织进入到与公益、市场的交汇地带,开始运用商业化的手法进行运作。
在这第二条脉络上,社会组织展示出的是另外一套生存原则,其中顾客付费是考验社会组织能否获得资源进而生存下去的关键要件,因而服务能力就成了社会组织的需要具有的核心要素。在这里“市场”是一个关健词,市场所确定的优胜劣汰机制正是社会组织所要遵从的机制,因而它在这里展示出与政府购买服务领域所不同的另外一个特点。
在传统上,这里属于营利组织所在的领域,但是公益组织仍然可以用同样的手法来实现自己的目标。即,一个组织要实现某种社会责任的目标,可以使用商业化运作的手法,即通过使用顾客付费做标尺的方式,检验组织能否胜任生存所必需的苛刻要求。
简单地说,在市场领域生存所需要的就是本事或本钱,当拥有这样一些独特的竞争能力时,它就可以通过服务收费而获得生存资源,这种我们通常叫它社会企业。社会企业是那些既具有公益性又具有商业性的组织类型,它与市场呈现一种过渡状态。
第三条脉络则是纯粹的公益领域,在这里政府购买服务的触角还无法延伸进来,而顾客付费的方式也无法激活。在这个领域中,公益组织的服务通常与第三方付费的方式捆绑在一起,第三方如资助性基金会或其他社会力量。与第一条脉络上的政府购买服务不同,在这里没有公共资金考核的巨大压力,似乎对公益组织的专业性要求没有那么严格,也与第二条脉络上情形不同,这里也没有市场领域里的激烈竞争。尽管如此,这里的服务与第一条、第二条脉络的情形也没有本质区别,它需要的同样是挑战性的能力。而且,第三方付费的原则仍然是一种优胜劣汰的选择,资源支持方通常会选择那些更优秀更具有专业性的组织加以支持,甚至在选择之后还以各种方式鼓励这些公益组织不断获得能力的提升。
因此,这里仍然遵循着“靠本事说话”的原则。
2015年9月,两家特殊的店面在武汉鲁巷广场购物中心地下一层开张经营,一家是“阳光慈善鲁广艺术馆”,一家是“阳光慈善鲁广爱心店”。把慈善店开进商超内,这在武汉尚属首次。据了解,艺术馆、爱心店所售商品的利润全部用于大别山区、武陵山区、秦巴山区等贫困地区的助学公益项目,为山区留守儿童学校建立爱心图书室,让孩子们在良好的教育环境中健康成长。 CNSphoto供图
公益领域对专业要求更高
公益领域至少需要有一部分专业人才,他们作为公益组织的核心骨干,需要将公益项目、组织管理等内容以专业的方式开展起来。在这里,不仅需要公益人才,而且这种需求通常达到了更高的程度,超出了在企业领域或政府部门的情形。其原因如下:
第一,在公益领域就业的人,既需要拥有特定的公益情怀、公益动机,又需要在情怀、动机之外,拥有专业化处理事情、解决问题或完成服务的能力。
第二,过去,典型的公共服务领域是由政府为主体提供服务的,这是市场无法胜任的领域。而当下,通过社会组织提供服务的方式转变政府职能,社会组织本身并不带有行政权力特色,他们无法通过特定的公权力来解决问题,只能通过自己独特的管理与运作能力和技术手法(如动员参与技术)来实现同样的目标,因而对于专业性的要求远远超出于政府与事业单位体系的程度。
第三,在社会企业或一些新兴的社会服务领域,市场仍然是运作主宰。但与传统的市场相比,这里的资源相对稀少,营利空间偏小,需要通过特定的服务能力才能获得足够抵消成本产生盈余的收益。所以,公益组织要想以社会企业的方式通过商业手法来获得生存,就必须拥有更强大的获得稀缺资源的能力,因而就需要拥有更专业化的服务手法(如运用娴熟的社工技术),让人们愿意因此而付费。
第四,上述领域之外是一些典型的慈善领域,这里需要解决更多的公益项目运作难题,如,如何让服务对象不会因慈善帮助而产生依赖心理,如何激活受助对象的自我负责能力,以及如何在帮助别人过程中能够实现对他人人格的尊严、文化的尊重等。这里需要解决的问题的数量及难度,超出了在其它部门的情形。
总之,公益领域对人才的需求是多层次的,它既包含着大量的社会公众在做人的一些基础性的慈善工作,如在资金物资或时间上进行一些奉献,还包括那些需要借助于专业化的运作来让公益慈善资金达到高效使用的专业人才。
这里既有在业余时间来从事生活体验或进行小额贡献的人们,也有以此为职业将谋生与实现责任感合二为一的人们。
这一领域体现出了现代生命世界里最丰富多彩的一面,也能看出其中对于理性的能力是如何地需求。
这里能让人们展示自己所拥有的特定的能力,还会看到这份能力所发挥出来的社会价值。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