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多年前,我在西藏从事环保工作,找了个机会去了趟樟木口岸,一路劳顿,眼看樟木镇就在山脚下了,就是过不去。那之前已经连着几天发生了特大塌方,动用了很多民工在抢修,这边刚修好,那边又开始塌了,为此已经死了一个安徽来的民工了。一边的藏族老农说,要想进樟木镇,就要下到山脚,绕过塌方区。不过,饶是如此,也要快跑,听得山坡上滚石响,就是鞋子掉了也别低头去捡,玩儿命地跑。结果,果然是鞋子掉了也没顾上拾,撒丫子一气跑过了塌方区,一直很狼狈地跑进了樟木宾馆。正在宾馆多功能厅里跳舞的一帮官员和做边贸生意的人看到我们这副样子,一脸的鄙夷。
10年前,我在北京昌平的一个山村里住了一年,那个村子盛产红富士苹果,村民大多成分为果农,果园占了大部分的土地。说来也让人泄气,村口约100亩的果园被毁了,地上被挖出了深约五六米的大坑,大片沙土裸露着。村民说,盖房子需要沙子,于是外来的和本村的人开始偷偷地在公用果园里挖沙子,发展到最厉害时,竟是开了挖掘机和大卡车,明目张胆地毁坏果园。白天警车过来巡视,晚上没有了警车,马车、农用车和大卡车一起进了果园,铁锹翻飞,挖掘机轰鸣,百亩果园成了一个大沙坑。村委会禁止挖沙的告示贴了一张又一张,没有人加以理会的。
在全国很多的乡村,“要发财,先修路”的口号叫得很响,樟木这样的地方,边贸生意越做越大,公路也是越修越宽。西藏的生态环境本来就非常脆弱,开山修路破坏了大片的植被,雨季一到,大量土石随洪水一泻而下,泥石流造成公路毁坏,也毁了山下大片的良田。樟木这地方雨水充沛,农民靠种植业日子就过得很滋润,边贸能满足少数人的贪欲,同时也毁了农民的生活。樟木这样的例子并非个例,如今西藏旅游业发达起来,团队游、自驾游带动了一方经济,公路也自然是越宽越好。有些景点要经过环境恶劣的地区,比如去珠峰的路上很少有绿色,大量的车辆碾压,山体越来越浮夸,再加山势陡峭,令人有过炼狱的恐惧感。山沟里,不时能见到散了架的各种车辆。
我待过的昌平那个村子,人均收入跟周边几个村子比算是高的,当地种的红富士品种优良,跟一般的苹果比起来要贵上个2、3倍,说起来日子过得也是很滋润的,每户人家都有地,种点蔬菜和粮食,人若是再勤快点,奔小康真不是什么难事。有些果农脑子聪明,用反光膜等东西增加苹果的光照时间,种出来的苹果又红又甜,果园里忙时要雇上好几个外地来打工的帮着干活。房地产这个潘朵拉盒子一打开,人的心思就开始浮动了,有人靠拆迁补助得了大笔的钱,地里的活不上心了,吃喝嫖赌也是无师自通。赶不上拆迁的,就琢磨着挖沙子挣大钱,于是就对村口那百亩公共果园开牙了。这公共果园的收入平时主要用于公共福利和扶贫帮困,以及孤寡老人的生活补助,一经毁坏,乡村里尊老爱幼、邻里间互相帮衬的良好风气日渐寡淡,世风日下,人心不古,偷盗案子增多,因劫财而害人命的事情也时有发生。
如果把一个社会比作一座山,农村无疑是山的基石,我们现在只看到道德的山体在滑坡,却不知山的根基早已经被动摇了。事情最早起于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一种称作乡镇企业的小作坊似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很多因重污染而在城市里被禁止的“五小工业”都搬到了乡下,农村的水源和土壤被严重污染,种出来的粮食和果蔬能直接要人命的。既然为了少部分人的财路可以断了大部分人的生路,一种错误的产业发展布局造成的恶果,上升到了社会的道德层面大面积滑坡就不是什么难以理解的事情了。按照马克思的学说,经济决定上层建筑,毁林毁地,最终结果就是毁了人的脑子。
(责任编辑:admin)
中华环境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站原创或中华环境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华环境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授权转载,需注明“来源:中华环境网”。
2、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华环境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邮箱:acef_jlg@163.com